浅谈宋朝商业空前发展的原因

发布者:火狐媚影 2023-3-26 11:39

#历史开讲#

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政策,自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改革之后,这一政策就一直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史而存在。

这对于一个种植业发达的农业大国来说,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当合理的政策。

但同时,抑制商业的发展,也使得封建社会晚期的逐渐闭塞,减少了与世界的交流,从而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脚步。

但在2000年封建史当中,也有一个另类的历史时期,商业非但没有受到抑制,反而获得了大发展,以至于今后几百年都难再超越。

这个朝代就是宋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宋朝如此另类,给了商业以非常宽松的发展环境呢?

不抑兼并,扩收商税

与其他朝代的朝代更迭不同,唐宋之间的朝代更迭是相对平缓的一个过程。

不论是秦、汉、隋,还是后面的元朝和明朝,这些大一统王朝的都是在农民起义掀起的惊涛骇浪之中覆灭的,整个中国的农耕圈内都经历了一次大换血和大洗牌。

而在唐宋之间,虽然也有着黄巢起义“踏碎公卿骨”的农民起义存在,但所造成的结果比起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其实也严重不了多少。

到了后周柴荣的柴氏家族大体统一北方之时,南北方的局势已经逐渐趋于稳定。

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也是历史上最为平和的政权更迭了,没有之一,这种平和换来的代价,就是没有“大洗牌”。

这意味着宋朝的中央代表人物和朝代属性与后周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赵宋皇室代表的仍然是后周甚至是后汉、后晋时期的同一批地主阶级的利益。

是柴荣统一中国或是赵匡胤统一中国,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地主阶级代言人姓氏不同罢了。

这就导致了宋朝在建立之时,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掌握在北宋朝廷之内的大地主和部分农民手中的,宋朝王室并没有多少掌握在政府手中的田地,自然也没有办法重新分配田地,再次将天下田地洗牌,重新施行“均田制”的。

无奈之下,赵匡胤只好承认当下的局面,“不立田制”和“不抑兼并”,都是保护唐末以来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也就是保护宋朝中央掌权官僚地主们的利益。

除了前朝遗留下来的土地格局,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了安抚掌握兵权的武将以及前朝、今朝皇室,又将手中仅有为数不多的土地分封给了这些宗室、武将以做生活之用。

不论是地主手中为了偷税漏税而使用“隐田”、“隐户”而减少的税收,还是宗室、开国功臣手中低税率甚至免税的土地,都让宋朝政府的税收大为减少。

所以为了增加税收,宋朝只能另辟蹊径,从其他产业当中征收税款。

这一重任,自然是落在了工商业的头上。

于是,宋朝将盐、铁、酒以及其一些其他重要金属的贸易权垄断在官商手中,掌握定价权,从中牟取暴利。

虽然历朝历代也都有所垄断,但宋朝对违反禁榷制度的商人打击程度是最为严厉的。

除了保障官商利益的“禁榷制度”,宋朝还对其他商品给予重税,来提高商业税收的比重。

虽然宋朝并未废止前朝对商人衣着等方面的限制,但随着政府鼓励官员经商的政策推出,“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排序好像也并不是那么等级森严了。

就连高高在上的“官大人”都能经商、穿好衣服,普通商人穿一穿丝绸,“僭越”一下礼制,也不再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虽然宋朝政府所征收的粮食税少了,但整个社会的粮食保有量却是保持在正常水平上的,毕竟没有一个地主大户会看着粮食烂在仓里。

所以虽然政府没有将粮食征收上来,但也通过商业渠道将粮食分发到了各地。

未能一统,征战不断

在进行财政改革之时,统治者们往往都会采用“开源节流”的方法。

不幸的是,宋朝的税收源不但被地主阶层所截取,流也被庞大的军费开支所榨取着。

北宋虽然在末年曾因“海上之盟”,与金朝联盟攻辽,短暂获得过燕云十六州,但在整体上还是没有收复所有的传统汉地的。

不论是河西走廊、西域,还是传统汉地辽东半岛,都常年在其他政权的掌控之下。

北宋都是如此,偏安一隅的南宋就更不用提了。

所以在整个两宋时期,宋朝常年都在和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对立,边境冲突连年不断,甚至稍有不慎就有首都陷落的风险。

虽然宋辽在“澶渊之盟”之后有着长达百年的和平,但北宋和西夏的军事冲突也并未消停。

因此种种,北宋的需要常年维持一个庞大的专业军队,数量常年维持在50—100万之间,并且,宋朝施行的征兵办法也与之前的朝代大不相同。

宋朝的而不抑兼并政策不但减少了农业税收,还使得大量的农民在失去耕地之后变成了无地可种的流民。

这一部分流民,有一部分转化为了手工业、商业的从业者,进一步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而另一部分则是被招入军队。

宋朝的兵役制度是募兵制,也就是政府出钱招聘军队,宋朝政府出钱招募了这些社会不稳定的“流民”势力,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的稳定程度。

募兵制相对于之前“农兵合一”的府兵制来说,能够在大战突然爆发之时更快地调集军队,毕竟之前是有自己的地需要种植的“兼职兵”,而现在是打仗就有钱赚的“职业军人”,参战积极性就大不相同。

影视剧中的宋朝武将形象

虽然宋朝不抑兼并政策和募兵制有着不少的优点,但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开支,这些财政开支的来源,也只能向农工商三大产业征集。

而农业和商业的基本盘只有那么大,想要“开源”,只能继续扩大商业规模,促进贸易,才能维持宋朝“冗兵”的开销。

生产力发展,城市化率提高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除了极少数时期的文明倒退,社会生产力一直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

青铜时代的金属农具直接将中国从原始社会拉入奴隶制社会;铁农具和牛耕的大规模推广,又将中国从奴隶制社会推进到封建社会。

青铜将中国的人口容量从百万直接提升到1000多万,而铁农具和牛耕直接将让人口容量攀升到2000万-5000万之间,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是中国人口的大爆发时期。

经历了南北朝贾思勰等人对农业技术的编纂汇总,《齐民要术》等著作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实实在在在地推广到了整个中华文化圈,甚至全世界。

在此之后的隋唐时期,中国的人口也是突破了6000万大关.

除了技术进步,新作物的引进也是人口爆发的重要原因。

贾思勰

比如明清两朝对美洲红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的引进,直接将中国的人口容量提升到了四亿之数,宋朝也同样如此。

虽然北宋只有区区2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北宋人口在巅峰时期就有9800万之多,甚至过亿,这主要归功于两大作物——小麦和占城稻。

在宋朝之前,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由狗尾巴草驯化而来的粟(小米),虽然小麦的种植历史也很悠久,但在南北朝石磨发明之前,小麦这种口感不佳的作物是非常不受欢迎的,即使小麦的亩产要高于粟很多。

在经历了西亚小麦和本土小麦的品种改良之后,再加上石磨增加了磨粉效率(之前是石棒石盘),小麦在宋朝超越了产量较低的粟,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

而在南方,占城稻的引入也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粮食产量。

除此之外,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相伴随,大量人口也完成了南移,对南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南方的水热条件也比北方更为优秀,甚至更靠南的位置一年三熟都不成问题。

粮食产量的提高,导致同样的土地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也就推进了北宋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又是以工商业为主,再加上不抑兼并导致大量流民从土地劳动中解放出来,加入城市、加入工商业从业者也是势在必行的趋势了。

在宋真宗时期,北宋在册人口就到达了9800万,靖康之耻爆发时,人口基本可以确定能够破亿,是汉、唐常年人口的两倍之多。

量变产生质变,过亿的人口也会加大人口流动,从而继续催生商业的变革,如若没有战乱,进一步发展出资本主义萌芽,想必也不是问题。

结语:

宋朝商业之繁荣,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当中都是难得一见的商业盛世,即使是商业鼻祖商朝也难以媲美。

其中虽然有北方边患的无奈,但“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福”,谁也不知道变化带来的后果究竟是好是坏,只能够“知天命,尽人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这个世界。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