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原来我们一直理解错了,“无奸不商”的真相原来是这样

发布者:隔壁老胡 2023-3-27 00:07

做任何事之前,都凭自己良心去估量一番,就不会出大错。

「曾仕强每日箴言」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于商人的印象基本都是一句话:无奸不商。

尤其是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这天,感受犹为深刻。

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商业四通八达。一些利欲熏心、诚信缺失、不择手段的行为也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

难道真是不奸诈就做不好生意吗?要想赚取丰厚利益,非得要违背良心?

当然不是!

“奸”字是后来老百姓对那些不要脸商人的控诉和批判,其实最开始并不是奸诈的奸,而是冒尖的尖。

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情原本是这样的.....


01、无尖不商的由来

“无尖不商”典故来自古时米商。

古时候普通百姓买米是以升斗作量器,一斗刚好就一升。所以“升斗小民”的说法也是由这里而来。

最开始卖米的都是官方,百姓买一升,对方把斗装满,然后拿一个专门的竹片往上面一抹,把隆起的米抹掉,让米与斗一样平。

后来民间才开始出现了私自贩米的商人,他们为了从官方那里抢生意,在量米时竹片抹平斗后,会另外再从自己的米筐里重新抓一把米加在米斗上,让前面已经抹平的米上面鼓成一撮“尖头”。

这样每个来买米的百姓都觉得自己多得到了一撮米,让出一点点小利的做法,让贩米商人生意火爆起来。

后来这一招不只体现在卖米上,也推广到其它行业,成为过去老派生意人的约定俗成。

即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等。

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

直到现在这个商界的金科玉律也还处处可见,比如饭馆里吃米饭,额外送一碗汤等。

十里洋场的上海,在王家沙吃小笼馒头免费送蛋皮丝、开洋清汤,“老大昌”称糖果奉送两根品牌三色棒头糖。

无尖不商,并不算什么高明的经商手段,但它却是最质朴的一种商业道德。


02、无尖不商的生意经

在古代,经商一途其实并不像现在这样是人人羡慕,趋之若鹜的职业。

那时候人们最看重的是读书及第走仕途,基本上都是以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这类的事为己任。

古代商人虽然不被尊崇,但是商业道德上有很高的标准。

比如,古时候的1斤有16两,成语“半斤八两”也是由此而来。

那么为何老祖宗规定1斤有16两呢?

因为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

做生意时,如果称东西的时候缺斤短两,掌管福禄寿三颗星的神仙就会惩罚他们。

商人如果少给人1两,神仙就消减他们的福气;少给人2两,就减少俸禄;少给了3两,就要折寿。

你看,诚信对于做生意有多么重要,童叟无欺是最基本的经商素养。

不仅要诚信,还要守道义。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也就是说,人人都想升官发财,但如果不是正道方法取得,君子是不会接受的。

人人都厌恶贫穷卑贱,如果不用正当方法摆脱,君子宁可不改变。

我们都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然而现在的很多商人都是把“道”理解成了片面的赚钱方法,甚至不惜走上了歪门邪道。

没有道义的“道”,只能是背道而驰,最后落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下场。


03、无尖不商如何回归

无奸不商,无商不奸,已经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这个本来很美好的词汇如今却与原意大相径庭,不得不让人唏嘘。

怎样才能回归到无尖不商的正道呢?

《大学》有云: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这段话可以说指给了我们一个治标治本的破局之道。

首先要树立起德本财末的财富观,只有这样才能不见利忘义,而是见利思义。

中国人有句话,哪怕再过几千年,也还是对的。这句话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自己的良心来说话”

做任何事之前,都凭自己良心估量一番,就不会出大错。

如果一旦本末倒置,就会出现“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民众互相争斗、抢夺的现象。

再有就是财富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否则两极分化,矛盾重生,社会会越来越动荡。

我们国家走的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这跟《大学》里“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体现出的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执政理念是相一致的。

其次就是合理合法地赚钱。

所谓“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就是说如果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那么到手的利益也会不得善终,引来祸患。

古人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义之财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