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超级工程排名榜:美国有2个,印度有1个,中国竟然落选

发布者:方天话戟 2024-10-11 16:16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最近,德国的数据平台Statista发布的“全球十大超级工程”榜单火遍全网,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中国基建狂魔竟然翻车了?

于是评论区瞬间沸腾了,这到底怎么回事?美国有两个项目上榜了,印度也挤进去了但为什么中国一个都没有。

这符合逻辑吗?毕竟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可是出了名的厉害!而这次居然连个“参与奖”都没捞着,直接被“团灭”了?

信息来源:Statista——The World's Megaprojects

从“超级”到“多元”

要想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我们还得先来看看这份榜单到底是怎么评的。

虽然德国的Statista在数据分析领域也算有点名气,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的评选标准,简单粗暴,就一个字——“贵”!

对,你没听错,就是“造价”,不管你的技术含量多高,社会效益多好,只要你花费的钱够多,你就能上榜。

比如排名第一的欧盟“跨欧洲运输网络”,计划投资6000亿美元,把整个欧洲大陆的海陆空交通全部打通,堪称现代版“丝绸之路”。

这项目,确实够“超级”,也确实够“烧钱”。

还有沙特的“Neom新城”,它排名第二,计划投5000亿美元,要建一座科技感十足的未来城市。

然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叫“TheLine”的线性城市,直接把城市建成一条直线,垂直分布,科技感拉满,当然这造价也是相当的“感人”。

排在第三的是“沙特-科威特环海湾铁路”,投资额达2500亿美元,连接了多个海湾国家,第四名是“国际空间站”,投资2300亿美元,展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雄心。

这些项目,不是在“烧钱”,就是在“造梦”,反正一个比一个敢想敢花。

中国的基建项目虽然规模很大,但更看重实际用途和经济效益。

比如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还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总投资却不到200亿美元。

再比如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总投资也不过300多亿美元。

你看,同样的项目,在中国可能只要花几分之一的钱就能搞定,因此这就意味着,在拼“烧钱”能力的排行榜上,中国项目天生就不太占优势。

所以说,这份榜单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大家心里应该有点数,毕竟这评选的其实不是什么“超级工程”,更像是“超级烧钱项目”。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份不靠谱的榜单就妄自菲薄,中国的基建实力,可不是光说说而已,都是靠实际行动干出来的!

“基建狂魔”的转型

过去几十年,中国基建走的是一条“大干快上”的路子,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建设了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

但现如今,中国基建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转型升级,从“重量”转向“质量”,从“规模速度”转向“效率效益”。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一味追求“大而全”,更要注重“精而美”,不能再一味追求“快”,更要注重“好”,不能再一味追求“低成本”,更要注重“高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要从“基建狂魔”升级为“基建强国”!那具体怎么做呢,其关键就是技术创新。

中国基建虽然规模大,但在很多领域,我们走的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别人手里。

因此这就导致,我们在一些关键领域,很容易被“卡脖子”,比如,芯片生产、航空发动机制造、高端机床等等。

所以未来中国基建,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掌握更多“撒手锏”,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还得经济效益好,在过去我们搞基建,往往是“不求回报,只求速度”。

但现在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必须更加注重项目的经济效益,不能再盲目上马“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项目立项之初,就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充分考虑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更要考虑长远发展。

但不管怎样转型,最为关键的还是得凸显社会价值,毕竟基建就是为了提升大家的生活质量,让老百姓的日子更好过。

以前我们搞基建,主要是看国家需要,现在得更多考虑老百姓的实际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不能为了速度而牺牲质量。

中国基建的未来,一定是“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是“科技创新”的未来,是“绿色环保”的未来,更是“以人为本”的未来!

智慧基建的新篇章

中国基建想要在全球舞台上持续领跑,就必须走上“科技赋能”的道路,打造“智慧基建”的新模式,然而这可不是光说不练,而是真真切切的趋势。

想象一下,未来高铁的轨道上布满了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列车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就能自动预警,避免事故发生。

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接入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以精准预测交通流量,自动调节信号灯,让交通拥堵成为历史。

建筑工地也不再是尘土飞扬、人声鼎沸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智能机器人,它们可以搬运材料、砌筑墙体、安装设备,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安全性也更高。

这些,并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正在成为现实的“智慧基建”图景,相信在这场科技革命中,中国基建完全有机会,也有能力,走在世界前列!

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依然巨大,因此这为“智慧基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同时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这些领域已经做得相当出色了,这些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动“智慧基建”的快速发展。

最重要的是我们有开放合作的胸怀,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智慧基建”的经验和成果,共同推动全球基建行业的转型升级。

除了“科技赋能”,未来的基建,还必须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过去我们搞建设,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结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基建行业也不例外。

因此在未来的基建中,必须更加注重生态环保,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笔者认为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德国那份榜单我们真的需要在意吗?说真的,不必太在意。

因为中国基建的成就,不是靠一份榜单就能定义的,我们的目标也不是为了争排名、抢风头,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未来的科技更先进,环境更美好,人们生活更幸福!中国基建,未来可期!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