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记者刁难:你见过世界最漂亮的女人吗?周总理硬气回答:见过

发布者:醉爱山水间 2023-8-25 05:12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媒体在采访时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时,总喜欢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意图让周总理在回答时出现漏洞,抹黑中国的外交形象。

但是面对西方记者的刻意刁难,周总理总是能完美的化解,时常还能不动声色的反击回去。

在一次国际采访会上,一名记者不怀好意地询问周总理是否见过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周总理听完记者的提问之后,并没有顾左右而言他,反倒气定神闲地答道:

“当然见过。”

这名记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周总理口中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又是谁?

内忧外患,新中国外交事业困难重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战后的美国和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强国,两国在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矛盾逐渐加深,两极格局不断强化,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敌对情绪越演越烈。

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也遭受到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强烈敌视。

为了阻碍中国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三大方面实行全面封锁,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展造成了巨大阻碍。

由于晚清政府和国民政府为了苟延残喘,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残留分子,妄图通过破坏社会安定,以继续享受在华特权。

所以对于此时的新中国来说,外交环境可以称得上是“内忧外患”。

西方国家不仅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合法地位,并且通过限制中国船只贸易往来,试图掐断中国的发展进程。

其媒体,在报道中国时,经常使用带有偏见与恶意的语句,以此来抹黑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并且西方记者还经常向中国的外交部发言人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稍有不慎,便会掉入他们挖好的陷阱中。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国家就能够以此为由,大做文章。

曾经就有一位美国记者在发现周总理使用的钢笔,是由美国生产制造的之后,马上就借题发挥,询问周总理为何要使用美国钢笔。

表面上看,这名记者是触景生情,突然产生的好奇心。但实际上,他是想试图编造出中国无法生产钢笔,连国家领导人都得使用美国进口钢笔的谣言。

面对美国记者暗指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周总理并未发怒,而是向那位记者介绍了这支钢笔的来历。

原来,这支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战争中从美军那儿缴获的战利品,之后这位朋友又将这支具有纪念意义的钢笔赠与周总理。

听到周总理提起美国战败的朝鲜战争,那名美国记者顿时偃旗息鼓,没了挑事的心。

周总理在回答外交问题时,总是喜欢采用风趣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大众传递出中国的大国气度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呕心沥血,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终身

周总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始终致力于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少年时,面对校长提出的“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周总理说出来了振聋发聩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即便时代风云变化,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但周总理的这句话,依旧影响着每一位有志青年。

而周总理的一生,也是在不断地践行这句话。他全身心的投入到解放中国的革命事业中,也始终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第一线。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对外又面临着日军侵略,国家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岔路口。

就是在这样极端复杂且艰难的环境下,周总理毅然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二人进行商谈,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推动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形成。

在长期的无产阶级革命与对敌斗争过程中,周总理充分展现了自身优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为解放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又被任命为政府总理。在处理党和国家的日常繁重事务时,周总理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布局国家发展建设时,周总理始终将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同时,他还强调,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也要同步跟上,不能“偏科”,要全面发展。

在周总理的领导下,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而“一五”期间周总理领导的156个建设项目,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总理还十分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他曾组织制定《1956年至1967年科学发展规划》,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

而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总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国际形势,制定了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内的多项重大外交方针政策,探索出适合中国实际的外交道路。

另外,周总理还在潜移默化中,用实际行动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外交人才,推动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国际局势发生巨大变革,大批亚非国家宣布独立,结束近代以来被殖民的历史。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刚实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冷战对峙格局下,矛盾和冲突的集中爆发地。

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亚非国家意识到了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独立的重要保障。

1955年,周总理率领代表团前往参加万隆会议,就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如何发展等问题发表建议,并共商第三世界国家未来发展方向。

周总理也再次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并且,还向参会国分享了中国独立实现经济文化等方面快速恢复发展的宝贵经验。

万隆会议不仅使得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积极贯彻,还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这场会议周总理以个人魅力和真诚结交到了许多朋友,为新中国真正意义上打开了国门,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封锁。

同时,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贸易、文化往来交流,为双方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周总理在负责新中国的外交工作时,先后访问了几十个国家,还接待了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可以说,周总理为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提升新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做出了重大贡献。

柔中带刚,巧言化解犀利问题

在回答西方记者夹枪带棒的问题时,周总理也总是能够回答的滴水不漏,时常让提问者哑口无言。

在一次国际采访会上,一名西方记者询问周恩来总理是否见过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无伤大雅,但实际上,背后却隐藏着这名记者浓厚的恶意。

如若周总理回答没有见过,那么势必会得罪之前见过的女性,其中不乏世界上的重要领导人,也会使得周总理在民众心中的声望受到损伤。

同时,还会被西方媒体大做文章。

而周总理如果回答“见过”,记者一定会继续追问那名最漂亮的女人是谁。

当时,世人皆称赞艳羡于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的伉俪情深,但邓颖超同志的外貌算不上出众。因此,这个记者问出这个问题,也是在借机讽刺总理夫人。

提问的那名记者,以及在场的所有西方记者,在问完此问题后都等着看周总理的笑话。

可周总理没有向他们预想的那样回避问题,而是大大方方的回答说:

“见过。”

西方记者听到这个回答,连珠炮似的追问周总理口中最漂亮的女人是谁。

周总理气定神闲地回道:

“是我夫人。”

在周总理的心中,他的夫人邓颖超同志确实是他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

周总理与邓颖超两人之间矢志不渝的爱情,也一直为人们所赞扬。

两人自“五四运动”中相识以来,便时常发生思想上的碰撞,都深深为对方深刻的灵魂所吸引。

在少年时,邓颖超也曾发出“振起精神,谋国家之进步”的誓言,与周总理在读书时曾说过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谋而合。

之后,两人在革命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是灵魂共振的知己。

邓颖超同志曾在周总理诞辰90周年时说过,他们两个人之所以能够维持长期稳定的相爱关系,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两人早已不是简单的伴侣,他们的爱情,早已融入国家前途中,融入人民命运中。

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邓颖超同志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领导者,邓颖超同志推动保障中国妇女婚姻自由的婚姻法起草颁布。并致力于推动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完善。

同时,邓颖超同志还向广大妇女呼吁,要做自己的主人,真正实现独立自主,做新时代的新女性。

邓颖超同志的美,不止在外表上,还在于她的进步思想,她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热情。

可这个回答没能令那位记者满意,他不死心地继续问道:

“您认为您夫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好像这个答案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是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与我夫人两情相悦,自然觉得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周总理的这个回答可以说是巧妙至极,没有回避记者的问题,而是利用古语,巧妙的化解了问题中的恶意。

这便是周总理在处理外交问题时的一贯作风,头脑像钢针一样锋利,言语却像春风一样柔和。

就好似打太极,四两拨千斤,柔中带刚却滴水不漏。

曾经有美国记者提问说中国人为何总是低着头走路,不像美国人,都是自信的昂着头走路。

周总理则回答道,走路低着头,是因为在走上坡路。而走下坡路的人,才总是爱仰起头来。

短短一句话,摆事实讲道理,堵得那位记者无话可说。

同时,面对美国记者暗讽中国人低着头走路没有精气神,周总理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运用隐喻的手法,将那名记者的话变作反击的工具。

有气度不代表没棱角,当对方的言论损害了中国的形象与利益时,周总理也会态度明确的进行反击。

如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外交环境已经改善了许多。

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没能完全接纳中国,美国则将逐渐发展强大的中国当作“假想敌”。

因此,中国在对外关系上依然危机四伏。

作为中国第一人外交部长,周恩来同志给中国的外交事业留下了太多宝贵的财富。

不论是外交活动中的辩证看待国际交往的差异,将因文化误读而产生的矛盾转化为助力的辩证思维,还是在外交活动中,不能打破国家尊严的底线的意识。

这些不仅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值得外交人员学习,也值得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学习,并且将其运用到日常人际交往中。

虽然周恩来总理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精神,他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而呕心沥血的奉献,都将被后人铭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