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的文化密码

雪润峻极 凯旋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摄影均为刘客白)
□张国臣
嵩山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深入探寻其中的文化密码,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人汲取奋进前行的力量。

中岳庙峻极殿
【神奇】
嵩山,充满着许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神奇自然文化现象。
达摩一苇渡江。梁朝中期(公元520年—526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震旦”(中国)传法,在南京与梁武帝相谈,二人理论上产生分歧。梁武帝重视讲义理,达摩重坐禅,争执中,武帝拂袖而去。达摩走为上计,离开南京,到长江边上,无船可渡,见一老太太在割芦苇,便走上前去,伏身叩问过江之法。达摩知书达礼,精诚所至,感动了老太太,只见她随手捡起一枝芦苇,扔进江中。达摩起身一跃,脚踏芦苇飘然过江。达摩回首望去,只见天空中观世音菩萨在向他招手,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救了他。达摩在洛阳一带传法,最终来到嵩山少林寺创立禅宗。达摩一苇渡江这一佛教传说广为流传,达摩形象在嵩山也神奇显现。今天,当你站在嵩山少林寺东的山坡上,向太室山望去,山坡上仿佛形成一个禅宗初祖达摩的形象,他光头、浓眉、卷须,微微地颔首,身披袈裟,两脚踩在一根芦苇之上,正向观者飘来,神奇异常。
镇山宝画变化莫测。嵩山少林寺常住院千佛殿内《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人誉“镇寺宝画”,乃国内佛寺壁画之精品。该画高7米,总长42.9米,五百罗汉分上、中、下三层,置于云气波涛之中,而且五百罗汉环围殿内中间端坐的毗卢大佛,充满禅宗生活气息,使人一进殿即置身于神秘的佛教氛围之中。把东、北、西三面墙壁中的33组人物分开后,各含一个故事;合起来,则浑然一体。独特的“转像”艺术效果,堪称一绝,看东壁中层的第二组画,有一罗汉手托起一尊佛,佛束腰坐在莲花宝座上,画面左起的第二个罗汉做拱手状,双目圆睁,无论你站在哪里看这位罗汉,他都在望着你,把正要过去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把动的过程表现在静的形象之中,很是神奇。
禅拳合一的天下武功。少林武术把禅之静、拳之动融为一体,达到出神入化境地,威震天下,史称“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金指功,可以指至砖崩;铁头功,可以头顶开砖。1998年,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13届亚运会上,少林弟子孙勋昌一举夺得散打60公斤级的金牌;2000年5月,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功夫—美国职业拳击对抗比赛中,少林弟子李鸣凤、柯荣亮,把少林功夫的腿法、摔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李鸣凤以五场全胜的战绩挫败了素有“小辣椒”之称的美国职业女子拳击手马莉·奥特加;柯荣亮仅用40秒,就把美国拳击手布克·史密斯踢倒在地,布克举双手称输,连声喊“奇”!
天文科技之最——周公测景台、元代观星台。嵩山告成镇之北有周公测景台,是周朝初期周公姬旦在营造东都洛阳时,即在此“求地中,测土深,正日影,以定四时季节”。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周公测景台”以北20米处建观星台,编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确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同现代科学测定的一回归年的长度仅相差26秒,而与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通用的格里高利历(即公历)相比,则一秒不差。虽然公历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行的,但是比我国《授时历》晚了300年左右。

少林寺山门
【古奥】
嵩山是一部历史悠久、博奥精美的文化史册,在这里,可以寻找到中国自然和历史文化不断演变前进的轨迹。
嵩山古称祖诸山。25亿年前,当世界上其他地方还在沧海横流时,嵩山已首次横空出世。5.7亿年前,当嵩山确定现在的雄姿时,喜马拉雅山和整个秦岭都还沉在海底。在中国历史的早期,即尧舜禹时代,嵩山谓之“外方”,因为尧舜的居地都位于现在山西省的南部一带,对于当时的部落氏族来说,嵩山距其已经很远了,故称“外方”。夏代早期,谓“崇山”。汉武帝根据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称之为“嵩高山”,简称“嵩山”,为五岳之中岳。
地质史上的“五世同堂”。大约距今23亿年的时候,嵩山所处地壳发生了一次剧烈运动,人称地质“嵩阳运动”。其后,嵩山经历了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燕山运动,数次沉浮于茫茫大海之中。古老的起源和复杂的地质运动,使嵩山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地质博物院,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纪的地质现象在嵩山表露齐全,地质学家称之为世界地质史上罕见的“五世同堂”,嵩山被命名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
夏商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嵩山有4000多年前的夏代城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禹居阳城”;《世本》上说,“禹都阳城”。阳城即嵩山之南的告成镇。《史记》称:“陈胜者,阳城人也。”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乡。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告成王城岗发掘出夏朝众多的文化遗存。古书《淮南子》记载了嵩山“启母石”的神话传说,说嵩山是我国上古禹族的祖居地。“启母阙”及“太室阙”“少室阙”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嵩山还有3000多年前的商代遗址,考古学家在东周阳城的城垣遗址上,惊喜地发掘出供城内用水的输水与储水设施,有陶制的“三通”“四通”水管。为了使水在储水池沉淀泥沙,东周的建筑师们,还在池底铺垫了一层排列整齐的鹅卵石,像现代城市中的“自来水”建造系统,可谓奇迹。
历代帝王游幸之所。史书记载,曾到过嵩山的帝王就有30多个。汉武帝刘彻,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正月登嵩山,祭太室祠,历史上“嵩呼”“山呼”典故即出于此。武则天于武周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腊月,第一个到嵩山举行封禅大典,当年诏令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以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其年号也改为“万岁登封”,登封县的名称为以后历代沿用。

远眺嵩山许朝晖摄

深山古寺
【融合】
嵩山,还是一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在嵩山之南不到7公里的范围内,儒、佛、道“三教荟萃”,相互交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和特形,反映着中原地区宗教发展的历程,华夏民族包容万物的胸怀和世界文化碰撞融合的印迹。
少林寺《三教圣像碑》。此碑是少林寺“镇寺三宝”之一,碑中有一圆形图案,从正面看,中间的头像是佛教的鼻祖释迦牟尼;掩其左图,右侧头像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掩其右图,左侧的头像又成了道教所尊崇的始祖老子。一个圆圈使“三教”融为一体,以最为形象的方法阐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唐肃宗李亨写下“三教圣像”赞:“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中原道教之冠——中岳庙。道教在嵩山地区历史渊源很长。道教尊中岳嵩山为“第六小洞天”,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嵩山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位于嵩山峻极峰以东三里的白鹤观,就是为纪念王子晋所建。在嵩山72峰中,有一峰以王子晋的名字命名,叫子晋峰。嵩山的道教,为中国道教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国道教的代表人物寇谦之,在嵩山研习道教30多年,对传统道教进行了推陈出新的改革,促使道教发展。
佛教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印度高僧跋陀多次登临嵩山,认为五乳峰下清静、幽雅,为长生不老之宝地,即请求孝文帝在少室山五乳峰下为他建立寺院,供他讲经说法。“少林者,少室之林也”。此寺即为少林寺。菩提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少林寺,吸取中国儒学和道教的精华,对原来北方禅定的坐禅方法进行改革,提出“理入”“行入”的禅定观,开中国佛教改革的先河。六祖慧能潜心思考禅学,写下被称为经书的佛教经典《六祖坛经》,标志着中国禅宗理论的成熟。如今,游人在游览嵩山少林寺、大法王寺时,常感到困惑不解,佛教寺院中的天王殿内怎么有道教的哼哈二将?大法王寺地藏殿中怎么有儒家的二十四孝图?其实这些都是佛与道、儒相融合的产物。
宋代民办“儒家大学”——嵩阳书院。儒教在嵩山地区发展较晚,成名于嵩阳书院,是宋代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徒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改名为“嵩阳观”,又成为道教活动场所。五代时,周世宗根据名士所请,奏准在“太乙观”设立“太乙书院”。宋太宗重视文治,至道年间(公元995年—997年)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置校官。北宋时,民间的乡党之学颇为兴盛,书院便成为当地名儒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久之便形成一个地方学派。宋仁宗重视办学,下令西京(洛阳)官员在嵩山重修书院,并赐名为“嵩阳书院”。“程门立雪”的故事,有人说发生在嵩阳书院。

将军柏
【雄隽】
嵩山,更是一座山水艺术宫、雄隽秀美的自然风光资源,它蕴藏着美妙的诗韵。
文化风格豪放如山。山为脊骨,嵩山72峰,峰峰相连,形成连绵耸起之势,雄浑无比,犹如横卧之巨人。《诗经》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山太室山最高峰峻极峰,巍然耸立于层峦叠嶂之巅,凌空横卧于连天摩云之际,未上其峰,是“望望不可到,行行何曲盘”;登上此峰,宋代大文豪范仲淹写诗道:“白云随人来,翩翩疾如马。洪崖与浮丘,襟袂安足把。不来峻极游,何能小天下?”名山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
文化风格秀美如水。水为血肉,嵩山流溪、奇泉、飞瀑、深潭,古树名木,奇石异洞,秀色宜人,犹如美丽之少女。山水如诗,诗如山水,李白游嵩山,写下《元丹丘歌》:“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白居易在《与诸道者同游二室至九龙潭作》诗中说:“喜逢二室游仙子,厌作三川守土臣。举手摩挲潭上石,开襟斗薮府中尘。他日终为独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应笑人。”九龙潭美景让他流连忘返。清代诗人桑调元游嵩山,写下《颍水》诗,道:“一泓清可怜,春绕箕山足。鳞鳞映白云,潇潇滋翠竹。”他感叹:“澄波流至今,高士见不数!”宋代大文豪司马光在嵩阳书院讲学,在崇福宫著《资治通鉴》,游嵩山,深感嵩山之美、之静。杜甫、欧阳修等文人骚客,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嵩山文化博览众学,大至中国之最,小至一木一石,无不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源,文化是根,文化是力!探寻嵩山的文化密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能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少林武僧陈更生摄
本文刊登于2019年12月20日河南日报第11版

大家都在看
-
有史以来的最强伽马射线暴——这种天文学强爆炸,闪耀了整个宇宙 这是艺术家对超新星的概念理解,它可以引发伽马射线爆炸图源:DESY,科学传播实验室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探测到一对比以往能量都要高的伽马暴。伽马暴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强的爆炸,但这些最近的发现暗示着我们明显地低 ... 天文之最03-22
-
天文之最——带你探秘浩瀚深邃的宇宙世界极美景观 遥望星空,星河璀璨。在这片浩瀚深邃的宇宙世界中,有无数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极美风景,我们也许这辈子都无法领略这样的风景,但是我们却能想象。世界上最美的光——极光 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常会出现 ... 天文之最02-26
-
看:这是银河系的中心照片!天文学家在这里有惊人发现 这幅图片拍摄的是夜空星光的全景照片: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一条光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银河。而银河在人马座以及天蝎座方位那里显的亮度更亮、宽度更宽。那里就是银河系的中心。中心更明亮是因为那里聚集了比其它地方 ... 天文之最01-03
-
天文学家眼中的星之“尽收眼底” 天文观测其实分为很多种,我们今天在这里就和大家说说比较容易理解的光学天文观测,天文学家都看到了什么。究竟看到了啥光学波段的观测,目前采用的基本手段就是用望远镜将星光聚焦到焦面上,然后焦面处的探测器(通 ... 天文之最12-31
-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的奇才与《鲁道夫天文表》的传奇 引言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601)是丹麦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他以独特的观测方法和对天文学的贡献而闻名于世。布拉赫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工作不仅为后来的科学家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天 ... 天文之最12-30
-
金属鼻子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星空传奇与科学启示 在丹麦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天文学家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惊人的才华而闻名,他就是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如果你觉得天文学家都是一副严肃的模样,穿着白大褂,拿着望远镜,那你一定没见过这位“星空中的狂人” ... 天文之最12-30
-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界的奇才 引言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601)是丹麦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他以其卓越的观察能力和独特的天文理论而闻名于世。布拉赫的工作为后来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他的《鲁道夫天文表》 ... 天文之最12-18
-
第谷. 布拉赫: 丹麦天文学界的奇才 在天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杰出的人物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其中,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601)无疑是一个闪耀的星辰。他不仅是丹麦的天文学家,更是当时科学革命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布拉赫以其独特 ... 天文之最12-13
-
铅球:天文学家发现超致密超级地球 大家好,我是超自然现象探索官,感谢您的观看,希望能得到您的一个"关注"一组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恒星系统,其中有两颗非常奇特的行星,距离太阳数百光年。如果其中一颗几乎是一颗普通的超级地球,那么第二颗 ... 天文之最12-09
-
天文学的“奇才”:第谷.布拉赫的传奇人生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杰出的人物以其卓越的贡献和独特的个性,深深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今天,我们将聚焦于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这位16世纪的科学奇才,他的传奇人生和对天文学的贡献,至 ... 天文之最12-09
相关文章
- 天文学的“奇才”:第谷.布拉赫的传奇人生
- 最大恒星:天文学家拍到一颗恒星,它可能是目前发现体积最大恒星
- 比太阳亮500万亿倍!科学家发现宇宙最亮天体,吸积盘直径达7光年
- 第谷·布拉赫:天文学界的“古怪天才”
-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界的奇才!
- 第谷.布拉赫是丹麦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
- “星空下的疯狂天文学家:第谷·不拉赫的传奇与疯狂”
- 第谷.布拉赫:天文学的先驱与观测之王
- 世界之最冷知识: 1. 天文方面: - 最大的结构
-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界的奇才
-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界的奇才
- 牛顿式望远镜里面最真实的土星样子!#天文科普视频
- 可视半径仅30万公里,银河系第二大,天文学家:最担心一幕出现
- 关于日全食,哪个地方会最拥挤呢?
- 天文学的巨匠:第谷.布拉赫的星空传奇
- 从伽马射线到无线电波,天文学家如何“听见”宇宙?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中国天眼”为世界天文提供中国智慧
- 你知道安徽的阜阳,到底有多少全国以及世界之最吗?
- 地球之最天文篇:最早的多人驾驶宇宙飞船
- 中国天文地理之最——最古老的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