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地理之最——最古老的星表

发布者:古莲花池 2024-10-12 11:14

我国是天文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农业生产和指定历法的需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观测天象,并用以定方向、定时间、定季节。星表是把测量出的若干恒星的坐标汇编而成。我国古代曾经多次测编过星表,最早是在战国时期。观测者是魏国的石申。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有了较广泛的发展和进步。司马迁在《史记 历书》中说:“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畴人”指的就是世代相传的天文历算家。当时诸国出于各自农业生产和星占的需要,都十分重视天文的观测记录和研究。据《晋书 天文志》记载: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摆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着天文,各论图验。这种百家并立的情况对天象的观测以及行星恒星知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诸家之中,最著名的是甘德和石申。他们属统一时期的人。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世又合称为《甘石星经》

三国时期陈卓总结甘德、石申、巫咸三家的星位图表,得到我国古代经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统,包含著名的28星宿在内。

星表是记载天体各种参数(位置、自行、视向速度、星等、光谱型、视差等)的表册。公元前四世纪,中国战国时代天文学家石申所编《石氏星经》,载有121颗恒星的位置。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可惜这部书在宋代以后失传,今天我们只能从一部唐代的天文学书籍《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一些片段摘录。从这些片段中我们可以辑录出一份石氏星表来。其中有二十八宿的距星(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标志星叫做这一宿的距星)和其他一些恒星,共一百一十五颗的赤道坐标位置。

1977年在安徽阜阳出土了一件汉初的器物,是两块中心相通、叠在一起的圆盘。稍小的上盘,边缘均匀分布365个小孔。下盘边缘写有二十八宿名称和距度数,彼此间距和距度数相当。这些距度数和《开元占经》所列古度大体一致。这件文物说明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达。石氏星表是后世许多天体测量工作的基础。诸如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都要用到其中二十八宿距度的数据。这是我国天文历法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数据。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氏星表也是战国到秦汉时期天文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