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 可贺可期(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新征程 新辉煌)

发布者:丹江水暖 2023-3-5 22:12

图①为电影《流浪地球2》海报,图②为电视剧《三体》海报,图③为电影《独行月球》海报。

从《三体》小说风靡全球,到《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影视制作日臻精良,中国科幻文艺蓬勃发展、生机涌动,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备受瞩目的文艺现象。本期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聚焦中国科幻文艺,揭示科幻领域对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创新探索,感受科幻背后来自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的巨大支撑,探讨中国式想象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使命。

——编 者

充满活力的文艺领域

阿 来

从本质上说,科幻是一种类型文艺,但它在类型创作中注入了前沿的科技元素和科学思想,所以带给人非同一般的感受和影响。早在20世纪之初,鲁迅先生翻译出版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月界旅行》时就说过,科学小说“经以科学,纬以人情”。而今,科技创新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重视科技、发展科技的当下,科幻文艺自然受到更多关注。

大概20多年前,我们在办《科幻世界》杂志的时候,便坚定了起点要高、要能跟世界对话的决心。途径无外乎两条,一是广泛而系统地译介世界科幻文学经典,把科幻文坛最好的作品、最好的作家介绍到中国;二是努力在年轻作者中发掘人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今天中国科幻文学的中坚力量,如王晋康、刘慈欣、韩松等,很多都是在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

其间,我们组织若干次科幻大会,邀请国际一流作家来跟本土作者对话。这些作家不仅都来了,而且非常关注中国科幻的发展。如今,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加为国际同行所瞩目。科幻影视也是如此。曾经在看外国科幻大片的时候,我心里想着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做出这样的电影。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已经让我们看见了这样的可能、这样的现实。就是靠着这样一股精气神,几十年时间,中国科幻达到让人刮目相看的规模和水平,成为最有活力的文艺领域之一。

年轻的当代科幻创作者有热爱、有激情、有强大的吸收能力,还有对中国文化的体认和理解,几方面相互作用,孕育出中国科幻文艺的独特气质。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土壤、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中国科幻一定有对人类命运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书写。电影《流浪地球》里“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情节设定就非常有中国文化特色,危急时刻不是坐着飞船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而是怀着故土情怀将地球一起带走。中国科幻里类似这样的文化因子还有很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科幻与世界对话,不仅要在主题上具有探索性,要对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科学前沿保持敏感,还要挖掘和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拥有对科幻类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作自觉。作为一种类型文艺,科幻创作需要熟练掌握类型程式,但是最好的作品一定是超越类型的。许多科幻经典都是如此。写出中国科幻独特风格和突破科幻既有类型程式,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面对近年来持续的科幻热,许多出版机构、影视公司和文化创意机构加入进来,在科幻产业领域谋划实践。我由衷地希望,大家能够把科幻作为长远的事业来发展,在开掘潜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创作群体创造力的培植涵养。科幻创作者自己也要有定力:是满足于各领风骚三五年,还是追求持续喷涌的写作生命?是想写3年,还是想写30年?创作者应该放远眼光,多在积累上下功夫。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文学经典的阅读到科学知识的吸纳再到审美修养的提升,不断锤炼锻造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国情、了解民心,提升自己阅读生活、阅读社会的本领。期待更多优秀创作者在科幻领域积累、创造,拿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精品之作。

(作者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

走向世界的文化使命

陈楸帆

回顾新世纪以来的这20多年,不难发现,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科幻文艺的题材内容、形式形态和创作传播都在发生变化。中国科幻尤其成为一道醒目的风景。海外读者和观众渴望从中国科幻中了解中国人如何想象未来,如何看待科技与人类与万物的关系,这成为中国科幻吸引世界目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中国已走在探索前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技术,将源源不断地为科幻创作提供灵感源泉。无论科幻内容与形态怎么变,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探讨科技力量如何影响并改变人们看待世界以及跟世界互动的方式。这个影响和改变可能比较隐蔽,很多人察觉不到,科幻要做的就是将司空见惯的事情陌生化,从而引发人们思考。现在科幻创作就已涌现出以结合传统文化(如《中国轨道号》《新新日报馆》等)、探讨生态文明(如《零碳中国》《固体海洋》等)、聚焦元宇宙及人工智能(如《无名链接》《AI未来进行式》等)为主题的新风潮。

科幻是一种开放、多元、包容的文艺类型。科技从业者、企业家、教育工作者、艺术家等各行各业的读者观众,从科幻作品中汲取灵感,科幻创作也表现出越来越广泛的视角和风格。我们出现了《三体》这样处于“金字塔尖”的作品,也需要大量类型风格多样的作品,这样才能夯实基础。现在许多写传统文学、推理小说的作者也来创作科幻小说,而且写得非常好,带动了科幻与推理、悬疑、情感等其他类型作品融合,创造出新的混合类型和叙事风格,突破了传统科幻文艺的界限。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入科幻影视,观众的视听体验也不断被刷新。

今天说起科幻,它已经不单是文学样式,还包括综合性的动画漫画、影视作品、游戏、沉浸式体验主题乐园及周边产品,这给了科幻创作者更广阔的空间。据有关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29.6亿元,同比增长50.5%。中国消费市场不断发展,对科幻内容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一个从原创出发,同时不断汇聚文创力量、丰富形式业态、延伸产业链条的科幻产业就在不远的未来。

随着中国科幻文艺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新的国际交流合作方式不断涌现。通过出版译介、联合制作、产业互动等形式,中国科幻将创作出更多跨越国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当然,中国科幻要走向未来,必不可少的是文化使命感。如何将中国人对科技、宇宙、未来的想象,深刻、优雅、活泼地展现给世界,同时艺术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髓,传递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呈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思考,这是摆在中国科幻人面前的课题。

(作者为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科技进步的文化映射

李 菂

广受人们喜爱的科幻小说《三体》,虚构了一个探索地外文明的“红岸基地”。现实中,除了基础天文学研究之外,“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日常工作也包括搜索地外文明。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科幻爱好者,我时常有感于科学与科幻的这种奇妙连结。

科学研究和科学幻想都需要直面未知的勇气。以地外文明探索为例,从上世纪70年代,就有大型天文望远镜将加载了人类文明信息的信号发射到宇宙深空。“中国天眼”不对外发射信号,而是系统地寻找来自太空的带有智慧特征的电磁信号。地外文明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外星人是否会跟人类进行友善的交流?这些都是目前没有答案的问题。但如果不进行探索,人类只能被动接受任何可能。科幻创作同样是一种探索,甚至可能有更多、更纯粹的探索之喜悦。我很喜欢刘慈欣的作品,除了《三体》,还有《超新星纪元》、《乡村教师》以及《地火》这样的早期作品。在我看来,他作品的内核不是技术而是人,其中贯穿着对人类文明的前瞻和对人性的思考,充盈的人文关怀令人感动。

科幻文艺和基础科学研究的兴盛都离不开一个风华正茂的国家、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前沿科学尤其天文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而“发现”的重大进展往往依托于探测能力的飞跃。这飞跃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力支撑。以天文学最年轻、最活跃的快速射电暴研究为例。快速射电暴在1‰秒可以释放足够人类社会使用1万亿年的能量,它的发现意义深远。2022年,“中国天眼”发表其捕获的全球首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编号FRB 20190520B。在“中国天眼”投入使用之前,我们在快速射电暴研究领域缺乏有力工具。自2020年正式运行,不到3年,依托国家支持下的这一大科学装置,我们在这个新兴前沿实现了从追赶、参与到局部引领的跨越。FRB 20190520B的发现得益于我国持续投入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得益于以南仁东先生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天文人的努力。

和科学研究一样,科幻创作同样离不开时代的土壤,好作品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整个国力基础之上。科幻小说想象的边界、科幻影视的表现内容和制作水平,无不需要现实科技条件的支撑。正如导演郭帆所说,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当中国人建立了空间站、实现了太空漫步,观众看到《流浪地球2》里中国航天员出舱的场景时,就毫不感到违和。可以说,今天的科幻热,是国家科技发展在文化上的必然映射。

在快速射电暴等新兴前沿领域,中国学者依托自主设计、制造完成的大科学装置,不断拓展人类视野,给人类带来更大想象空间。作为基础科学研究人员,我特别期待快速射电暴这样激烈而神秘的天象不仅被科学家看见,更被科幻作家想到,孕育出更多精彩的故事。我期待科研能够增强人类想象力,科幻为岁月传承文明。

我经常和团队里的年轻人说,我们做的事,要能匹配我们所处的时代。我所从事的领域依然需要全面的学习、追赶,与此同时,我很高兴看到年轻一代已经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期待我们的科学、我们的科幻有越来越多的原创,越来越多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越来越多的坦然平视、一往无前。

(作者为“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本报记者徐馨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张芳曼

大家都在看

  • 可视半径仅30万公里,银河系第二大,天文学家:最担心一幕出现

    可视半径仅30万公里,银河系第二大,天文学家:最担心一幕出现 宇宙中充满了陷阱,这句话一点不假,如果黑洞不与其他天体发生相互作用,我们根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由于我们没办法直接去观测黑洞,所以我们不知道黑洞的精确尺寸,以及它的其他性质。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第一次 ... 天文之最11-04

  • 关于日全食,哪个地方会最拥挤呢?

    关于日全食,哪个地方会最拥挤呢? 图解:超过4000万人在2024年4月8日这一天可以看到日全食。图源:Scott Olson/Getty Images2024年4月8日,日食制图师Michael Zeiler根据最新的日食访问量估计,可能会有100万游客前往德克萨斯州观看日全食,而印第安 ... 天文之最11-02

  • 从伽马射线到无线电波,天文学家如何“听见”宇宙?

    从伽马射线到无线电波,天文学家如何“听见”宇宙? 宇宙中的信息传递并不局限于光,我们通过不同的电磁波谱段“聆听”宇宙,揭示其隐藏的秘密。电磁波是宇宙中各种天体和事件的信使,无论是炽热的恒星、神秘的黑洞,还是星际之间的物质碰撞,它们都通过不同波长的辐射 ... 天文之最11-02

  • 地球之最天文篇:最早的多人驾驶宇宙飞船

    地球之最天文篇:最早的多人驾驶宇宙飞船 1964年10月12日,前苏联发射的“上升1号”飞船、重达320吨,上面三个宇航员中有两名科学家:技术科学家奥克季斯托夫和医学家叶戈罗夫。“上升1号”是世界上最早的多人驾驶的宇宙飞船,它以90.10分钟的周期绕地球运行 ... 天文之最10-30

  • 中国天文地理之最——最古老的星表

    中国天文地理之最——最古老的星表 我国是天文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农业生产和指定历法的需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观测天象,并用以定方向、定时间、定季节。星表是把测量出的若干恒星的坐标汇编而成。我国古代曾经多次测编过星表,最早是在战国 ... 天文之最10-12

  • 盘点宇宙十大恒星之最:年龄最大的恒星,距离地球190光年

    盘点宇宙十大恒星之最:年龄最大的恒星,距离地球190光年 盘点宇宙十大恒星之最。1. 年龄最大的恒星。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是 HD140283,它以圣经中活了 969 年的人物玛土撒拉命名,是一颗位于天秤座的贫金属次巨星,介于主序星和巨星之间的天体,距离地球 190 光年。在 2000 ... 天文之最08-23

  • 地球之最天文篇:最早穿越小行星带的人造探测器

    地球之最天文篇:最早穿越小行星带的人造探测器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天文学家估计这个区域的小行星数量多达50万颗,已经被编号的小行星有12万多颗,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因此这个区域被称为主带,通常称为小行星 ... 天文之最08-20

  • 天文启蒙之宇宙中最适宜孕育文明的恒星#K型恒星

    天文启蒙之宇宙中最适宜孕育文明的恒星#K型恒星 天文启蒙:宇宙中最适宜孕育文明的恒星?朋友们好,请问你们认为宇宙中哪一类恒星是最适合孕育文明的?我觉得是 k 型(恒星)。因为 k 型恒星耀斑多,相对“温和”适合于文明,相对太阳来说寿命更长,相对 M 型黄矮 ... 天文之最08-19

  • 豆比0175:世界之最-最著名的天文望远镜

    豆比0175:世界之最-最著名的天文望远镜 无用知识的传播中心。最著名的天文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是以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为名,于199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上的光学望远镜。30多年以来,哈勃空间望远镜不断的将宇宙 ... 天文之最08-16

  •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最重要的恒星之一:北极星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最重要的恒星之一:北极星 北极星又叫北辰,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官名"北斗七星"。在古代人们将天上的恒星按照一定的规律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将这些区域编排为一定数量的星官。北斗七星是北天中最重要的星官之一,由七颗恒星组成 ... 天文之最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