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的人,晨起喝1杯“除湿水”、睡前按2个“祛湿窝”!陈年湿气哗哗排,脾胃也变好

发布者:上下五千年 2023-5-3 15:54

春夏之交,潮湿与闷热共生,人体易为“湿”所困。

俗话说得好:“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气重的人,身体常有沉重、肿胀感,人也易困乏、食欲不振,大便、舌苔等也会黏腻不爽。

图源:壹图网

对于这种情况,饮食上可考虑用健脾益气、祛湿的方法来应对。

晨起喝1“除湿水”,体内湿气哗哗排!

一说到祛湿的中药,很多人都能想到薏米、赤小豆、冬瓜等,但它们大多性寒凉,脾胃不好的人不宜多吃。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中医师最爱用的茯苓。

茯苓,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其味甘、淡,可利水渗湿、健脾补中。

《用药心法》中说道:“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也就是说,茯苓既能利水,还不会伤身体正气,是名副其实的利水消肿要药。

图源:壹图网

同时,茯苓还兼具健脾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下降、身体乏力、大便溏稀等情况。

再加上,茯苓足够百搭,医生用它也没有配伍禁忌。无论是寒、热、虚、实诸证,茯苓配合其他中药服用,均可发挥其独特功效。

正因为此,茯苓成为医家最常用的中药之一,有“十药九茯苓”之说。

在这给大家推荐一款时令汤水——茯苓双豆祛湿汤,回南天尤其适合食用。

养生推荐:茯苓双豆祛湿汤

材料: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炒扁豆20克、陈皮5克、生姜2片、瘦肉300克(2~3人分量)。

做法:将茯苓、陈皮洗净,生姜切片备用,赤小豆、扁豆用清水洗净,浸泡数小时;瘦肉洗净切大块。将所有原料放入大炖盅内,加适量清水,加盖后隔水炖2小时,即可调味食用。

功效:茯苓、赤小豆,祛湿、利尿消肿;炒扁豆,健脾祛湿的功效更明显;少量陈皮,又能运气疏中、燥湿化痰。四者联合,补脾而不腻,祛湿而不躁,健脾又化湿,平时食欲不振、湿气重的人更该喝。

图源:壹图网

Tips:煲汤最好选白茯苓

茯苓,可分为白茯苓与赤茯苓(红茯苓)。两者都是茯苓的一部分,白茯苓是白色部分,赤茯苓是皮里面淡红色部分。

一般认为,白茯苓,擅长利湿健脾、安神;赤茯苓,擅长利尿、泻心火。

作为药用时,根据不同的病情需要选取白茯苓或赤茯苓。

如果平时煲汤,选白茯苓更好些,更适合大部分人用来利湿健脾。但尿频、遗尿者,或者阴虚火旺、口干咽燥者不宜服用。

图源:壹图网

除了饮食祛湿外,大家还可通过按揉穴位法来祛湿。

睡前常拍2“祛湿窝”,健脾祛湿顶呱呱!

1、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是脾经上管理身体水液的穴位,同时也是人体重要的排湿大穴,在临床上有“健脾利湿第一穴”的说法。

经常按揉阴陵泉穴,可健脾化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水肿的问题。

取穴: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处。

图源:家庭医生自制

操作:以阴陵泉穴为中心,用拇指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各揉3~5分钟。若能同时配伍按揉足三里穴、承山穴、丰隆穴,健脾祛湿的效果更佳。

Tips:按揉以上穴位时,会有明显的酸胀感,坚持按揉一段时间后酸胀感减轻,这是湿邪渐散的征兆。

2、委中穴

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而膀胱经作为人体最大的祛湿排污通道,委中穴是这个通道的排污口。

如果此处不通畅,湿气便排不出去,就会导致关节炎、腰痛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拍打委中穴时,大家可同时配伍拍打腋窝的极泉穴、肘窝的曲池穴,能增强祛湿效果。

取穴: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图源:家庭医生自制

具体操作:每周或隔周腘窝处连续拍打5~10分钟,会出现青、红、紫、黑等类似刮痧时候的出痧反应。

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化湿法!

运动,也是一种不错的祛湿方法。湿气重的人,平时就该多运动,否则体内积聚的湿气会越来越多。

当你运动时,就会激发出人体阳气;阳气充足了,脾胃运化功能也会随之增强,进而减少体内水湿停滞。

图源:壹图网

同时,运动时会出汗,有助于湿气随汗液一起排出体外,从而达到祛湿的作用。

运动化湿,大家可以选择慢跑、走路、练八段锦等中低等强度的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不要太过激烈,也不宜锻炼到大汗淋漓,建议以微微出汗为宜。

若出汗过多,又未能及时擦干或及时更换衣服,也会招致湿邪入侵。(养生每日推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