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的运动基因:让健身成为生活方式

发布者:清风明月夜 2023-5-24 20:07

图据/成都天府绿道

近期,凤凰周刊推出《大运成都:拥抱世界 成就梦想》封面故事专题,深度报道成都大运会,凸显成都谋赛营城、兴业惠民。以下为相关专题报道《成都人的运动基因:让健身成为生活方式》原文。

每个周六早晨,何超都会从家中扛出自己的公路自行车。车子是竞技级的,近7000元的价格,花去了他一个月工资。但他并不心疼,何超喜欢听车子飞驰时,耳边响起的滚滚风声。

何超的骑车路线很固定,先从居住地成都市武侯区出发,骑行十多公里后,便可到达位于龙泉驿区的青龙湖湿地公园。这里,才是他真正的骑行地。

不同于国内很多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允许自行车入内,一二期共15公里的路程,何超要骑上半个小时。通常情况下,他能骑行三四圈,状态好的时候,也骑行过五六圈。

图 | 市民在天府绿道骑行/图据成都天府绿道

“那种大汗淋漓的感觉太巴适了。”何超说,是骑行运动彻底改变了自己。

三年前,由于家中突发重大变故,何超患上了抑郁症,身体每况愈下不说起初,他甚至连家门都不想出,变得越来越社恐。

后来,在一个热爱骑行的好友反复劝说下,何超开始外出了。尽管当时他只骑着辆共享单车,可还是与朋友转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

在一次次骑行中,何超又重新审视了自小长大的成都。他发现,身边的绿道不仅越建越多,每隔一小会儿,都能遇到各类挥汗的运动者。

图 | 市民在天府绿道骑行/图据成都天府绿道

“我还看到一名失去右腿的大哥,在利用义肢艰难地练习慢跑。”何超被触动了。

渐渐的,何超主动出去的次数多了起来,他不仅购买了专业的公路自行车,还置办了各类骑行装备。如果不是上班,他想天天外出骑车。

随着骑行时长的积累,何超陆续接触了不少圈子内的人。其中既有公务员,也有知名企业高管,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男男女女。

大家聚在一起时,都会刻意回避身份,彼此聊天的话题也是自行车,“我喜欢这种没有动机的社交。”何超告诉《凤凰周刊》记者,正是运动带来的快感,才让大家觉得健身比火锅更重要。

图 | 2021年12月5日,“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暨2021中国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车迷健身节总决赛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在邛崃举行。

自从骑行后,何超愈加感觉到,运动应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现在,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了,尤其是大运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要在成都举办后,一切变得势不可挡。”

目前,何超的抑郁症好了很多,他坦言是骑行拯救了自己:“如果不是运动,我可能早就是另一种人生了。”

PART 01

“以前成都人爱吃火锅,

现在跑步才是新时尚”

与何超的体验相似,成都女孩儿杨艺也有着自己的健身故事,她喜欢的运动是跑步。

杨艺是名“90后”,地地道道的成都人。她接触跑步8年了,如今在成都的跑圈里,已经小有名气。

2015年,抱着减肥的心态,杨艺决定去健身。她最先去了健身房,但总觉得室内不够畅快,于是选择了户外夜跑。

起初,杨艺没有任何跑步基础,只坚持一两公里就气喘吁吁。她觉得,连跑步如此简单的事都做不好,恐怕什么都做不好了。于是,她咬牙坚持下来,在慢慢突破三公里后,又能轻松跑完五公里。

当能跑完10公里时,杨艺发现,运动也没那么吃力,身体状态反而越来越好。

不过,在跑了两三个月后,杨艺感到独自跑步太枯燥了,就在微博上搜索了家附近的夜跑团。在成都,有很多规模各异的夜跑团,要想找到并不困难。很快,她就加入了组织。

在跑团里,大家都叫她杨小七,以至于很多人至今不知道其真名。

加入跑团后,杨艺从跑友那里学了些跑步知识,比如怎么更好地热身、拉伸,以及如何避免受伤等,跑步技术增长得很快。

图 | 2022年11月20日,2022成都马拉松在成都鸣枪起跑。作为中国首个被提名的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2022成都马拉松以“乐跑公园城市 品味千年烟火”为主题。

在仅仅加入跑团半年,杨艺就首次参加了一场21.09公里的半程马拉松。由于没经验,杨艺在化了个美妆后去参赛,结果当天遭遇下雨,整个妆容全花了。

“照片拍出来特别丑。”杨艺却非常开心,因为自己又挑战了极限。从那次后,她每周最开心的事,就是和跑友在一起,社交圈子也广泛起来。

后来,在成都本土的一款运动软件做跑团招募时,杨艺当起了团长,并组织一些跑友,在成都东湖公园跑步,跑团名为“七七跑团”。

图 | 市民在天府绿道跑步/图据成都天府绿道

这个跑团里的几十个人,多住在东湖公园周围,年龄在二三十岁,都是下班之后来跑步的。大家之所以选择夜跑,是因为要早起上班,只能将健身时间留给一天的末尾。

一般情况下,他们在晚上七点集合,热身结束后,七点半开跑。

跑步时,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有人跑5公里,有的7公里,也有人跑10公里。每次有新人加入,杨艺都会让他们做自我介绍,尽量增加跑团的仪式感。

每隔一段时间,杨艺还会组织大家去长跑。她会带着跑友,围着成都二环跑一圈(28.3公里)。有时,为了增加趣味性,还会让大家去跑个国旗或党徽形状;有一年的情人节,跑友们都跑了7.77公里……

图 | 2021年3月27日,由中共成都市互联网行业委员会指导成都市互联网界联合会主办的“绿动天府·跑迎大运”活动在锦城湖2号湖顺利举行。/图据成都天府绿道

除此之外,杨艺经常留心马拉松赛事,并鼓励大家去参赛。由于组织能力很强,很多跑友喜欢和她打交道。她也因此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

“不跑步的话,我的社交半径不会那么大。我现在认识很多行业的朋友,我自己的圈子是不会涉及那么多行业的。”杨艺说。

前几年,在银行任职的杨艺,被调到双流区工作后,又在那里新组织了跑团。虽然新跑团中的跑友年龄偏大,可大家的运动热情没有减退。

考虑到现实因素,杨艺现在每周只组织两三次夜跑,然后带着大家在几个互相通行的公园里跑步、穿梭。她还把有的跑友发展成银行客户,也将有的客户发展为跑友。

在杨艺的跑团里,大家也都被运动改变着。

图 | 4月2日,“迎大运·动起来”2023年青白江区樱花节荧光夜跑活动在凤凰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圆满举办。/图据成都天府绿道

跑团里有个单亲妈妈,一开始跑步时,总在队伍末尾,也不和大家交流。

见状,杨艺猜测,这位妈妈可能是被失败婚姻影响了。于是,她主动上前交流,还让大家多与其说话。慢慢的,这位妈妈打开了心扉,跑步日渐积极。

让大家惊讶的是,这位单亲妈妈的进步非常快,竟从小白水平,将“全马”(42.195公里)成绩跑进了3小时30分钟。这个成绩,对很多业余跑者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几年下来,杨艺深深爱上了跑步,也不惜每年花钱去买跑步装备,“我车子后备箱一直放着装备,经常在周末先跑个步再回家。”

让她更加感慨的是,身边跑步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成都要举办大运会以后,大家的运动热情愈发高涨。

图 | 成都市民在锦城湖公园内休闲健身。而这种浓厚的运动氛围,还得益于成都运动设施的全方位布局。

眼下,成都的各类跑团已经有几百个,每天的清晨和晚上,都能随时随地看到跑步的人。大家除了在释放压力、健身塑形、丰富生活、扩大社交外,很多人将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以前成都人爱吃火锅,现在跑步才是新时尚。”杨艺说。

近年来,在加快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背景下,成都体育基础设施供给量保持较快增长。仅2022年,该市就建成体育公园10个,并启动实施了4项“立交桥下运动新空间”示范工程,还新建了109个“社区运动角”,并打造社区级室外智能健身设施示范项目80个,持续提升“15分钟健身圈”,推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突破2.5平方米,增幅居全国之首。

“基本上,现在成都人要想跑步,都能在家附近找到很好的场地。”杨艺表示,“成都的整体运动氛围,也正在达到新高度。”

PART 02

“黑暗跑团”中的视障者,

一座城市带给他们的爱与温暖

跑步对很多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运动,可对视障群体而言,却是难以想象的。而在有着运动基因的成都,早从八年前开始,就打破了这种不可能。

在成都跑圈中,有个名为“黑暗跑团”的公益组织,专门为视障群体提供陪跑锻炼,鼓励并帮助视障人群走出家门。

图 | “黑暗跑团”陪跑员和视障跑友在交子公园跑步/据成都日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黑暗跑团”想通过建立陪跑者与视障跑者沟通的渠道,借助运动改变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偏见和歧视,以运动无障碍,促人心无障碍。经过多年运作,其已经成为当地运动圈的一张体育爱心名片。

“黑暗跑团”的灵感来自于“黑暗中对话”项目,该社会组织的总部,于1988年在德国成立。2013年,被成都市锦江区残疾人联合会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并在锦江区建成了我国大陆第一座对外开放的“黑暗中对话”体验馆。

该体验馆是一个全黑环境,公众若想体验,需要在导赏员的指导和陪同下,利用75-90分钟时间,用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去探索精心设计的黑暗展区。

体验馆的大多工作人员,也都是视障人士,“黑暗跑团”的成立则与他们有关。

图 | “黑暗跑团”陪跑员和视障跑友在公园跑步/据成都日报

2016年3月份,体验馆的视障工作人员大川,被邀请去都江堰参加“双遗马拉松”的5公里赛程。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川很忧虑。虽然自己有着强烈的健身需求,但出门跑步却从没敢想过。

他最担心的是,能不能跑下来?会不会出危险?可尽管如此,大川也特别想去尝试下。

于是,他求助了经常来体验馆的跑步达人阿夫。阿夫没犹豫,马上帮大川开始训练。最后,在阿夫和志愿者的引导和帮助下,大川成功跑完了5公里的赛程。

此事过后,体验馆的同事都觉得,应该让更多视障人士走出去。于是,他们在2016年4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黑暗跑团”。

图 | “黑暗跑团”陪跑员和视障跑友在公园跑步/据成都日报

自从成立了“黑暗跑团”,每次跑步前,工作人员都会通过公众号发布招募信息,希望更多人能参与进来。

刘静是体验馆的一名健视工作人员,她对记者说,由于国内视障群体的陪跑是空白,所以“黑暗跑团”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

就连最简单的场地问题,都需要志愿者去各个地方试跑,除了考虑地势、环境外,还得考虑地铁是否方便。

刘静称,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们会在每周日早上的七点组织视障人员跑步。

之所以选择早上,是因为很多视障人士,都在从事盲人按摩,跑完了还得回去上班。

图 | “黑暗跑团”陪跑员和视障跑友在公园跑步/据成都日报

而一个视障者要想正常跑步,至少需要两名健视志愿者,分别是前方的清障者,以及身边的陪跑者。而视障者只能靠手中的陪跑绳,来感知和辨别方向。如果参加正式比赛,还得增加一名后勤保障。

事实上,作为陪跑员非常不易,他们得百分百为视障伙伴的安全负责。由于视障人员没有方向感,陪跑员就得做他们的眼睛,双方牵着的那根陪跑绳,一头是信任,一头是责任。

同时,在跑步过程中,志愿者还得时刻提醒视障跑者调整跑姿、步伐,以更规范、舒适的方式去跑步,避免对方受伤。

几年下来,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成都“黑暗跑团”每周都能坚持例跑,日常还积极参与赛事。即便2022年,在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他们还组织了几十场例跑,以及多场大型活动。而参与视障跑者有数百人,志愿者过千人。

最让人感动的,是2022年11月22日。这一天,“黑暗跑团”组织了9名视障残疾人参加了“2022年成都马拉松”比赛,其中2人挑战了半马、7人挑战全马(42.195公里),94名陪跑志愿者和后勤保障人员全程陪同。

让志愿者开心的是,这些视障人员的跑步成绩增长很快,甚至有人曾在全马过程中,跑出了“330(3小时30分钟之内完赛)”的成绩。“我们有的视障人员,还去波士顿跑过马拉松。”刘静说。当不少视障人员的配速越来越快时,很多健视志愿者都跟不上了。

让刘静和团队最欣慰的是,跑步让很多视障人士走出了家门、重塑了信心,并努力找到了平等的社交关系。

在不少视障跑者中,刘静讲述了代道中、王国群夫妇的故事。代道中是一名视障人士,王国群是“黑暗跑团”的志愿者,两人经营着一家按摩店。

2018年,在加入“黑暗跑团”之前,代道中就非常喜欢运动,但因看不到,只能在跑步机上锻炼。每次跑步,他一只手扶着把手判断方向,一只手来摆臂,这样做,虽然勉强能锻炼,但总会失去平衡,且非常枯燥。

图 | “黑暗跑团”参加2022成都马拉松/据运动成都

这一年,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在熟人介绍下,他加入了“黑暗跑团”,除了参加例跑外,还参加了不少马拉松。

他的妻子王国群本来没当志愿者,但在2019年的一天,丈夫在参加完马拉松回家后,开始向她分享跑步中遇到的开心事儿,还给她看了赛道上拍的照片。

看到丈夫这么开心,王国群也由衷地感动,她认为是运动改变了丈夫。于是,她后期也做起了志愿者。从此,不管是例跑,还是比赛,总能看到夫妻二人的身影,身心状态越来越好。

“她是我的眼睛,是我一辈子的‘志愿者’。”代道中说。

在“黑暗跑团”里,由运动带来的这种温情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让刘静和同事最开心的,是成都可以跑步的地方越来越多,他们对场地的选择,也方便了许多:“这就是一座城市,给特殊运动者带来的爱与温暖”。

随着“黑暗跑团”在成都火热后,近几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也陆续成立了“黑暗跑团”,这些城市都正通过一条条陪跑绳,将爱运动的视障人员连接起来。

PART 03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聚集了一群爱滑雪的人

2022年,成都市体育局发布了一份《成都市“家门口”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意愿调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跑步、羽毛球、游泳、健身、乒乓球、篮球、足球、广场舞,成为当地人最喜欢的运动。

而另有20%的市民,已参与到新兴运动中,冰雪和水上运动则最受欢迎。

1994年出生的杨文宇,是四川航空公司一名飞行员,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是一名运动型“斜杠”青年,不仅滑雪、冲浪、潜水样样精通,还喜欢滑翔伞、溪降(在悬崖处沿瀑布下降)等极限运动。

图 | 2022年11月14日,成都,新都尖峰旱雪四季滑雪场,专业滑雪道——尖峰旱雪大跳台“BigAir”。运动员正在开展反季节训练。

通过这些小众运动,杨文宇不仅持续挑战自我,还因此结识了现在的妻子。

杨文宇祖籍是河北沧州,爷爷那辈儿早年来了四川后,他就成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而杨文宇从少年时期就喜欢运动,最早接触的是足球。

小时候的杨文宇,还差点走职业足球路线,并早早拿到了足球国家二级运动员,但家人觉得这条路走起来可能会很艰难,所以,足球就成了他锻炼身体的运动。

后来,杨文宇又学习过篮球,还打了几年乒乓球,但他总觉得不够过瘾。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滑雪后,他就深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

成都主城区常年不见冰雪,但成都却是中国唯一能够遥望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城市,能推窗见山、推门见绿。

不过,杨文宇年少时,滑雪场离主城区都比较远,那时想去滑雪,并不是特别方便。

“基本上,爱滑雪的人,都玩潜水。”所以,杨文宇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上大学时,又专门去学了潜水,并考取了相关证件。

参加工作后,由于是飞行员,杨文宇可以去世界各地,他每次都会带上装备去潜水,不管是塞班岛,还是温哥华,都曾留下过他潜水的身影。

这些年,随着成都各类运动设施的发展,杨文宇喜欢的滑雪和潜水,都能在家门口实现了。

图 | 尖峰旱雪四季滑雪场/据运动成都

早在2017年初,成都市新都区建成了“尖峰旱雪四季滑雪场”,这个滑雪场的雪道面积约13000平方米,不管是普通大众、发烧友,还是专业人士,均能满足需求。谷爱凌、苏翊鸣都来此地训练过。

2020年6月,坐落在都江堰的成都“融创雪世界”也正式开业,其整体建筑面积达到了8.08万平米,四季恒温,里面共设置有七条雪道、两大地形公园全天可接待7000人滑雪。

作为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之一,“融创雪世界”不仅为专业滑雪运动员全年度不间断训练提供了良好场地,还为中国家庭创造了一个“全龄段、全年度、全天候“的冰雪运动场馆。

图 | 成都融创文旅城雪世界/据运动成都

除了“融创雪世界”外,成都的“西岭雪山滑雪场”也早就名声在外。该滑雪场是中国目前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大型高山滑雪场。它坐落于国家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距成都仅95公里,驱车两个小时内就可到达。

图 | 西岭雪山滑雪场/据运动成都

有了这些条件,杨文宇自然不会放过,他在多个滑雪场都留下过身影。他车子的后备箱里,也常年放着两个滑雪板。

让杨文宇没想到的是,自己在滑雪的时候,还结识了现在的妻子。“我们都是川航的,以前居然不认识。”杨文宇说,如果不是滑雪,恐怕就错过这份感情了。

现在,夫妻二人在工作之余,不仅会去滑雪,还会一起去打羽毛球,“我们俩都不爱窝在家里玩游戏,只有运动才能带来另一种快乐。”

除了滑雪外,有着潜水基础的杨文宇,自然也不会放弃潜水。目前,在成都市区,他最爱去潜水的地方,是位于成都双流区的浩海立方海洋馆。

该馆内的大海槽,是经过了专门认证的潜水基地,潜水池深达11米,长50米,宽28米,容水量达15000立方米,在国内属于专业级别的室内潜水场所。

杨文宇感叹道:“能在家门口玩这些,还是很幸福的。”

不过,有个现实情况是,成都目前专业的潜水机构还不多,更多成都人在当地买了设备后,会乘飞机去南方潜水,而海南那边开潜水俱乐部的很多都是四川人。由此可见,成都人在运动消费上,从不吝啬。

杨文宇也知道,自己喜欢的运动,相比于很多项目比较花钱。比如潜水,一般情况下,入场费是600多元,每加一瓶气要多收100元,包括交通费在内,他每次都要花费1000元左右。滑雪的话,一天也在数百元至千元。

尽管如此,杨文宇还是愿意为这些运动买单:“成都的冰雪和水上运动发展太快了,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付这笔钱。”

图 | 麓湖的潜水爱好者/据运动成都

国家体育总局官网信息显示,2022年成都全市体育消费规模达到582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超2700元。“成都发布”还曾披露过一个数据,“78.4%的成都市民表示愿意为体育运动付费”。

“这个数据虽然不如上海、深圳,但高于全国大多数城市。”成都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另据介绍,成都这几年还有些小众运动也在不断增长,其中包括攀岩、射箭、散打、街舞、爵士舞、柔力球、滑板、迷你高尔夫、轮滑等项目。

“我最近正在学习卡丁车。”杨文宇说,还会继续扩展自己的运动项目,“毕竟,作为成都人,我骨子里有运动基因嘛。”

PART 04

中国香港、台湾与“巴铁”

三位运动达人的成都情结

成都的运动氛围,不仅影响着当地人,还感染着在蓉的港台以及外籍人士。

今年29岁的余浩铭,是一名在成都的中国香港青年。这个身高超过1米8,皮肤黝黑的男孩擅长足球。去年6月,由川港青年创新创业社区和香港四川同学会共同组建的“新蜀人·新港人足球联队”成立时,他和在港求学的一名川籍青年共同受聘为联队首任队长。

图 | 2022年6月10日,新蜀人·新港人足球联队正式成立。/图据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成为队长,对已接触了15年足球的余浩铭来说,意义非凡。他从小学2年级就开始喜欢足球了,后来在英国读高中、大学时,也一直没有放弃足球。

余浩铭的妻子是四川人。一开始,两人都在深圳工作,2019年,他们回到成都时,先经营了一家菜鸟驿站。小店生意虽然不错,但夫妻俩非常累,每天早上四五点起来清理货物,晚上是十一二点才能回家。

那段时间,由于要照顾生意,余浩铭再也没有碰过足球,甚至连享受生活的时间都没有了。2020年,他和妻子转让了门店,决定另寻一门生意来做。

后来,余浩铭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失业”期。那段时间,每当感到迷茫和无助时,他都会去踢球缓解。

去年初,另一位在成都的中国香港青年帮助了余浩铭,让他加入了川港青年创新创业社区。至此,余浩铭在成都的第二次创业慢慢步入正轨。

成立足球联队后,他们主要通过组织足球比赛、亲子足球活动,为9岁至17岁的学生制定足球训练目标、任务,培养他们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来成都这几年,余浩铭还交到了不少朋友,他觉得成都是一个有无限潜力的城市,并打算以后长期定居。他更远大的目标是“想以足球为媒介,来促进两地青年的交流”。

事实上,被成都运动氛围感染的,不止余浩铭,还有在成都的中国台湾人张志宏。

张志宏今年35岁,最早与成都结缘是2015年。当时,他到成都旅游时,就被这座城市的潜力和人文深深吸引了,并萌生了在当地创业的想法。

2017年,他再次到成都时,与妻子相识相爱,最终成为成都的“台湾女婿”。

在成都定居后,热爱运动的他总想为成都做点什么。于是,在2020年10月份,他加入了前述“黑暗跑团”的成都站,至今,已陪伴视障群体跑了2000多公里。

图 | (成都站)黑暗跑团进行跑前热身运动。/据成都日报

现在,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黑暗跑团”的成都站站长。除了陪跑外,张志宏还经常组织视障群体参与跑步、攀岩、徒步等户外活动。

在成都生活了几年,张志宏早就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我时常与在台的亲朋好友分享在大陆的幸福生活,未来希望能与中国台湾的公益组织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祖国无障碍事业发展。”

同样不想离开成都的,还有来自巴基斯坦的年轻人Jazz(加斯)。“90后”的Jazz现在还是一名学生,他2018年从家乡来到成都,目前在这里一所大学读博士,专业是物理。

在巴基斯坦的时候,Jazz早年练习过篮球,但后期玩得更多的是板球。对于板球,很多国家的人并不了解,而板球在巴基斯坦是当之无愧的“国民运动”。

无论是在操场,还是草地上,只要有稍微宽敞一点的地方,都能看到板球少年。

“我也是玩板球长大的。”Jazz告诉记者,他刚到成都时,还担心没条件打板球,不知自己该培养什么运动项目,但来成都后,他偶然接触了羽毛球,并疯狂爱上了这项运动。

Jazz说,他刚接触羽毛球时,觉得这项运动非常简单,只要能将打过来的球再打回去就可以了。可真正尝试后,面对对方的扣杀球,他一个也接不住。不过,他从此彻底喜欢上了羽毛球。

一开始,Jazz在学校打球,觉得球技进步太慢后,开始到外面的球馆打。

刚到球馆时,由于语言问题,他很难与人沟通。很多成都羽毛球手见到Jazz后,也都以为他是个高手,就经常排着队和他打。可没想到,他只是个羽毛球新人。

不过,凭借身高、臂长和体力优势,Jazz的球技进步很快。“现在,我的水平算是不错的。”Jazz说,是成都为他打开了新的运动之门。

通过与成都球友的频频接触,Jazz不仅在语言上有了很大进步,还对当地的人文风俗有了更深的了解,社交圈子也在不断扩大。

平时,只要没课业时,Jazz几乎都泡在羽毛球馆。球友之间联系也很简单,每次打球前会有人在微信群里喊话,然后大家AA制分摊场地费。

“每个月,我光打羽毛球,就得消费2000多元人民币。”Jazz说,但自己不会因此放弃,因为有个健康的身体,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

去年时,Jazz还在羽毛球馆遇到了一个女孩。他瞬间就被这个女孩吸引,两人互相留了联系方式,现在他们已经是情侣。

Jazz的女友,是个地地道道的成都人,大学学习的是田径,有着良好的运动基础。她和Jazz相识后,两人也经常去球馆打球,有时还会和别人打混双。

“成都是我的幸运地,我不想再离开这里了。”Jazz坦承,是运动改变了他,成就了他的梦想。


(成都2021世界大运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