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解说发展史:从张之到贺炜

发布者:秀才有理 2023-1-3 20:22

(图源:The Guardian)

“卢塞尔体育场绚烂的烟火,是在为阿根廷人欢呼,同样也为所有参加本届世界杯的人而送上祝福与敬意。冠军只有一个,但所有人都有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的机会。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就像年轮一样,一圈一圈地镌刻着历史的脚步,讲述着巨星的叱咤风云或者黯然神伤,也讲述着我们自己生命的推演。要知道梅西这一代的运动员,在上一次阿根廷队夺冠的时候他们都还没有出生,但是他们给阿根廷整个国家带来的关于世界杯的美好记忆却传承了下来。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问问我们自己,四年前陪你看球的人,现在还在联系吗?四年后看球的自己,许过的愿望都实现了吗?我们为什么深爱着足球这项运动,因为他不仅展现了球员们励志的奋斗故事,还寄托了我们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我们恭喜阿根廷,我们也向法国队送上祝福,无论今晚你支持的球队是胜是负,都希望今天晚上的感悟,能够帮助你勇敢面对明天早上推开门之后真实的生活。这才是这项运动真正的魅力。我爱足球,我想你们也是。

波斯湾的故事讲完了,4年之后让我们相约在洛基山、尼亚加拉瀑布、尤卡坦半岛,让我们一起去玛雅文明曾经存在过的地方。”

伴随着阿根廷的夺冠、梅西的圆梦,央视解说员贺炜的解说词直戳千万球迷的泪点。赛后,这段动情的解说刷爆网络,网友纷纷感慨语言的魅力。

事实上,这不是“足球诗人”贺炜第一次因解说出圈。早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首次在前方参与解说的贺炜就凭借独具特色、饱含温情与诗意的解说,俘获了无数球迷的心。作为国内目前最专业且最受欢迎的足球解说之一,贺炜身上既具备了一名优秀解说员必备的专业素质,又有着独特的文化造诣和人文情怀。

(图源:贺炜个人微博)

年初的冬奥会,王濛犀利的点评风格频频登上热搜,甚至还有观众专门为了听她的解说而追比赛。在这个冬奥会、世界杯齐聚的“体育大年”里,解说员们正凭借自身的魅力频繁“出圈”。

01 叙述性解说开创先河

我国的体育解说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初,彼时并没有赛事解说员的概念,解说员还被称为“播音员”。

1951年,到访上海的苏联男子篮球队准备与中国队进行一场友谊赛。尽管比赛被安排在了当时最大的、能容纳4000余人的卢湾体育馆,但仍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决定转播这场比赛,并邀请在1949年建国游行中进行实况解说的播音员张之和电影演员陈述搭档解说。这一决定开创了我国体育解说的先河,并被永久载入史册。

此后,我国各大电台和电视媒体逐渐开始转播体育比赛,部分赛事开始引入解说员,解说项目则主要集中在乒乓球、足球和篮球这三大项目。

由于当时科技水平落后,绝大多数观众只能通过广播收听比赛,因此要求解说员及时将赛场上的一切动态播报给听众。所以那个时代的解说员多采用描述性解说,着重强调比赛细节、实时比分等表层内容,以帮助观众及时了解局势变化。在语言风格上,传统解说更为激情,表达上充满感染力,同时兼具一定的引导色彩。而在播音技巧上,解说员往往采取高低起伏的语言样态,以此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 1985年,宋世雄在日本东京现场转播第五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图源:新华社)

从解说鼻祖张之,到一世名嘴宋世雄,始终沿用这样的解说风格。

尽管“A传给B,B又传给C,C突破射门,球进了”的叙述性体育解说风格在如今看来略显枯燥乏味,但对于体育在我国的普及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2 运动员进入直播间

1978年以后,我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开始进入普通民众的家庭,这也为电视直播体育比赛提供了广泛的基础。频繁的体育大赛也为体育解说的成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从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起,孙正平、韩乔生等年轻的解说员加入了体育解说的队伍。他们的解说风格在继承了传统解说注重比赛画面描述的特点的同时,开始尝试将点评融入解说词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央视开始转播意甲比赛,并引入了国外流行的专业解说+解说嘉宾的形式。张路就在那时作为嘉宾,开启了自己的解说生涯。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足球班的他,曾短暂担任过北京队门将,这使得他在解说时不再局限于描述画面,而是以专业的角度洞察球队阵型、战术的变化,有时甚至直接点出球员的问题。这种新颖的形式不仅使体育解说不再索然无味,也让球迷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

▲ 刘建宏和张路(右)。(图源:张路个人微博)

同样是运动员出身的前男篮国手张卫平,此后也开始担任解说嘉宾。由于有过教练经历,张卫平在解说时通常会从教练的角度客观分析球员的打法是否得当,选择是否合理。这也让他收获了“张合理”的称号。与此同时,张卫平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京味十足,有时也会真情流露。2010年男篮世锦赛上,中国对阵科特迪瓦的比赛中,孙悦断球快攻杀入篮下,看到中国队大比分领先,张指导高呼:“断了!孙悦!好的!玩儿他!”这句忘情的解说,也被球迷奉为解说的经典之一。

此后,包括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国足唯一世界足球先生候选人宫磊、游泳世界冠军罗雪娟等专业运动员或退役运动员都陆续加入解说嘉宾的行列。

03 解说风格百花齐放

进入新世纪后,观众对于体育解说的风格需求出现了巨大的转变。过去单纯的场景描述和简单的赛事信息介绍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对体育赛事的需求,观众对体育解说员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名优秀的解说员需要在平日积累各种社科知识,在赛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了解大量跟比赛相关的背景知识,深入了解比赛信息,从多个角度入手紧紧抓住比赛中重要、独到的信息,在解说的过程中也更加关注背景信息、战术对比以及运动员的个人特色和风格,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解说,并且引导观众关注运动当中最精彩的部分。

这一时期,黄健翔、刘建宏、段暄、杨健、贺炜、詹俊等众多解说员,就以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谦逊严谨的工作态度,而被国内球迷所喜爱。球迷甚至用“无詹俊,不英超”,来表达詹俊的英超评述对他们的影响之深远。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腾讯体育、爱奇艺体育、咪咕视频、抖音等互联网体育视频平台相继出现。这些依托互联网衍生出来的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出现,既推动了体育解说传播手段的革新,也加速推进了多元化体育解说艺术的多渠道传播。

与此同时,解说员的个人风格已成为观众选择观赛平台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平台收视率的核心竞争力。本届卡塔尔世界杯,尽管央视的网络直播清晰度稍逊于抖音和咪咕,但仍有很多观众因为更认可央视解说员而选择通过央视观看比赛。

除知识的传递外,如今的体育解说也更加注重人文情怀和民族自信的展现,甚至承载着情感交流和情绪调动的作用。例如在世锦赛、奥运会这样的重大国际赛场上,如贺炜、陈滢等优秀解说员往往能通过或高亢或温情、或激情或诗意的解说,触动观众神经,引导观众的正面情绪,从而提升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

04 我国体育解说的未来

需要看到的是,目前我国体育解说行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体育赛事解说与评述工作系统混乱;优秀体育解说凤毛麟角;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体育解说专业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教学实践……

尽管如此,体育解说行业近年也不乏新气象,例如女性解说员数量正在攀升。相较于男性解说员,女性解说员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察视角和柔美的语言表达样态。这在丰富我国体育解说艺术的表达与呈现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女子比赛项目中,女性解说员对女性运动员的赛事状态和心理状况解读具有天然的接近性、融通性与共情性,在对赛事进行解说时,能为观众提供更加得体恰当的评价与阐释。

(图源:陈滢个人微博)

同时,国内的体育直播平台为满足用户的收听收视需求,尝试为用户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渠道。2018年,咪咕视频推出粤语解说频道,开辟特色解说天团;同年9月,企鹅体育也邀请资深评论员丁伟杰加盟,开启粤语解说 NBA、足球等多种比赛板块。除了方言解说外,今年的卡塔尔世界杯,抖音还为听障人士提供了有字幕的无障碍解说版本。这些为不同人群提供的解说服务,既满足了大众的多元诉求,也是对我国体育解说艺术语言景观呈现的有益补充和丰富。

在2022 北京冬奥会结束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青少年节目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总台将研究考虑对在国内举办的重大体育比赛项目,向境外购买运营商提供英语解说信号源,并将逐步扩展到小语种信号源”。从适应国际体育传播需求来看,这也是我国体育对外传播政策调整与改进的积极信号之一。

除此之外,像《沸腾吧!解说员》这样的体育解说选拔综艺节目的出现,也在助力着行业的发展。通过前辈们的传道受业解惑,帮助体育解说的后起之秀们少走弯路、更好成长。

随着社会发展,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国民心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体育迷对观看赛事的需求的不断提升。因此,国内的体育解说行业也正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体育赛事的受众者,我们期待着有更多像诗人贺炜这样,有个人特色的解说员能脱颖而出,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与舒适的视听盛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