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七关节——髋关节

发布者:姑苏一狼 2023-2-6 13:14


文头总结

动关节

关节分类:杵臼关节(也就是关节窝更深的球窝关节)

关节运动形态允许角度

屈120°;

伸30°;

收15°;

展60°;

旋内5°;旋外60°。



功能结构(没有画出韧带)

关节运动形态及允许角度



图文后记

仅动关节而言,髋关节是人体最稳定的关节

关节骨骼粗壮坚韧,关节面以杵臼形式包覆。与此同时,人体最强大的肌肉群,都在髋关节周围,为稳定和驱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最稳定的、最坚实可靠的,往往是最简单的。髋关节的运动形态简单直接,屈、伸、收、展、旋,五种形态,无论从人体宏观角度还是从关节解剖视角看待,都是如此。

继而,我们每个人,想探索自己的髋关节运动形态允许角度,都很容易,参上图即可。

还是那句老话,世界上的所有知识,都应只有“知道”与“不知道”的界限。那些给知识设置壁垒界限的人,如果在秦朝,都会被始皇帝坑掉。

髋关节最重要,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能力,【旋外】,在人体运行的规律学中,【旋外】应当像我们需要呼吸、需要喝水一样,成为最广为人知的知识,并成为本能。

与此同时,【旋内】,同肩关节的旋内一样,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一动作对我们身体的损害,或者说埋下的隐患。在日常生活中,在运动中,应尽量避免【旋内】发生。


以下,详细阐述【旋转】


①因进化被选择的角度

虽然我们人类,看起来比其他灵长类高级、灵长类看起来又比其他动物高级……但这只是王八看绿豆的一厢情愿。所有动物,不光光是哺乳动物,所有动物的身体结构都是相似的。

在流体中生存的动物会孕育有穹顶外壳的卵,就像鸡蛋壳和大气层坚不可破;在开放空间生存的我们则是孕育胎儿,就像山石风物恣意生长。然而生命的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灵长类尤其人类有更好的大脑发育,但对感官信息的处理效能,相应的,也大幅度降低了。诸如对地磁场,地震波,关节、脏器损伤,脑电波等等的处理能力,我们是不如那些没我们这种智慧水平的猪狗鸟儿的。

有舍有得,众生平等,看似界限分明,实则大差不差。

所谓“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科学分类”会让我们简单粗暴、有逻辑地分辨世界物种,但执拗于斯,就成了束缚我们认知的裹脚布。

那既然我们进化成了这方天地唯一的直立行走动物,便像鸟儿和鱼都生蛋一样,有了一些独特的属性——超大的髋关节间距、超大的基础展开角度、以及超大的旋外角度。这就是先天运动天赋的意义,但我们今天不扣天赋,只言旋转角度。

髋关节是我们行走驱动力的源泉,设想一下,我们的髋关节,只有前屈/后伸,侧面收/展的能力,那我们就只能像象棋中的“车”一样,只能横平竖直的走,不能拐弯~~

猫狗可以拐是因为它们的脊柱是平行于地面的,转脊柱就行;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不能趴下来,转了向,站起来再走~~那样的话直立行走之于我们,就跟猴子猩猩一样,是一种负累。

所以我们的髋关节,必须具备相当的旋转角度。

然而又不能万向轴一样随便转,顺应体前屈等运动能力¹,又必须稳定²。

¹顺应关节应有的运动能力,那么,即便是球窝深陷的杵臼关节,也必须得足够开放,所以整个关节机构,必须得大面积以富含囊腔的关节囊包被;

²必须稳定,什么最稳定?硬链接最稳定。

举两个例子:一是越野车,多片离合器的限滑差速器,稳定性远逊于牙嵌式差速锁;一是运动损伤的肌肉钙化现象,是错误或者过度的运动导致的关节肌腱钙化(硬化)疾病,因为过度依赖这一关节的稳定性属性,原本应以韧性发挥自有效能的肌腱,向骨化钙化发展,变为硬链接来助力增强稳定性。

所以,在最需要限位的角度,稳定,必须以骨骼硬链接来实现。

综上二因素,髋关节就长成了这个样子:

关节窝向前并向下倾斜,向下的倾斜很好理解,关节不能过屈、过伸、过展,要收,所有具备下肢的动物都这样;向前的倾斜,即是,限制旋外,这一角度在图例中有描绘,约30°左右,因人小异。硬性稳定限位,是不可逾越的,这是我们人类演化的充要条件。

其他部位,如前部、下部,全部以结缔组织包被,以韧带记忆约束关节运转角度。韧性活络限位,是可塑造的。



②也正是因为这一角度(30°),髋关节旋外的角度,基本确定,不会超过60°

再引申运动能力,何谓运动能力?在保持身体稳定的前提下,爆发出的机体能量: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

机体能量看似多样,但身体稳定的先决条件却是恒定。何谓身体稳定?即是躯干稳定,即是躯干内的脏器处在它们应有的运行规律中恒量运动不受身体肢体各幅度运动的影响。

如此

髋关节旋外,将下肢的重心承受面向外、并向后展开,配合髋关节的屈+展,下肢重心承受面呈圆形向外扩张。

越屈越展都很容易,但髋关节越旋外,躯干相应才越稳定。

当你的速度、力量等机能,蓄势爆发时,躯干越稳定,爆发时和爆发后的掌控力越强,发生失稳、方向偏移等情况的几率越小。如果你能在爆发前、爆发时、爆发后的衔接过渡中,都保持这份稳定,那么你的运动能力就是最强的,是你这一副身躯所能爆发的最好的后天运动能力。蓄势而发,是有的放矢,张而不散;非烟花绚烂,昙花一现。

这种掌控力的强弱,便是运动能力优劣的深层原因。

能跑能跳的人很多,但跑得远跳的久的人,凤毛麟角。

我们传统武术中的马步,现在的教授方法,已经流于形式,这是必然,我们的老祖先在顺应身体运行规律而开创马步动作的时候,就必然考虑到,“所有知识的传承,最终都只剩下形式”。言传身教,必有疏漏,耳提面命,抵于强灌。

所以用简短精辟的词汇,描绘动作要领,供后人研习参悟。后来达者,必能以之为匙,加于自身,解锁身体运行规律之门。“圆裆顶胯(髋膝跖),含胸拔背(胸腹背肩周),虚灵顶劲(颈)”。其中的“圆裆顶胯”,圆裆是髋关节的屈、展;顶胯,即是旋外。如此,躯干达最稳定状态。历史长河源源往来,武术流派、体育运动花式发展,但最有效的髋关节全方位无短板强化法门,无出【马步】之右者,然而这在我们的文化中流淌传承,岂止千年!

髋关节髋臼窝前倾的角度,大致相似,为30°,那么,受股骨颈(股骨转子和股骨头之间连接的骨体)粗细程度的限制,髋关节(股骨)旋外的角度,不会超过但趋近于60°。



③旋内角度,约5°

和肩关节一样,髋关节必然是能旋内的。你不能在受用它大角度开放性带来的便利时,不接受它的应有的缺陷。就像我们生活工作……不能在享受获利的同时,不承担风险。

即便有非常多强有力的旋外肌群、关节韧带拉着它,但髋关节,能旋内。

角度不大,但,哪怕一丁点儿的角度,对下肢的摧残,都无以复加。

经年累月或暴力运动,尤甚。

这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动作,只是你从来没有在意这一点。

你只需要在直立、或者大腿前屈的半蹲动作时,做一次大腿旋内,便可明白:

旋内,会将下肢重心承受面向内并前压缩,承受面缩小,重心不稳,那么你是容易摔倒的。

中学物理知识,力不变,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变大。

这变大的压强,毫无疑问,顺势加注在了膝关节;这还没完,当你在运动中,诸如打篮球、踢足球,双腿多开立,那么你的躯干重心压强,更精确的,就加注在膝关节内侧——下篇文章要写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髌韧带内侧、十字韧带。从而埋下获得损伤的风险。

为了减小获得这种损伤的几率,身体有自救机制。

关节内会[越来越]堆积脂肪(关节襞),关节会[越来越]粗,但这样一来,你的膝关节在运转时,就像[越来越]塞满了粘稠变性的润滑油,阻滞你关节的运转。你不会跳的很高、跑得很快,但相应的,膝关节会维持在一个[越来越]低水平的健康状态,原始的功能[越来越] 丧失。[越来越]不能剧烈、高水平地运转;抗风险能力也会[越来越]差。继而[越来越]酝酿获得更大的损伤。【关节襞越的增多,标志着膝关节韧带的韧性从根本上降低了,膝关节开始产生了旋外和旋内的能力,这是偏离规律的生理运行现象。】

如果髋关节的旋内,已经成为了你生活、工作、运动中的习惯,本能,甚至是固有的生理结构(我们的传统陋习【婴儿时绑腿使腿看起来直】就会造成这种生理结构),那么你应该立即纠正它。

如果你的认知足够,很多即将到来的风险,将要获得的伤病,是可以预见和避免的。

于下肢,于髋关节,只是稍微旋转[回来]一点点角度,即可。

看了下篇文章才能通透的一些足关节问题,因为根源也在髋关节,所以也写在这里:

膝关节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关节,只有一种运转角度——前后向屈伸(与现有知识体系不符,现有生理学与医学知识只是对现状的总结,并非人体运行应有的规律,所以说下一篇膝关节看完了才能通透理解这些文字)。

胫骨、腓骨(小腿的并排的俩骨头)不能像前臂尺骨、桡骨一样互转;胫骨骨体(小腿较粗的骨头)、股骨骨体(大腿骨)也不能相对扭转。

所以髋关节的旋内错误,除了要膝关节内侧结构承担外,也通透地、连带地传递给了下面的足关节小弟。

髋关节旋内,在足关节,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踝关节扭伤,即外踝韧带过度拉伸。

原因从宏观即可察觉:你观察自己的内外踝骨,外踝是比内踝大,并且较靠下的,限位作用明显,所以我们扭伤踝关节,基本都是外踝韧带。

这是进化的选择,外踝是外侧腓骨的远端、内踝是内侧胫骨的远端,二者配合形成距骨滑车的关节窝……

这好像和容易扭伤没什么关系,但你要始终清楚,为了身体稳定性、运动性等等,我们的下肢,已经默认髋关节旋外的运行规律了。所以一切进化演化,都是为适应这一规律而服务的。

这里你只要自己做一下髋关节旋外的动作,瞬间通透:

在髋关节旋外时,在膝关节没有侧向旋转时,为了足部和地面的接触面更大,压强更小稳定性更大。足底板是像外偏出的,外踝的更大更靠下的限位作用,必须存在,我们身体的一切零配件,长成今天这个样子,互相之间,都是充分必要条件,这非常迷人。

那么,你非得往不迷人的地方瞅,非得髋关节旋内,本应提供更高灵活性而更高更小的内踝,你非让他给你做他不擅长的限位作用,那他十有八九限制不住。

他限制不住,退而求其次,就得找外踝韧带。

那么为了不获得损伤,退而求其次,改变整个足部关节形态,向两个¹²错误的方向发展:

¹一则增加足弓,虽然还是容易关节扭伤,拉伤外踝韧带,但大足弓给外踝韧带一个预行程,进而外踝韧带扭伤时的行程相对缩短了,这能减轻损伤的程度,但这是饮鸩止渴,外踝韧带本身的韧性,与增加足弓对相应的部分,被抹杀了。

最终结果是,本身踝关节扭伤应该2月康复的程度,康复后于身体无损(中正平衡)。

你可能2小时就康复了,但会习惯性获得此伤病,一天扭个两下三下的(轻极端);

或者,获得摧毁性扭伤(重极端)。

即由原来的中正平衡,向两个极端发展。

²二则减小足弓,向扁平足发展,指哥一侧的足弓减小,让脚底板角度畸形的向外侧倾斜,以弥补旋内的错误。但如此后,足底肌肉的功能逐渐丧失,没有了肌肉的弹性,肌腱和韧带暴露在直接的冲击力下,足底筋膜、肌腱获得炎症,一直伴随,反复折磨。同时,[越来越]扁平的足弓,改变跖、跗、踝、关节的应力结构,足、小腿远端[越来越]外展、外旋,恶性反馈给膝关节,[越来越]压迫内侧韧带,再进一步获得损伤。




这样一句话你一定不陌生:我就要结果,不管你过程……

你肯定不陌生~·~·~

然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往前走一步,上层大哥髋关节是旋外,下面的小弟膝关节、足关节(踝跗跖整体)是越来越稳定,你迈出一步后,再迈步伐,越发稳健轻快,往后之路,健步如飞,一日千里,不在话下。

如果大哥髋关节是旋内,给膝关节一步步埋下损伤隐患,给踝关节一步步埋下隐患,给跗跖关节一步步埋下隐患,最后这些层级兄弟,终于有一个,实在没顶住,恍然垮了,触不及防,上下的兄弟,又是一份雪上加霜,整个身体,轰然倒地,一蹶不振。

追根溯源,就是那一句:我就让你往前走一步,不管你怎么走……

不懂过程,你永远得不到那个预期的结果。

在上的带头大哥有错,下面的小弟,顺次背这风险。

虽然各自有各自的责任使命,但上面压下来的锅,你也得额外背着。

谁先顶不住,谁就先垮掉,不管你是后天损伤还是先天缺陷。

这看似大哥很爽,坐拥其成,错了却全然不用背锅。

但于宏观团队而言,每况愈下,分崩离析了。

最终你,做决策的大脑思想,也只能壮士断腕,把髋关节及一下,糜烂的关节,一并全部砍掉。

所在何位,必担其责,乃是良性运转不可撼动的规律。

身体运行之道如是,天地运行之道如是,敢出其外者?内里先瓦解,而后,呼吸之间皆为外患。

正中平和,虽有诸邪,不可加身也。



如果到这里的文字,你都能一一理解,那么你稍作推敲,肯定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下肢的核心,是髋关节;髋关节运转的核心,是被我们忽视的旋外。

再在脑海里模拟下:圆裆顶胯

如此:

如果膝盖有问题,膊勒盖儿内侧疼痛等等,蹲马步就能改善;如果足部关节有问题,扁平足足底筋膜炎等等,蹲马步就能改善;如果髋关节自身有问题,蹲马步当然能改善~~~

我们需要一点儿反思:

我们被西方文化冲击洗脑,而唾弃的文化传承,千万年来仍未改变,没有抛弃我们,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的母体——规律。

只是我们如此喜爱舶来的快消文化,缺乏了对古老传承的,那份推敲琢磨之心。

四百年飞速发展,在千万年涓涓长流面前,也只是稚嫩孩童。

吾辈当自信

易扬中华魂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游历:2018.8.4-9,第五日8.9,回程

匆匆行路

忘乎所以

沿途

山、海、村、风、物

皆成胸中感悟

狂行三千里

山月思朦胧

患难与共

生死相从

踌躇彷徨皆抛空

待到归时

天地都在我心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