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机械运动是其最普遍的形式,初中学习研究方法

发布者:名捕铁手 2023-2-24 19:12

初中物理新教材的编排有一些纠结,如不同版本的内容安排是不一样的。苏科版的安排是“声,热,光,运动,力”,而人教版的安排是“运动,声,热,光,力”,主体安排“声,热,光”的顺次是一样的,不同是“运动,力”的安排感觉颇有些纠结。

过去、包括现在的高中物理,都是从《力学》开始进入物理学习的。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对力学的体会更深一些。因此,过去初中物理与现在的高中物理都是从“力学”开始。而现在的初中物理新教材为什么打破了这样的顺序呢?

苏科版是“声,热,光,运动,力”,完全打破以前的顺次。目的是“声,热,光”相对独立,要求比较低,好多知识都停留在了解的层面。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降低学生习得物理的难度。

而人教版是先学机械运动,介绍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再介绍运动的描述,包括的运动快慢、速度的概念、运动的基本运算等等。但接下来不是继续力学内容,而是转为“声,热,光”,后面再转回运动与力的力学大系统之中。

人教版的思路,可能是想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及其描述切入,有利于降低学生初入的生疏感,并把测量时间与长度的原理、工具、规范操作要领,尽量早地对学生讲明白,以便于在其它领域实验中使用,增加“声,热,光”部分的学研助力。

解读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对这些比较宏观的安排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在应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把握学习的方向与路径,实现高效率把握学习要领。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好地掌握方法,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教学的要旨。

第一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四、教学过程与内容

五、备注与思考

长度与时间概念对初中学生是常识,教学中重在规范与准确地界定概念。对于测量工具与使用方法,学生也是知道一些的,教学中要通过实际操作加以规范,使之更加准确、快捷与可靠。所有这些都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强练习,仅讲与读书是不够的。

单位及换算是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可能知道一些,但未必能表达准确与全面,课堂上要在回忆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使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并掌握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频率,换算方法及其表达,都必须熟练过关。

刻度尺的使用难度不大,关键是“规范、快捷与准确”,课堂上老师要协助学生,提炼出要点,对应不同工具,掌握关键的“量程,分度,零刻线”,准确读数并规范记录。关于时间测量操作比较简单,只要求掌握机械秒表即可,不须估读。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内容与过程

五、备注与思考

初中学生对运动、机械运动有些常识性的了解,但对于运动与机械运动的物理学理解还是有点模糊的。老师在这节课上不仅要帮学生弄清什么是机械运动,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搞清对运动的不同认识与区别,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概念。

研究机械运动的前提是要先选定参照物,参照物是规定的,也可以说是借用的一个工具,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例加以说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解力,至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有一定难度的,课堂上老师通过实验、图片、视频帮学生搞清相对与绝对的意义。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四、教学过程与内容

五、备注与思考

学生对运动的快慢有一定认识基础,但很多概念还存在模糊认识。课堂上老师要在事例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后再给出速度定义。并进一步明确公式与单位,了解常见物体的速度范围,对生活中常见物体运动速度也当有个概念性的认识。

应用速度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学生在小学算术中就有接触,有认知基础。难度不是很大。课堂上老师要把小学算术中的应用题,转移到物理学习上来,再加上刚学的速度定义,实现基本的“数理”融合,这种互相渗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平均速度的概念也是首次出现,课本中仅是一提而过没有深入讨论,只要求简单了解,不作深入讨论。变速运动比较复杂,全面理解是高中学习内容。但变速运动又比匀速运动更为普遍,平均速度的概念不得不出现,但要求不能过高。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五、备注与思考

平均速度的测量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间接测量”的实验,要求全程掌握。教学中重在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的方法,包括实验的原理,器材,装置,步骤,记录与数据处理。对于实验误差及其处理,暂不要求,以免增加难度,冲淡主题。

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不必过分强调严格性。平均速度指对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粗略描述。实验中通过实测,让学生明白同一个变速直线运动中,针对不同路段、不同时段平均速度一般不同,以此说明平均速度特指对应路程或对应时间。

【中考题选析】

【答案】D

【答案】C

【解析】A正在进站的火车,速度逐渐在减小,最后停止在车站是减速运动,不符合题意;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速度逐渐减小,最后停止在草地上,属于减速运动,不符合题意;C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顾客,随扶梯一起运动,速度不变,符合题意;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轨道是圆,不属直线运动;故答案选C。

【考点定位】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答案】C

【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关键看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位置的改变。以乘坐的船为参照物,而船相对河岸是运动的,剑离开船后相对河岸静止的,刻舟的位置已非落剑的位置,找不到剑的原因就是选错了参照物。

考点: 参照物

【答案】相同时间比较路程;②;3.6.

【解析】方法②:相同时间比路程;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则我们需要通过公式,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才能得出它们的运动快慢,即相同时间比路程; 1m/s=3.6km/h

考点:速度及其单位

【答案】 地面; 路程; 大。

【解析】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通常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的位置发生着变化,所以小球是运动的;通过图片可知,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考点:参照物,速度。

本章学习“机械运动”,是运动学的基础,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参照物的选取对运动描述的影响。同一个物体同一种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描述机械运动之前,必须先选定参照物。难度不大贵在理解并使之熟练。

其次,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上取单位时间内的路程多少来反映其运动快慢。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大小方向都相同。而变速直线运动中,是指各路段对应的速度不同,一般用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其快慢。

至于“长度、时间”实验测量,因为都是基本物理量,可分别用刻度尺与秒表等直接测量。而平均速度是由路程与时间共同决定,可通过测量物体通过路程的长度与所用时间的测量,再计算对应的平均速度的。

在初中教学中,实验是促进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实验可以增加对相关概念规律的直接体验,促进深入理解与感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尽量多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对物理实验从一开始就要有足够的重视,一是要创造条件多做实验;二是实验操作要规范;三是实验前要拟定操作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做足准备;四是实验后要认真处理数据,讨论结论的准确性,五是要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