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原来是宋朝运动?浅谈宋代“高尔夫”如何影响全民运动

发布者:绝对征服 2023-3-6 04:43

作为一个体育大国,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华夏在运动方面从来没有畏惧过西方国家的挑衅;因为不少在老外看来起源于西方的贵族运动,不过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东西。一如以优雅和烧钱著称,却少有中国选手出席的高尔夫运动就与宋元时期流行的“捶丸”游戏有着不少的异曲同工之处。

捶丸

一:宋版“高尔夫”的起源——宋人的文娱精神到底有多强

有着宋代“高尔夫”之称的捶丸是一种以“捶击”为手段,“石丸”为道具的球类娱乐活动;从近年来有关南宋临安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中不难看出,体型较乒乓球略小一些的捶丸在当时已经有了相当的普及程度,而不论是在宫廷还是民间都能看到捶丸爱好者的身影。

捶丸的起源既受到了宋代大环境的影响,也与宋人的文娱精神脱不开干系。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说,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催生了宋人对文娱活动的热爱。

宋代商业经济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过后,宋朝逐渐从唐末的动荡分裂中走了出来,稳定富裕的生活环境也让宋代百姓不必再为穿衣吃饭而担忧;在这个繁荣安稳的时代,坊市间隔的取消进一步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而对经济水平有着较高要求的文娱产业也在赵氏皇族的引领下成为宋代当之无愧的潮流。

北宋年间,投壶射箭、蹴鞠、水秋千等娱乐运动就得到了广泛发展,而对有了更高精神追求的宋代文人来说,在读书之余进行一些能增进君子品行的活动也是相当重要的。

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捶丸”这种讲究技巧的非对抗性球类活动相当适合文人士大夫阶层参与;因为这项运动着重考验的是参与者的眼力,臂力和对挥杆技巧的掌握,是一种玩法多样,讲究战术配合,观赏性和技巧性都比较强的活动。

有了热衷于在文娱领域“投资”的宋朝皇室的“背书”,捶丸运动在民间的普及发展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毕竟宋朝上下都是爱玩的性子,只要能在游戏中展现出自己的“君子之风”,那么就没有什么是宋人不会玩、不敢玩的。

捶丸

从球类运动的演变历程来看,捶丸的兴起与体育运动的平民化发展路线存在必然联系。

学界普遍认为,捶丸的前身是盛行于唐代的马球运动;作为一种马背竞技项目,马球有着极强的观赏性和对抗性,是一种讲究骑术和团队配合的球类游戏。马球比赛中,参赛者需要利用球杆将球打入对方的球门,而他们使用的球杆就与今天的高尔夫球杆和曲棍球杆有一定相似之处。

虽然马球运动在唐代的上流社会相当盛行,但由于这项运动对经济实力的要求相当高,让不少根本没钱供养一匹“赛马”的人士只能望而却步,所以马球也没能大范围推广开来。

直到宋代,热衷球类娱乐的人们才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以步代骑将马球改良为步走球,通过降低游戏成本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让“捶丸”走上平民化发展路线。

从某种程度来说,捶丸也算是一种“顺时而生”的体育活动了;毕竟热衷于球类运动又不想参与激烈对抗的宋人还是需要一种更温和的玩球方式的。

宋代童子捶丸图

二:捶丸的场地、装备和玩法——想打“高尔夫”可没那么简单

关注高尔夫运动的朋友应该知道,这项看起来简单优雅,只需要一根球杆和一颗球就能玩的游戏,其实一项不折不扣的“富人运动”;因为不论是场地、装备还是玩法都决定了想要玩好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而身为高尔夫“前身”的捶丸同样也是一项“并不简单”的运动。

对于场地选择和场地设置,捶丸运动有着相当细致的要求。

据《因地章》记载:

“地形有平者,有凸者,有凹者,有峻者,有仰者,有阻者,有妨者,有迎者,有里者,有外者。”

由此可见,捶丸比赛场地的地形还是相当复杂的;由于绝大多数的场地都是未经多少人工改造的“天然球场”,所以如此复杂的地形也是每个参赛者必须面对的考验。

捶丸

对一些经验丰富,懂得利用地形优势创造机会的参赛者来说,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打法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除了要考虑地形因素外,土质条件同样是捶丸高手们必须高度重视的。

《择利章》中记载:

“土有坚者,有坌者,有燥者,有湿者,地之形也。”

从进攻策略来看,在软硬程度、干湿程度不同的场地上参赛者需要用不同的力度来击球,而因地制宜、勇于变通就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必胜法宝。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选址尽量满足上述所有要求,上流人士一般会将捶丸运动的场地选在郊区的高原地面上;例如壁画《捶丸图》中记载的就是宋朝官员在山野郊外的捶丸场地上肆意游戏的场景。但对场地没那么讲究,只是抱着娱乐嬉戏态度的普通人来说,不论是家中庭院还是街头巷尾都可以所为简易的捶丸运动场所。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将游戏地点选在了哪里,都不要忘了挖好球窝并在其所在处做好旗帜标识;因为这可是决定两支队伍得分胜负的重要依据,而只有调整好球窝的分布,确保不同地形上都有数量适合的球窝,才能在对大程度上保证比赛的公平性。

捶丸

从装备选择上看,一件趁手且功能合适的球棒是玩好捶丸的基础,而球的好坏则直接决定了这项游戏的可玩性上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专精捶丸运动,想在不同场地上都能发挥出真正实力的玩家来说,一套称手的捶丸球棒是必不可少的。

据《权舆章》记载

“琢磨之失,虽能亦败。造棒刮棒,失其法度,虽善能击,亦不能以巧胜彼矣。”

由此看来,真正“上乘”的捶丸球棒必须是根据使用者习惯和身高量身定制的,而一旦球棒的长度重量发生偏差,则很可能会影响使用者在比赛场上的发挥。

捶丸球棒

宋代达官显贵所使用的捶丸球棒制作工艺繁复,用料考究,算得上是一种兼具审美性和实用性的“半艺术品”了;而制作捶丸球棒所用的木料也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打磨后的精品。

对工匠师傅而言,球棒的选料和制作工艺是随着球棒的规格来适时调整的;实际上,单手、杓棒、鹰嘴等规格的捶丸球棒在外形、长度、重量上就表现出了明显不同,而这些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不用适用场合。

说完了球棒,再来说说捶丸运动中最重要的“丸”;从目前发掘到的宋代捶丸文物中不难看出,这些小球的制作工艺还是相当精致的;因为参赛者要在比赛中对丸进行不断的击打,所以在材质选择方面工匠大多会选用质地较硬,不容易变形的赘木来进行加工,而不同的人也可以根据自身习惯对丸的大小材质进行针对性调整。

与官方提供“比赛用球”的蹴鞠不同,捶丸比赛中的球都是选手自备的。由此看来,确保丸与球棒之间的“匹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事实上,捶丸选手大多会根据场地情况以及自身的风格来挑选不同的“套装”,而这种适配针对性也是宋代上流人士玩捶丸的“标配”。

捶丸

从具体玩法来看,捶丸比赛的流程还是较为繁复的。

与高尔夫球比赛的规则类似,捶丸比赛的最终目的也是将丸打入球穴之中;只不过这项活动的“前置”环节要更多一些。

确定比赛场地后,需要先选一处空旷的地点作为球基,再在其百米外的位置设置球穴;完成定基环节之后,才是两队人员依次击球的置序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专人负责对球的落点进行记录。

待比赛场地完全布置好后,就到了众人展示球技的试艺环节;而当所有人都完成了自己的比赛之后,计分人员会统计双方的最终得分,并确定最终赢家。

从捶丸比赛对细节和规则的重视程度就不难看出,宋人对这项休闲运动还是相当看重的;虽然捶丸比赛秉持的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基本原则,但对于比赛中出现的妨碍对手击球、偷偷更换击球位置,让他人帮忙代打等违规行为,宋人也制定了相当严格惩罚措施。

从某种程度来说,捶丸这种更文雅也更考验智慧策略的游戏无疑更符合宋代文人的口味;对热衷捶丸运动的宋人来说,在装备方面多花心思,在玩法方面讲究规矩,让游戏更具趣味性是相当重要的。

童子捶丸图

三:捶丸“繁荣”给宋人带来的改变

作为传统球类项目与宋代文人气象结合而成的产物,捶丸不仅是宋代经济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也是改变宋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娱乐项目。可以说,捶丸的兴盛让宋代进入了一个全民爱球的时代,上至君主下至平民都能从中感受到运动游戏的快乐。

对上流社会人士而言,捶丸丰富了他们的社交活动圈。

从《丸经》中有关“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便不难看出:捶丸运动在宋代的上流社会究竟有多流行;对大多数王孙贵胄和文人士大夫来说,捶丸这种参与人数不限,讲究配合跟技巧的游戏非常适合作为扩展社交圈和拉进人际关系的渠道。

因为这项运动非常休闲,能给参与者提供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让人们在结伴消遣的同时享受到与宴饮聚会截然不同的快感。

捶丸

对宋朝百姓来说,捶丸让人们得以在享受游戏的同时强身健体。

捶丸运动给闲下来的宋朝百姓创造一个出门娱乐的机会,而这种亲近自然,能在新鲜空气中舒展筋骨的运动,无疑能让宋人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尤其是对那些不太追求场地和装备的玩家来说,即便是在自家庭院或者田间空地中也同样能享受到捶丸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好处。

对大多数宋朝百姓而言,捶丸既可以作为消遣时光的一项休闲运动,也可以作为陶冶情操的一种精神放松;但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捶丸都是一种能让人实现身心愉悦的优质文娱活动。

捶丸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捶丸是增进不同阶层文化交流和宋代文化“出口”的重要助力。

凭借着体育运动自身的独特魅力,捶丸成功增进了宋代不同阶层人士的文化交流,让这一覆盖各阶层的体育项目成为了联络感情的媒介和工具。而随着捶丸运动发展至顶峰,这项游戏也成功走出了国门并对半岛邻国乃至欧洲的高尔夫球运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来说,蕴含着文人元素的捶丸运动让更多国家见识到了宋代文化中轻松闲适的一面,而这种“文化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邻国对宋朝的观感,让它们更直观地了解到宋朝的强大与繁荣。

小结:

作为一种专属于华夏人的“东方高尔夫”运动,捶丸成功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让宋人多了一种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方式;而这种尽显宋人对雅致闲适生活向往的游戏,也让我们看到了宋人在文娱领域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丸经》

《捶丸艺术赏析》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源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