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日常”:从体育盛事中反思疫情与公共生活

发布者:倚窗望月 2023-3-21 23:16

为何要用赛事反思疫情生活

如果将一个人一个独立的空间看作防止疫情传播的最理想空间,那么“公共性”“公共空间”则完全站在了防疫的对立面。而如果将奥运会、世界杯这样世界级别的体育赛事看作疫情前时代人们公共性最强、参与度最广的狂欢,那么新冠疫情爆发的三年里也是举办这些体育盛事最艰难的时刻。

透明隔板分隔的奥运村食堂,图源BBC

但它们也是封控情况下难得的欢聚时刻:2020欧洲杯、2020东京奥运会、2022北京冬奥会、还有2022卡塔尔世界杯。在疫情起伏的三年里,这四届洲际、世界级的体育赛事发生在疫情发展的不同时间点、也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但他们都在试图回答一个这样的问题:如何平衡“避免人群聚集”和“实现比赛更多参与度”二者的关系?

在“避免人群聚集”与“实现比赛参与度”之间绞尽脑汁,图源Osports

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这些大型赛事或多或少的都弥补了疫情封控期间我们极度匮乏的公共生活,无论是赛场上你追我赶的激情,还是场外火热的公众话题,以及充满生命力的运动本身,都让人们在"新冠疫情"这个巨大的消极背景中感受到了能量和希望。


体育盛事的公共属性:“公共”的三重意义

在“平衡”二者关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型体育赛事和公共生活的联系。

1、体育盛事充实公共生活

世界级体育赛事是超强IP自带流量自不用多说,前有C罗引领Instagram最高粉丝用户,后有天才滑雪少女谷爱凌在冬奥会上频频刷屏,比赛成绩、商务活动双丰收。

谷爱凌夺冠瞬间,互联网随之沸腾,满屏尽是谷爱凌

另一方面申办国(组委会)也借由赛事的高关注度和参与度,进一步推广公共活动。中国希望以冬奥会为机会在国内普及冰雪运动,也就是申奥时“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其后其实意味着运动场地、器材、培训人员多方面的投入培养才能实现未来长期的公众参与。


2、体育盛事创造公共空间

现场观赛的氛围感和亲临现场的意外惊喜是无法完全通过屏幕、通过语言传递的。主办方对举办城市和比赛场地都会进行视觉设计和包装装饰,为参赛者和观众创造强烈的氛围感。

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多哈无所不在的足球元素

当奥运颁奖仪式上升国旗、奏国歌,无不唤起人们的自豪感。世界杯球场上除了比赛精彩纷呈,最让人深受感染的是取得胜利后到捧起奖杯时获胜队伍队员表现出的狂喜、激动和兴奋……

卡塔尔世界杯颁奖仪式

比赛观赛为人与人创造公共空间和人际交流。卡塔尔世界杯球场内上万球迷自发的欢呼与呐喊、摇曳旌旗、一起高歌,制造人浪,释放激情,氛围感瞬间拉满。亲临比赛现场,心爱的偶像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你敏感、紧张、兴奋的神经;亲临比赛现场,志愿者和运动员、媒体记者交换徽章、纪念品。亲临赛场的观众付出金钱和时间成本就是为了享受这些无法通过媒体呈现的空间、视听氛围和人际交流的体验。

卡塔尔世界杯摩洛哥球员跪谢观众

志愿者通过交换收获的徽章


3、体育盛事全面拉动经济

但各国争相承办体育大赛最重要的幕后推手还是经济的力量。赛事举办期间,大量体育相关人员、运动爱好者纷纷前往赛事举办地。当地相关组织前期为办赛修建基础设施、体育设施以及配套服务设施,从表面来说是世界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交流、向大家呈现精彩纷呈的体育竞赛,从深层次来说前期的投入将从长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比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吸引全球的资本关注到主办国家、带来爆发的经济红利:广告收赞助、旅游住宿、航空铁路消费爆发式增长。

为举办世界杯,卡塔尔升级了交通基础设施,修建了以公路、地铁、轻轨为主的公交系统。


疫情之下赛事如何弥补公共生活?

1、基本背景:疫情与防疫状况

尽管都发生在疫情期间,但这四届赛事面对的挑战可不是同一个级别的,实时的感染人数、病毒强度和不同国家的管控力度都会影响比赛和防疫效果。

文中提到的“2020东京奥运会”和“2020欧洲杯”均在2021年举办,举办方决定保留原日期的名称。

2020东京奥运会应该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赛事,原定于2020年7月24日开幕的奥运会完整延期了一年,而一年后的情况也没有乐观很多。奥运会开始前三周德尔塔毒株在日本流行,东京都的感染人数屡创新高,这让本来就是“困难模式”的东京奥运会难上加难。对待防疫一向较为保守的日本政府在7月8日宣布了第四次针对新冠疫情对东京都的紧急事态宣言,实行时间包括了奥运会全部赛期(2021年7月23日-8月8日),意味着东京奥运会基本确定了赛场无观众观赛的规定,所有涉及比赛的人员都进入闭环管理。

墨西哥队庆祝他们在A组首轮小组赛里的胜利,然而没有观众,图源time

基本处于同一时期进行的2020欧洲杯(2021年6月11日-7月11日)就比较神经大条了。2020欧洲杯是这项赛事诞生的60周年,不同于其他三届赛事举国之力承办,欧足联决定这次杯赛在欧洲足协成员国的11个城市里进行。在办赛区域上,闭环管理的奥运会只局限在城市范围内的一个局部,欧洲杯的赛区则基本跨越了整个欧洲,而且比赛时间也长达一个月,这些注定了这次比赛的开放性,也可以说是“难以控制”性。另一方面,因为赛事的组织方是不从属于任何国家的欧足联、每个举办国家的防疫政策又各不相同、世卫组织只能建议却插不上手、各国卫生部门和足协之间也争论不休......各方的利益出发点都不一样,所以即使与东京面临相似的严峻疫情,这次欧洲杯可不乏欢呼庆祝,但也几乎是伴随着德尔塔变异株在欧洲的多点爆发而进行。

英格兰队庆祝的背景是满满的观众,图源Marca

半年后迎来的北京冬奥会(2022年2月4日-2月20日)面对的是再次变异的奥米克戎,这个变异毒株拥有更强的传播力但致命性减弱了很多。而中国面对疫情的防控要求一向谨慎,距离冬奥会开幕不到一个月时,北京发现了首例奥米克戎感染病例,北京奥组委也因此宣布了本届冬奥会不对公众开放的决定。因此北京冬奥会和东京夏奥会的管理模式更加相似,也让数字化参与比赛的方式达到了高潮。

保持物理距离的就餐取餐,图源网易体育

2022年冬天的卡塔尔世界杯可以说是人们在疫情尾声回归公共生活日常化的一次试验。这得益于超高的疫苗接种率、充足的医疗资源、以及以青壮年为主的人口结构优势,当然最重要的是全球范围内疫情褪去的天时地利:奥密克戎在有疫苗基本保护下的病死率为0.021%,即使没有疫苗基本保护,病死率也为0.062%,相比之下流感的病死率是0.1%。在这次杯赛里,观众无需遵守大多数防疫限制措施,例如社交距离、戴口罩和阴性检测证明、入场率也不受控制。


2、纵横比较:如何处理防疫和公共生活的矛盾点

赛事空间虚实-辐射范围纵横比较表,图表为作者自绘

空间虚实1 线上虚拟观赛

vlog(完全个体→私密)

媒体直播室、采访空间(小规模人群聚集→半公共)

总的来说,亚洲国家的防疫态度还是更加保守严谨,北京东京两届奥运会都选择了全程闭环管理、不向社会面开放,这就意味着在这两届赛事里“隔着屏幕”成为了观众与运动员交流的唯一方式。

物理上的隔阂,让运动员与观众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远,但疫情和自媒体时代的双重作用下也让运动员和观众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vlog里我们能看到运动员们对纸板床的测试接力,也见到了赞助商们送的千奇百怪的生活用品,这是2016里约和2018平昌未达到的自媒体宣传高潮。相比于以往官方媒体镜头下带有英雄主义滤镜的报道,观众从运动员个人相机里认识的是一个个鲜活而多面的人。

佐藤康弘(苏翊鸣教练)的vlog,来自bilibili@Sato佐藤康弘

要想既做好防疫又达到对社会面宣传的目的,vlog、微博、ig互动可以算是独立个体宣传的最小单元。但三五个人的小规模人群聚集对于采访宣传也十分必要。

除了常规的分区采访,举办方也设计出了一些保证防疫质量的互动模式。北京冬奥会创造了一些小规模的半公共空间。比如每个参赛代表队都有一个小型媒体房间,可以和运动员本国的电视节目进行直播连线。相比于vlog中运动员们的单向输出,在电视台平台的交流互动里他们也可以及时得到本国观众、甚至家人朋友的加油鼓励,算是小小的弥补了赛场里没有呐喊助威的遗憾。

丹麦代表队的媒体房间,图源Youtube@Viktor Thorup

丹麦运动员Viktor Thorup觉得媒体小房间还不错。

在东京奥运会,通过向奥组委提出申请,非官方媒体获得记者证之后也可以联系到运动员本人在特定的房间进行面对面专访。只是这个”面对面“的过程里仍然不能看见彼此的脸——所有房间内的人员都要佩戴口罩,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有透明挡板的分隔,即使最终合影留念也需要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社交距离。

这样严格的管理措施让纪录片《双面奥运》的导演竹内亮无奈:“虽然防疫是最重要的,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与选手建立联系”,但本届东京奥运会的主题却恰恰是“连接”。

空间虚实2 接触社会面的线下观赛

欧洲杯:恢复的公共生活,但伴随着局部爆发的血泪(城市层级→最大公共性)

卡塔尔:回归日常的成功试验(城市层级→最大公共性)

西方世界的防疫举措一贯较为放松。2020欧洲杯欧洲杯比东京奥运会提前一个月拉开战幕,但是“头铁”的欧洲杯已经允许观众入场观赛。这也是欧洲联赛空场进行一年多的情况下,首次在大赛中恢复现场观赛,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欧洲足球正式恢复常态化。

英国政府官网显示,截至7月11日,87.1%英国民众已接种一剂新冠疫苗,66%者已完成两剂接种,图源www.gov.uk

欧洲杯如此头铁,一方面因为西方国家和东亚国家的观念、文化背景不同,一方面也有高疫苗接种率作为底气。在人口超过6600万的英国,欧洲杯之时已有超过4500万成年人完成一针疫苗接种,完成两针接种的也超过了3500万,较为充沛的医疗资源也将死亡人数和住院人数也控制在较低比例。

2020欧洲杯赛场分布,图源维基百科

欧洲杯每场比赛的上座率控制在22%-100%之间,上座率取决于承办国家的防疫政策,这个百分数或许就体现了防疫和公共生活之间的拉锯。其中匈牙利在疫苗接种率也达到了53%后,信心百倍的同意了布达佩斯的普斯卡什竞技场100%的上座率。基本上所有比赛场馆对于入场观众的要求都是提供疫苗接种证明或者48-72小时内的核酸阴性证明,并且全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2021年6月13日,欧洲杯英格兰比赛的观众席,图源新华社

但是球迷们入了场就很难再遵守防疫要求了。转播画面里的观众席上,人们三五成群,戴口罩者寥寥,恐怕我们也很难想象一贯以情绪激动著称的足球球迷在观众席上能像克罗地亚格子国旗一样整齐地间隔入座。就连观战的英国皇室成员、政府官员也不再佩戴口罩。

现场观战的皇室成员、政府官员。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第一排左2白衣男子)。

对于比赛场地散布于11个国家12个场馆的2020欧洲杯来说,闭环管理是必然不可能的,那么疫情可辐射的范围一下扩展到了城市层级。

7月8日欧洲杯半决赛,英格兰胜丹麦。英格兰球迷涌上街头庆祝。图源Reuters

体育场毕竟还有一道大门作为关卡,虽说观众遵不遵守规定不好控制,但入场率至少控制了人群密度。但赛场外的情况就更难以保证了。人们聚集在酒吧观看比赛,一起乘坐公共交通结伴庆祝,胜利了要在街道上鸣笛庆祝,输球了也要一起游行发泄。虽然当时的防疫政策对公共场所的社交仍有限制。比如英国和法国规定在酒吧、餐厅等室内场所,一桌仅限6人或任何规模的两个家庭,如果不坐下,就应保持社交距离并戴上口罩。但事实是,酒吧等公共场所成为了人群聚集和感染的高发地。

防疫效果很难保证,公共生活确实恢复到了日常水平。2021年6月13日意大利对阵英格兰的欧洲杯决赛最后,意大利通过点球终于夺冠,电视转播中两名意大利解说员激动地表达:希望将这场胜利献给所有人、包括在新冠中死去的人们,胜利的喜悦让人们暂时忘记了新冠带来的伤痛。在过去的18个月(对于当时是)中,无论对于意大利还是全世界都仿佛经历了一场浩劫,欧洲杯以及其他正在逐步恢复正常的体育赛事,在广泛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上、以及运动本身积极向上的能量,都为过去疫情笼罩下灰色的世界增添了一抹亮色。

意大利国家队在罗马街头进行的庆祝游行,图源AP

到了卡塔尔世界杯,恢复线下观赛就显得更加理所应当了。海外观众甚至不需要准备任何防疫相关的证明材料就可以入境,入境之后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做疫情前时代看比赛时想做的任何事(除了不允许在公共场合喝酒的宗教规定),并且不用佩戴口罩。

辐射范围1 村儿里的交流

局限的媒体采访空间、专门流线

食堂和健身房里的透明隔板

意外的公共空间:东京奥运村的地下通道

科技助力减少物理接触

疫情前,奥运记者、志愿者、运动员和奥运官员等涉奥人员的活动范围是不受限制的。而疫情期间赛事中的情况大相径庭。

东京奥运村开村,出于健康安全考虑,东京奥运会取消了奥运村开村所有仪式和庆祝活动。而记者仅能在奥运村广场设置的有限范围内完成采访活动。主办方无法全方位的展示奥运村,记者在其中的行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双方的沟通交流变得十分有限。在北京情况相似,在赛后场馆采访区运动员逗留时间也受到限制,不超过90秒。

紧张比赛之余一起恰饭一起分享美食是放松惬意的时光,但是在北京东京奥运村餐桌上人与人之间设置了透明挡板起到物理的分割,美食不像以往轻松传递与分享。健身房同样出于健康安全考虑设置了透明挡板。

不过防疫泡泡里也创新出了一些意外的公共生活。在东京奥运村的地下有一个巨大交通网路层,可以连接至奥运村的每一个建筑。这个交通层既作为货运流线为地上建筑提供服务,村民通过这里可以方便地从宿舍到达洗衣房等服务设施,也因为空间宽敞流动,运动员开始在这里存放训练器材,一些国家队也选择在这里热身训练。这个以服务功能为主的地下空间最后被意外地“开发”成了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运动员在地下交通层热身,图源Youtube

奥运会组办方津津乐道的黑科技们,也有意或无意地减少了人与人的物理接触。北京冬奥会的“机器人特色餐厅”,由机器人完成点餐做餐送餐服务,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人在桌前做,美味从天降”。受疫情影响在餐桌座位之间依然设置了透明挡板,机器人将食物投喂到面前时,同桌的伙伴常常会拿起手机拍照上传网络,这里有意无意在创造了社交,智慧餐厅也火上了“油管”。运动场馆内,比赛转播使用多视角三维3VR技术,减少现场人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为电视机或互联网上的观众提供更好沉浸式体验。

辐射范围2 从城市到大洲

卡塔尔:城市层级的活动与建设

欧洲杯:跨越大洲的通勤

除了成为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于全球范围内爆发后首个不受限制的大型体育盛事,本届卡塔尔世界杯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作为一个面积极小的国家(面积相当于天津市),杯赛的场馆被集中在了城市范围内。

卡塔尔世界杯比赛场馆分布,图源维基百科

相比于往常比赛场馆分散于整个举办国,卡塔尔世界杯多个比赛场馆区位集中,球迷可在同一晚观看两场甚至更多比赛,意味着公共交通使用频次增多。有钱任性的卡塔尔为世界杯修建了三条地铁线路。除了在世界杯期间承担球迷的公共交通出行外,卡塔尔政府希望地铁建设缓解当地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希望地铁未来成为新的“市民交通工具”,在建立健全充实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创造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城市范围内,体育赛事提振了基建,而这届没有主办国的“大欧洲杯”用星罗棋布的航线网复苏了欧洲的旅游业。24支参赛队的大本营分布在欧洲各地,比赛场馆又分布在11个城市,只是国家队的位移线路就已经密密麻麻,再想象一下数十万计球迷们追随主队后果?

2020欧洲杯期间各个国家队所经历的航程位移。黄色方框为赛场,白色圆圈为大本营。自绘

当然所有国家的卫生部门都对此感到绝望。

但用欧洲杯赛拉动旅游业和地区经济也是“蓄谋已久”的。这项旅游收益对于疫情暴风过后的伦敦、罗马、阿姆斯特丹这样的大城市也算是久违的转折点,而对于远离主流视线的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阿塞拜疆的巴库来说,这是他们期待已久吸引旅游、提升民族自信的时刻:“超过85%的罗马尼亚人为举办欧洲杯决赛而感到骄傲”;匈牙利政府最早的许可进口了中国和俄罗斯的疫苗以保证防疫环境。

四分之一决赛期间比赛城市的酒店入住率。比赛当日和前一日的入住率都达到了近期最高。


我们如何公正评价疫期赛事:要防疫还是要公共生活?

1、北京与东京奥运:要防疫!

防疫泡泡效果显著

从防疫的角度上来说,两届奥运会的闭环管理是很有成效的。东京奥运会从7月1日至8月8日闭幕当天,奥运相关人员中新冠检测阳性病例累计达到436人,相当于在超过60万次的核酸检测中,阳性率为0.02%。海外入境者感染人数为150人,相当于4.2万名入境者中的0.4%。在436名确诊人员中,奥运村居住者只占32人。组委会称,感染人数低的主要原因是相关人员疫苗接种率高,超过80%,并坚持日常检测、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对观众的限制。

东京奥运会日增病例趋势图,图源维基百科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闭环内核酸检测阳性率仅为0.01%。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北京冬奥会闭环)是整个星球中最安全的地方之一,我们所有人在闭环内都生活得非常安全舒适。”值得一提的是,东京奥运会几乎没有观众。而北京奥运会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组织来自闭环内外逾11万人次观赛。


与公共生活一起缩水的经济回报

虽然互联网直播在虚拟的空间里弥补了公众对比赛的参与度,但总的来说这仍然是一种被阉割的公共生活,而且更难填补承办国的经济损失。严格的防疫措施阻隔了海外观众,意味着主办城市将失去巨大的潜在旅游收入;没有观众观赛也意味着门票收入泡汤,东京奥运会零门票预计损失总额为1468亿日元;硕大的体育馆里只有场中心零零散散的选手和教练,这让五年前就开始筹备新建的11座运动场馆也显得意义渺茫。

东京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内景,图源新华社

空场比赛的防控措施也让不少赞助商也选择了毁约撤资,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的钱投入茫茫大海而看不见一点水花。比如日本电信集团NTT,由于比赛将没有现场观众,他们本想在游泳比赛中给观众使用的VR技术派不上用场;而对于日本近铁集团,没观众则意味着没有出行服务的消费需求。

图源和之梦《双面奥运》

在东京奥运会开办在即的30天里,东京都厅门口的抗议人群不绝,当时的舆论统计有60%的民众反对奥运会举办。但抗议人群的诉求各不相同,大多数人担心即使是闭环管理的奥运会仍然造成了人群聚集——在群众疫苗接种率仅为20%的情况下奥运会会像导火索,让“新冠炸弹会在整个东京上空爆发,我们全都要完蛋”;也有对于经济效益的失望,毕竟办赛无收入,那么最终为赔本奥运会付费的是每一个纳税人;医疗卫生人员则认为奥运会挤占了疫情下本就十分紧张的医疗资源。

要求“取消东京奥运会”的抗议者,图源和之梦《双面奥运》

对于北京冬奥会来说,冬季项目赛场可以较少的考虑固定观众坐席,无观众的损失不如夏奥会惨重。但是此次冬奥会由北京、张家口、延庆三地联合举办,不少赛场位于张家口。赛区设计之初是希望运动员和观众通过专修的京张高铁往返于北京和张家口赛区,然而因为疫情持续,这条本被寄予更高经济期望、可以沟通两座城市发展的纽带也不得不委屈成为闭环管理的保障措施。

对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而言,我们本希望借2022冬奥会的契机加强其作为国际进出港枢纽的地位,并且减少首都机场的国际和国内流量需求。然而,还是因为疫情管理的特殊需求,奥委会最终决定所有外国代表团只能通过首都国际机场进出北京,因为首都国际机场规模较小,而且离北京市中心和奥林匹克公园更近,并且有专门的隔离区和更好的卫生控制环境。


2、欧洲杯:要公共生活!

不甚关心体育或者足球的人,或许并不理解意大利夺冠时解说员的激动心情,一场比赛的胜利到底能慰藉多少疫情中逝去的生命?但对于欧洲大陆而言,足球确实早已不是一项运动这么简单。

2010年法国时任总统萨科齐在申办2016欧洲杯时,便寄希望这项重要的体育赛事能够帮助法国走出欧债危机。

以欧洲杯的发展为例,经历了中欧国际杯、德布劳内杯、以及决赛圈球队多次扩充,这项赛事参加的国家区域从英伦三岛逐渐扩展到如今欧足协的55个成员。如果考虑预选赛涉及的地区,一届欧洲杯确实可以将整个欧洲连接起来,这还不包括俱乐部比赛对地域和政治经济的影响。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说泛欧区域内的足球比赛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应该毫不为过。而疫情迫使五大联赛停摆、或是空场比赛一年有余,对于民众的心理暗示和欧洲经济来说都是直接打击。

2021年欧洲杯在疫情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坚持回归并且允许入场观赛,并且在全欧洲的范围内设置赛场,对于防疫来说无疑是场灾难,但这也是欧洲国家难得团结起来的时刻。毕竟欧盟这一盘散沙,在疫情初期还各自为政:德国拦截意大利的83万只口罩、塞尔维亚陷入危机但欧盟无所作为。但在这次英格兰对意大利的决赛中,欧盟政界人士一边倒地支持意大利甚至让决赛已不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也完成了英国在意识层面的彻底脱欧。

一些脱欧的反对者,包括一些苏格兰人,为意大利队在温布利球场的胜利而欢呼。

也是因为2020欧洲杯没有具体的承办国家,疫情牵扯的国家形象、病死损失、以及医疗资源占用等问题变得责任不清、或者说被均摊在了整个欧洲范围,但恢复正常观赛能够带来真金白银欧足协可是看得清楚。

1992-2020年欧洲杯收益图,图源statista.com

即使在2008金融危机和2012欧债危机的情况下当时的欧洲杯仍然获得了13多亿欧元的收入,2016年欧洲杯决赛圈从16支扩军到24支帮助赛事实现了收入的跃升。作为四年一度的大IP,欧洲杯至少在财政上没有被疫情打垮,欧足协提出2020年无主办国的“大欧洲杯”计划设想之初,也是希望获得更多“财富自由”,虽然最终18.8亿欧元没有达到预期,但是考虑到严峻的疫情背景,相比同期的奥运会这已经很不错了。


德尔塔小范围多点爆发

但防疫也不能只靠精神胜利法。

欧洲局部区域的日增感染数据有力地支持了欧洲杯助推了德尔塔毒株在欧洲扩散。欧洲杯决出八强后,世卫组织警告:“欧洲地区53个国家的新冠病例数过去10周以来的下降趋势已经结束……由于近期对旅行、集会和社会限制的放宽,上周的新增感染病例数量上升了10%。”

即使是一直以来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北欧国家,也未能从欧洲杯这个“超级传播者”身边幸免。在丹麦对比利时的小组赛结束后,在对4000名丹麦观赛球迷的检测中,已至少确认86人感染。芬兰也是在结束了国家队在圣彼得堡的比赛后,统计到了400余例日新增感染,其中300例的流调显示与此次比赛有关。

在6月30日当天苏格兰新增的1991例新冠感染病例中,约有2/3的感染者曾前往伦敦观看苏格兰与英格兰的不列颠德比。

六月以来苏格兰的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图源Daily Mail

而英格兰的每日新增感染人数也随着英格兰代表队在欧洲杯杀出重围而“高歌猛进”。虽然有较高的疫苗接种率作为保证,但接种率也不是100%,疫苗的防治效果也不是100%。2021年7月起英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都在2万例以上,创下2021年1月以来的新高,直到7月11日欧洲杯决赛日,英国当时感染人数超过3万。

六月以来英格兰的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图源Daily Mail


3、卡塔尔世界杯:“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可以“既要又要”

两届奥运会与欧洲杯的鲜明对比大概是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到了2022年末,疫情终于拨云见日。体育场终于再次充满了热情的人潮与呐喊,口罩也不再是观赛的标配。如果说梅西带领阿根廷捧得大力神杯是这届杯赛足球精神上的完满,那么这次世界杯得以正常的观赛比赛也是预示疫情终结的一次成功试验——可以激动地呐喊,可以热情地相拥,可以看清每一个球迷脸上的喜怒哀乐,2023年我们终于可以回归正常的公共生活。


后记:公共生活常态化但请不要快速遗忘疫情之痛

2021年11月的米兰德比中,圣西罗球场的南看台上AC米兰观众区打出“米兰不会忘记”的tifo,致敬抗疫工作者。


(考虑到严重的拖延症,其实)我们构思本文时还是卡塔尔世界杯刚刚结束的时候,那时国外逐渐对新冠疫情放开,国内仍执行动态清零政策,差异、疑惑、以及剧变的十一月让我们在想“三年来极具戏剧性的生活空间变化会不会对痊愈后的生活有所影响?”但十二月之后,伴随着终于得以团聚的春节,人们快速地拥抱了正常的公共生活,“报复性消费”“报复性旅游”“经济回暖”成为了淡化创伤记忆的良药。春节过后,春暖花开,似乎一切只是回到了三年前。但也不要忘记全世界与新冠病毒抗争的三年,丧亲、封控、病痛、失业、甚至没有生活物资日子,还有许多没有见到2023年春天的人们。


本文转载自一只建筑精

本资源均为通过网络等公开合法渠道获取的资料,仅作为学习交流之用,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版社所有,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如原作者认为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文章,谢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