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排名前20科研城市一半在中国,“北上广之外,省会城市迅速崛起”

发布者:不是知青 2024-11-27 08:16

【文/观察者网 杨蓉】

英国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日前发布的《自然》杂志增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显示,在排名前20的全球科研城市中,中国城市占据一半席位。报告还从中注意到一个趋势:除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以外,南京、武汉、合肥等在西方没那么知名的中国省会城市,也正迅速崛起。

据介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自2017年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研究发布,以各城市科研人员被纳入自然指数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贡献份额为衡量标准评价科研城市。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年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北京今年连续8年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科研城市,上海则超越纽约都市圈跻身全球第二,纽约都市圈从去年的第二滑落至第三,波士顿都市圈、南京分列第四、第五。第六到第十依次是旧金山湾区、巴尔的摩-华盛顿都市区、广州、武汉和东京。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中排名前十的城市 《自然》杂志网站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评价,这显示中国的科研产出继续强势增长。不过,在它看来,对于过去10年有在关注全球科学趋势的观察人士而言,这一动向“并不陌生”。文章称,随着中国的富裕程度、民众受教育水平和技术成熟度与日俱增,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将进一步引领中国科研发展。

相较而言,在今年的科研城市数据中,中国省会城市的“明显崛起”被认为是“一个更有趣的发展趋势”。

“中国地方城市现已成为世界科学的重要参与者”,《自然》杂志网站11月20日以此为题刊文称,如今中国一些相对较小的省会城市也变得具有全球影响力,成功上榜“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前20名的南京(第5)、武汉(第9)、杭州(第13)、合肥(第15)和西安(第20)就是例证。

文章表示,这些中国城市的排名已经与东京(第10)、巴黎(第11)、首尔(第12)、伦敦(第14)和芝加哥(第17)等全球主要城市相似。此外,天津和香港分别排名18、19,令排名前20的中国“科研城市”达到10座。若将对比范围扩大到前30,深圳(第21)、成都(第22)、长沙(第23)、长春(第30)等也将上榜。

文章还说,就科研产出的上升势头而言,那些面积和富裕程度都与一个欧洲国家相当的中国省会城市,发展也颇为迅猛。根据《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的计算,在上升最快的全球50个“科研城市”中,有44个中国城市。

“这些趋势表明,随着中国政府将科研和创新列为其经济战略的核心,这些城市和省份在研发先进技术、追求可持续的技术驱动型增长方面扮演关键角色。”文章写道。

报告分析,这些中国城市得以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研中心,其中既有自身科研实力的原因,也与经济和政策等推动有关。报告指出,许多科研产出快速发展的城市,在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些关键技术领域都扮演着“专家”角色。例如,合肥已成为“电动汽车之都”,上海是生物制药的热点,乌鲁木齐则是世界最大单体光伏项目的所在地。

2024年9月25日,安徽合肥,大众智能电动汽车工厂 视觉中国

报告认为,这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造一个以科研为支点的“新愿景”。报告以最新排名高于伦敦、洛杉矶和芝加哥的合肥举例说,这座安徽省省会城市背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机构,成为了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沃土。市政府不仅鼓励校企合作,还设立了创新平台和孵化器,为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初创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它们打入市场。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张越(Marina Yue Zhang)分析说,这种企业与高校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在合肥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以区域为基础的创新生态系统”。

根据合肥市工信局上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10月21日,2024年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万辆,同比增长74%。合肥今年前三季度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而对于其他想要成为“成功案例”的城市而言,报告表示,也并不一定要效仿合肥模式,而是可以因地制宜。

报告提到,通常情况下,在全国各地建有数十个分支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其次,地方政府可以像上海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一样,通过提供土地、税收减免等,吸引国际投资者和跨国公司“落沪”。最后,各省份之间还可以互相协调、“各司其职”,使每个省都专注国内消费市场的不同领域。

“借助国家力量、国际投资和中国庞大的消费者基础,科研突破可以迅速从实验室推向市场,产生最大的经济影响。因此,在未来几年,看到其他在西方相对默默无闻的中国城市跃居科研城市排名榜首也就不足为奇了。”报告说,“越是不可能的地方,中国的领导层越会认为有必要把它放在地图上;而在今天的中国,科学是通往经济和政治重要地位的王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