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一老农淘到“金蚕”,有人出8000不卖,借钱上交今成一级文物

发布者:静虚散人 2023-5-28 01:2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2018年5月1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枚以“汉·鎏金铜蚕”为主题的邮票,引来了众人好奇。

其实,这枚邮票上的鎏金铜蚕正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家一级文物,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实物空白。

不过,早在邮票发行的18年前,献宝者谭福全先生已因病去世。

想当初,他从泥塘中让“金蚕”重出天日,有文物贩子出8000元高价,可他视金钱如粪土,拒绝收购,借50元路费上交博物馆,最终获奖100元。

2000年,谭福全身患癌症没钱治疗,家人劝他向国家求助,可他硬是不愿给国家添麻烦,其无私奉献的光辉让人敬佩。

那么,谭福全是如何发现这枚“镇馆之宝”,又如何拒绝诱惑上交国家的呢?

拒8000元高价诱惑,上交博物馆

1985年春,谭福全的家来了位不速之客,对方自称是文物贩子,希望谭能将自己手里的“金蚕”卖给自己。

谭福全没想自己刚捡到不久的“金蚕”竟能惊动省城来的文物贩子,一时间吃惊不已。

对方提出让谭拿出“金蚕”,自己看上一看。谭也想知道自己手里的“金蚕”能值多少钱,让对方看了看,对方张口就给出了3000元。

当时3000元足以盖上一个新房子,毕竟当时物价低,普通工人月薪也才30元左右,如果有这笔钱,那谭福全就能好好修缮房屋,不至于下雨时愁着漏水了。

不过,谭福全并没有答应下来,可很快,一个又一个文物贩子开出了高价,希望他能将宝物卖出去。

其中一个文物贩子最直接,当场就拿出了8000元红包,递给谭福全,并称只要谭同意卖给他,还会给2万元作为回报。

当时的万元户就已是全国少有了,如果真的接受这8000元,就算对方不给2万元回报,自己也能够大赚一笔,至少家里的生活条件都能大为改善,孩子们上学的压力也不会太大。

谭福全确实有些心动了,他没想到自己随意挖出的东西竟然价值如此不菲,这个“金蚕”的背后肯定大有来头,不然不会有那么多文物贩子前来高价回收。

家里人听了后很是心动,怂恿谭福全将东西卖出去,不要太贪心了,钱落地为安才是真的,有这笔钱孩子不用跟着吃苦了。

可耿直老实的谭福全不敢随意出售,他生怕自己手中的“金蚕”真的是价值不菲的文物,如果自己卖了,可不就是国家“罪人”了吗?
刚巧,村里的教书先生专门为谭福全写了篇广播稿,通过大喇叭在村里四处传播,这一举动引来了石泉县广播电台的注意,一行人带着设备前来采访,当天就通过电视、广播广而告之。

县领导得知后十分重视,亲自来到村子里走一趟,他看了看谭福全手中的“金蚕”后,若有所思,仔细分析了一番,认为这应该是珍贵的文物。

不过,想要弄清楚它是不是文物,还需要省城专家进行鉴定。

县领导告诫他:“这个东西一定要保管好,一定不要贪便宜卖出去,不然你就是我们石泉县的‘罪人’了。”

谭福全本就是老实巴交的农村娃子,他听了后一身冷汗,幸亏自己拒绝了诱惑,才没有将东西卖给文物贩子,不然可就麻烦大了。

他坚定地说:“领导你放心,如果真的是文物,就立即捐赠给国家,绝不含糊。”

可垂涎“金蚕”的人太多,县领导走后,不少人生怕谭福全真的上交,连夜敲门求购,几个文物贩子见谭不开门,合力破开房门,要求他将东西交出,如不然“后果自负”。

就在此时,巡逻的村干部见到这一幕,大声呵斥下,赶跑了这些文物贩子。

谭福全这才意识到自己手中的“金蚕”大概率是个文物,不然这些人不会光天化日之下强闯民宅。

村干部告诉他,可以将文物拿到省城的历史博物馆进行鉴定,如果是真的就可以捐赠给国家。

可谭福全家中穷得揭不开锅了,哪里有钱坐车去省城?他一夜辗转难眠,思来想去后,决定借钱去。

第二天一大早,谭福全就挨家挨户找人借钱,可找了几个人都说没钱,没办法他又找到亲戚,几家凑钱,这才凑够了50元路费。

路上,谭福全啃着烙饼、喝着凉水,解决吃饭问题,经过多次转车后,1985年9月,他如愿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

谭福全不顾舟车劳顿,径直走进了博物馆。工作人员见他浑身脏兮兮,面色也非常疲惫,还以为他是来“捣乱”的。

但当谭福全从布袋子里掏出“金蚕”时,工作人员的眼神瞬间亮了,当即喊来文物鉴定专家。

专家看到精致小巧的“金蚕”时,立马来了兴趣,经过简单鉴定分析后,专家认为这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通过对其纹理、样式等的分析,认为这应该是汉代“金蚕”,不管是线条还是风格,都符合汉朝雄辉大气的特点,其历史价值和市场价值无法考量。

听了专家的介绍后,谭福全很是高兴,他没想自己捡到的东西竟有如此价值。

只不过,这个东西并非纯金制作,而是传统的鎏金制品,考古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东西,专家一时难以理解。

随后,专家问谭福全是如何发现文物,在哪里发现的,希望他能详细说出来,以方便对金蚕有个正确的分析和研究方向。

泥塘里挖出“金蚕”

谭福全表示自己是石泉县谭家湾人,当地有个“池河”很是有名,村民们闲来无事时都会来到池河里“淘宝”,不少人从这个河里挖出黄金,因而这个河也被誉为“捞金河”。

这个“捞金河”并不简单,传说早在春秋时期,“池河”就已有百姓们沿岸捞金,唐代时,有村民从这里挖出一块沙金,将其上贡朝廷获得重赏。

1984年冬,天气十分寒冷,不过冬天无法养蚕、无法播种庄稼,村民们闲着没事,纷纷来到池河里碰碰运气,希望能捞出黄金,这样就能补贴家用。

谭福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有三个孩子,生活压力非常大,因此他一年四季都非常忙碌,每年忙时种地、养蚕,闲时就会出现在池河边淘金。

1984年12月20日,谭福全又一次来到了池河。当时三个孩子刚好放假,也跟着爸爸前来,四个人一起“捞金”,这样碰到好运气的概率更大。

忙碌了一上午没有什么收获,但他们已在河岸边挖出了2米多深的“金窝子”,下午“淘金”就方便多了。

吃过午饭后,四个人再次来到池河,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决定由三个孩子在“金窝子”里挖泥,谭福全将铲出来的泥沙放到河里淘洗。

此时河水冰凉刺骨,谭福全忍着被冻红的手指,一次又一次淘洗,可始终没有收获。

不过早已习惯了的谭福全并不在意,毕竟这东西就像是买彩票一样,一中就能中出大奖。

时间来到了下午三点多,眼看着一无所获,孩子们的好奇心、期待心早已耗完,再加上身体异常疲惫,早已没有了干劲,纷纷嚷求着父亲早点回家。

谭福全见孩子们都累了,提出由他下“金窝子”挖沙,儿女们在岸上“淘金”,如果到四点时一无所获就回家。

孩子们听了后很是高兴,大家再次充满了干劲。而谭福全也选了个地方抓紧挖沙,争取每一分每一秒。

可挖了没多久,他就听到铁锹上传来咣当一声,连手臂都震麻了,难道是碰到石头了?

谭福全没有多想,将挖出来的泥沙放在沙篓里,让孩子们认真点“淘沙”,又继续挖了下去。

一旁的二女儿谭可春突然感觉金光一闪,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淘气的小可春对着沙篓摸索一番,很快就扒出了一个小小的“棍状物”。

拿到河里清洗后,发现它浑身透着金光,其模样和家里养的蚕大小、神态一模一样。

小可春连忙大喊道:“爸爸,挖到宝了,挖到金蚕了,快来看啊。”

谭福全闻声望了过去,只见二女儿手里拿着一个金蚕,在阳光照射下闪闪熠熠,格外诱人。他连忙爬到岸上,拿到手里仔细打量了一番,这才明白自己挖到宝了。

在金蚕的周围,还散落着多枚汉代的五铢钱,谭福全尽管没有什么文化,可不代表他不识货。毕竟当年的陕西可谓是“寸土寸金”,可能一锄头挖下去都能挖出古董来,不少村民就挖出宝贝来。

为了避免更多人知道,谭福全悄悄将宝贝装进了口袋中,急急忙忙带回家里。

妻子付远香听闻父子四人淘到宝贝,很是高兴,连忙把门关上,一家五口人围着“金蚕”仔细端详着,在灯光照射下,“金蚕”更是散发着奇异的光芒。

只见这个“金蚕”和真实蚕宝宝个头差不多,首尾9个腹节清晰可见,连凹痕都很清楚,通体打磨的十分光滑圆润。

付远香将“金蚕”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摇摇头道:“这应该不是真的,太轻了,腹部还是黑的,这一看就是掉漆了。”

说到这里,谭福全一家人都有点黯然失色,第二天他来到县城一家金店,询问店老板这是什么材质打造的?

店老板看了看说:“这东西通体应该是红铜材质,表面上再涂上黄金,根本卖不了几个钱。”

谭福全听了后有些失望,他只好将“金蚕”拿回家里,就当做是收藏品了,没事时可以拿出来欣赏欣赏。

这之后,谭福全就没向别人提过这件事,可他的妻子却藏不住嘴,四处炫耀着丈夫在池河里挖到了“金蚕宝宝”。

半年时间,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很多人好奇“金蚕宝宝”长什么模样,纷纷前往谭福全家中一探究竟。

谭福全本不想拿出来,怕别人破坏了这个小东西,可大家纷纷指责他太小气,弄得他左右不是,只能将“金蚕”拿出来。

看到憨态可掬的“金蚕”宝宝,每个人都爱不释手,孩子们更是随意摆弄。一个小伙子为了将其占为己有,直接将“金蚕”含在嘴里,想要趁乱拿走。

谭福全见状急了,连忙走到小伙子身边,强烈要求他将东西吐出来,再加上旁边的人指指点点,小伙这才将金蚕还回来。

看到大家都对这“金蚕”宝宝无比喜欢,谭福全一家人认定它价值一定很高,为了避免被人浑水摸鱼,付远香还专门做了个木匣子,并用上红布包裹起来,小心收藏着,一直收到谭福全上交博物馆。

专家奖励100元

听到谭福全拒绝文物贩子给出的8000元红包诱惑,将其拿到博物馆上交,对其十分敬佩,他们没想谭福全黝黑的面庞下是无私奉献的心。

专家在了解后得知,石泉县自古就是蚕桑养殖大县,早在西汉时就是朝廷钦点的“桑蚕之乡”,其生产的丝绸沿着“丝绸之路”出口中亚、欧洲等地。

再加上这个“金蚕”本身就具有汉朝文物风格,对其更是十分重视。

一旁的谭福全得知这东西价值不菲,松了一口气,说:“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交给国家我就安心了。”

当然,博物馆专家也不忘记主动献宝的谭福全,问道:“老汉,你有什么要求或心愿吗?”

谭摆摆手,说自己不要求任何回报,只要这东西不流入文物贩子手里,我就知足了。

领导很是感动,决定奖励他70元现金作为回报。谭拿到这笔钱后很是高兴,说:“嘿,我来的时候问人借了50元路费,这下有钱还了。”

博物馆领导听了后吃了一惊,没想这个老汉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还能借一笔巨款当车费。

同时,领导也意识到自己给的奖金有点太少了,又连忙补了30元,凑够了100元交给谭福全手中。

尽管这笔奖金不多,可能够得到领导认可,谭福全就已非常高兴了,回到家后,他就还清借亲戚的50元。

村民们都以为谭福全获得了一笔巨额奖金,纷纷问他借钱。面对众人质疑,他只得掏出口袋里除坐车还剩下的20元钱,证明自己清白。

村民见他交了这么贵重的文物,才获得100元奖金,纷纷骂他太少,放着8000元不要,上交国家后才得了100元,活该穷得揭不开锅。

面对大家的非议,谭福全哭笑不得,不过他并不在意别人所说,自己问心无愧就好。

这之后,谭福全继续种地、淘金,过着穷苦且心酸的日子,一直到2000年癌症去世前,都没有连累政府。

那么,谭福全捐赠的文物怎么样了?

后来,他去县城问了县领导后才知道,那只“金蚕”已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名字为“汉·鎏金铜蚕”。

这个东西长为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为1.8厘米,红铜铸造,再用上鎏金工艺镀金,其蚕体丰盈饱满,形态逼真、昂首挺胸,栩栩如生。

鎏金铜蚕是西汉时期的产物,当时就已有成熟的鎏金工艺,所谓的鎏金就是在对金属表面涂金。汉代时,工匠们会将金箔融于汞中,涂在器物表面,加热后水印蒸发,金箔牢牢附着在铜器之上。

别看这铜蚕个头小,却见证了中国2000多年前先辈们养蚕的光辉历史,西汉时桑蚕生产已十分常见,蚕的生理结构也被人熟知。

谭福全听了后十分高兴,只是在兴奋之余他也有些落寞,毕竟作为献宝人,金蚕的后续结果没人主动告诉他,还是他亲自去县城才问出来的。

一条伟大的丝绸之路

很多人好奇,鎏金铜蚕为何会被制造出来呢?

专家通过查阅了大量史籍,发现鎏金铜蚕极可能为陪葬品,早在汉代时普遍出现了“蚕崇拜”,先民们发现蚕吐丝后化为蛹,因而也对其产生崇拜,渴望着向蚕一样脱离肉体后可以永生,将灵魂送往天国。

专家在一篇文献中发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鎏金铜蚕极有可能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制造出来的。

故事记载,汉代时我国养蚕制丝业达到高峰,长安城出现了多个大型手工业作坊,而丝绸颜色也十分鲜艳亮丽,做工非常精致,引来了达官贵人的喜爱。

而石泉县就是桑蚕丝绸的重要产区,村民们世世代代靠着养蚕谋生,可汉武帝时期,一场战争破坏了宁静的小乡村,官兵们四处征兵,要求男丁全部参与战斗。

而谭家湾的一对新婚夫妻,刚结婚没几天,丈夫就被拉上前线,他舍不得美丽的娇妻,却又不得不走,只好将祖上传承的铜蚕送给娇妻,希望妻子能够睹物思人。

丈夫走后,妻子一边思念丈夫,一边投入养蚕之中,并研究出更先进的纺织技术,将整个石泉的丝绸产业带到新的高度,无数商贾纷纷前来,整个石泉县也因养蚕而富裕起来。

汉武帝听闻后很是欣慰,决定对该女子重点嘉赏。可皇帝的圣旨没送来,女子就得知夫君战死沙场的消息,她的内心备受打击,就此一蹶不振,每天捧着铜蚕哭泣。

汉武帝得知后十分动容,下令为她制作一枚“鎏金铜蚕”作为奖励,而谭福全捡到的,极有可能就是这枚“铜蚕”。

尽管消息真假不知,可史书上确实记载了鎏金铜蚕是皇帝为表彰养蚕能手而铸造的。

当时张骞从西域返回长安时,恰巧看到了石泉县遍地种满桑树、街道上纺织作坊遍布的现象,并将这一情景汇报汉武帝。

武帝听了后大为喜悦,因而下令让工匠铸造铜蚕奖励那些丝织、桑蚕大户。

而后世史书,也一直有“鎏金铜蚕”的记载,如《邺中记》就提到齐桓公下葬时放有“金蚕”,《述异记》中描述了吴王阖闾夫人墓中放置着鎏金铜蚕。

可这些史籍中虽然多次记载着鎏金铜蚕,但千百年来始终只有文字记载而不见实物。直到谭福全上交的鎏金铜蚕,才让人们了解“金蚕”的模样。

也正是它填补了中国历史的实物空白,因而才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当然,鎏金铜蚕的出土,也向世人证实了古“丝绸之路”在国际上的不凡贸易地位。

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就已诞生,起点为长安,一路向西途径西亚,再抵达欧洲。

而石泉县就是当时名动天下的“丝绸纽扣”,其境内子午古道直达长安,商人们将石泉县生产的蚕丝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再经丝绸之路运到西域各国。

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到了明朝时演变为综合贸易之路,将中国和中亚诸多紧密联系。

鎏金铜蚕的出土,是中国千百年来先民桑蚕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沟通东西方古丝绸之路的见证,还是石泉县在汉代丝绸贸易重要地位的体现。

2017年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鎏金铜蚕被重点提出,它也瞬间成为备受广大网友关注的“网红”文物,很多人纷纷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一睹风采。

而已去世多年的谭福全,也因此而被世人熟知,2018年6月,陕西历史博物馆追授其为“荣誉馆员”,并赠予谭家一枚仿制品。

正是谭福全的无私之举,让世人才得以见证鎏金铜蚕的风采,他本人就如同“金蚕”一样,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一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敬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