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四六”的逸情雅韵

发布者:温柔老农 2023-6-9 03:11

作者:张兴武(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迄今为止,南唐文学为世人所重者唯有李璟、李煜和冯延巳的淡雅歌词,其实,在那个与中原政权南北对峙的偏安之邦,“四六”骈辞或许更能代表其兼收并蓄的文化气质。南唐“四六”作家众多,风采韵致各不相同;他们融会南北文风,以“古文”气格行于“四六”之中,表疏章奏,颇造新局,为骈辞艺术的创变与发展贡献良多。

南唐“四六”独盛于五代,与南北分隔江表称盛的历史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唐末五代战祸频仍,中原地区“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武夫悍将“往往凌蔑文人,或至非礼戕害”。当此血雨腥风文章衰尽之时,杨吴和南唐政权先后相继,割据江淮,保境息民,为南北文人的集聚和交流创造了条件。南唐代吴之初,“两江土寓比诸侯最广”,“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而开国之主李昪颇能崇文尚贤,礼待多士。中主李璟更是酷“好文学,故熙载与冯延巳、延鲁、江文蔚、潘佑、徐铉之徒皆至美官”,“当时唐之文雅于诸国为盛”。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又“精于音律,凡度曲莫非奇绝”。其在位之时,国势颓危,但文化实力仍非他国可比。马令《南唐书》云:“南唐累世好儒,而儒者之盛,见于载籍,灿然可观。如韩熙载之不羁,江文蔚之高才,徐锴之典赡,高越之华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价于一时。而徐铉、汤悦、张洎之徒,又足以争名于天下。其余落落不可胜数,故曰江左三十年间,文物有元和之风,岂虚言乎!”其所举诸人早负才藻,而盛名所成多在李煜时。

经过李氏三代的悉心经营,江南“六经臻备,诸史条集,古书名画,辐辏绛帏。俊杰通儒,不远千里而家至户到,咸慕置书”,成为当时中华“文物最盛处”。从史料记载可知,从南北各地汇聚到南唐境内的文学才俊,大多都能在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中施展才华,他们不仅造就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四六”艺术的创新与变革。

南北文章至南唐而合其流,“四六”骈辞殊为大观。

李延寿尝曰:“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美尽善矣。”(《北史》)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颇多相似,而南唐文臣或自幽、燕、潍、秦等北方乱离之处逃死南迁,或自高邮、广陵、庐陵、会稽等南国富庶之地跻身宦途,南北文人的切磨交流,使江南“四六”呈现出典雅舒畅的优美韵致。

南唐“四六”作家如密州孙晟,北海韩熙载、史虚白,许州江文蔚,扶风常梦锡,幽州高越、潘佑等,均为北国才俊。他们远赴江表,所为制诏表书颇能体现北人气质。如韩熙载于后唐天成初投奔杨吴,乃撰《行止状》曰:“某闻钓巨鳌者,不投取鱼之饵;断长鲸者,非用割鸡之刀。是故有经邦治乱之才,可以践股肱辅弼之位。得之则佐时成绩,救万世之焦熬;失之则遁世藏名,卧一山之苍翠。”谓自己“得《麟经》于泗水,宁怪异图;授豹略于邳垠,方酣勇战”,能“争雄笔阵,决胜词锋,运陈平之六奇,飞鲁连之一箭”;乃告吴主曰:“失范增而项氏不兴,得吕望而周朝遂霸”。状辞虽稍嫌夸饰,然其才学富赡超逸放达的纯质之情跃然纸上。史虚白“与昌黎韩熙载友善,唐晋之间,中原多事,遂相与渡淮”。此公虽隐居不仕,但“四六”才华仍为时人所称道。《南唐近事》称其“尝对客弈棋,旁令学徒四五辈,各秉纸笔,先定题目,或为书启表章,或诗赋碑颂,随口而书,握管者略不停辍。数食之间,众制皆就。虽不精绝,然词彩磊落,旨趣流畅,亦一代不羁之才也”。

后唐进士江文蔚,南迁之后“与韩熙载名相上下”。沈括尝云:“晚唐五代间,士人作赋,用事亦有甚工者。如江文蔚《天窗赋》‘一窍初启,如凿开混沌之时;两瓦鴥飞,类化作鸳鸯之后。’又《土牛赋》‘饮渚俄临,讶盟津之捧塞;度关傥许,疑函谷之丸封。’”赋既如此,作为“诗赋之苗裔”的“四六”便可想而知。高越与江文蔚齐名,早年“精辞赋,有名燕赵间”。后南移江表,历官“元帅府掌书记、起居郎、中书舍人。淮南交兵,书诏多出越手,援笔立成,词采温丽,元宗以为称职”。

江南自古为文章锦绣之地,而众多北方名宿的加盟,自让南国才子体会到质实明快的风度和情彩,“清绮”与“气质”两种文风的互鉴交融便自然产生。如被李穆称为“二陆之流”的徐铉、徐锴即与孙晟、韩熙载、常梦锡及高越等北来文臣相交甚欢,耳濡目染之间遂有了“为文速则意思雄壮,缓则体式疏慢”的深切体会。徐铉“四六”能兼采众长,渐造淹雅,如曰:“魏帝《浮云》之句,不接舆词;王融《曲水》之篇,无闻圣作。”“随城封壌,人歌召伯之棠;浙右控临,时赖京师之润。”其文既深含“清绮”逸韵,又不失剀切畅达。清人谓铉“文章淹雅,亦冠一时”,不诬也。要之,从《骑省集》所收应用文章,便不难窥视到南唐文人兼收并蓄的勤勉样态。

以“古文”气格行于应用骈辞之中,为欧、苏“四六”导夫先路。

骈文史家普遍认为,北宋“中叶以还,欧、苏高唱古文,以古文气格行之于四六之中,风起云涌,蔚为一代作风”,殊不知早在南唐时代,此风早已形成。南唐三主的制诏及孙晟、江文蔚、常梦锡、徐铉及潘佑等所撰表书等,多以散文为偶对,不贵事典,格法气韵与“唐代王言,率崇缛丽,骈四俪六,累牍连篇”者迥然不同。如李昪《举用儒吏诏》曰:“前朝失御,强梗崛起。大者帝,小者王。不以兵戈,利势弗成;不以杀戮,威武不行。民受其弊,盖有年矣。或有意于息民者,尚以武人用事,不能宣流德化。其宿学巨儒,察民之故者,嵁岩之下,往往有之。彼无路光亨,而进以拊妪为嫌退,以清宁为乐,则上下之情将何以通,简易之政将何所议乎。”李璟《答留守周宗乞罢镇诏》云:“昔萧何守巴蜀,高祖无西顾之患;寇恂守河内,光武无分民之嫌。”周世宗显德三年三月,李璟遣孙晟、王崇质使周,奉表曰:“自天祐以来,海内分崩,或跨据一方,或迁革异代。臣绍袭先业,奄有江表。顾以瞻乌未定,附凤何从。今天命有归,声教远被,愿比两浙、湖南,仰奉正朔,谨守土疆。乞收薄伐之威,赦其后服之罪。”这些诏表文字,多以散句为对属,用典无迹,简洁而质实,文法气韵颇类“古文”。

从传世作品可知,南唐文臣以“古文”为“四六”者极为普遍;如欧阳广《论边镐必败书》、徐铉《招讨妖贼制》、汪焕《谏事佛书》、潘佑《上后主疏》《代南唐主劝南汉刘鋹书》等,皆其显例。保大初年,冯延巳当国,与弟延鲁及魏岑、陈觉等窃弄威福,遂致兵败福州,朝野震动。时江文蔚官御史中丞,乃上书弹劾,曰:“天生魏岑,道合延巳,蛇豕成性,专利无厌。逋逃归国,鼠奸狐媚。谗疾君子,交结小人。善事延巳,遂当枢要。面欺人主,孩视亲王。侍燕喧哗,远近惊骇。进俳优以取容,作淫巧以求宠。视国用如私财,夺君恩为己惠。上下相蒙,道路以目。”此文一出,“权右振竦,朝野喧腾,传写弹文,为之纸贵”。其文骈散结合,骈辞中多用经史全语,恰切精当,宛如己出,洒脱韵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欧阳修《亳州谢上表》及苏轼《徐州贺河平表》等“四六”名篇。

南唐有国仅三十九年,然“观其文物,当时诸国莫与之并”。当干戈扰攘之际,惟有该邦能荟萃人文,使风雅不坠。偷安于乱世的南唐作家,不仅使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可能,更使骈文创作获得了熔铸众长、另造新局的良机。江南文臣所撰制诏表书辞采洒落,超越骈散,文法气韵实开“欧苏”之先,其创新和变革的独特价值,理应得到骈文史家的全面梳理和考察。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5日13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