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成60片的玉璧还能“完好如初”?南博揭秘文保修复的面纱

发布者:玉石中承 2023-6-12 08:51

  日前,南京博物院修复了一批从汉代海昏侯遗址出土的玉器。这批玉器一共15件,均为内棺的殓葬玉。13件玉璧,2件梯形玉饰,属于珍贵文物之列,规格较高。玉器里最“惨”的一件,破裂成60块碎片。对于这样高规格却又有破损的玉器,如何修复,要遵循怎样的原则?

  海昏侯墓曾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出土了1万余件珍贵文物。因为刘贺是废帝,没有得到金缕玉衣,便用玉器铺垫身下或覆盖在身上,彰显其尊崇的社会地位。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委托南京博物院对这些玉器进行科学保护和修复。

(修复前)

(修复后)

  15件玉器中,最“惨”的一件玉璧分配到了修复师周璐的手中——一包装着60块小碎片的袋子,而现在玉璧完好,光泽莹润,还原了两千多年前的“容貌”。

  周璐说,在初期就已拟定玉器的“诊疗方案”,确定好每一个细节,光这一块玉器,就耗时一个月,“它的断裂茬口不是那么平整,病害也有很多,包括裂隙,它甚至产生了一些变形。所以在拼对的过程当中也要适时进行整形,此外我们经过前期的检测分析,它是透闪石。我们要恢复它完整性的同时,保留玉器本身的透光性。”

  玉器破裂年岁深远,有土壤侵蚀的问题,加之是内棺的殓葬玉,贴身放在墓主人身上,沁色严重,有不少污染物和附着物,部分污浊沁到玉器“肉中”,清洗难度高。

  修复师冯向伟说,对光看不到杂质,即为清洗干净,“第一轮是温水浸泡,大概4个小时为1个周期,把表面的浮沁去除干净。第二轮清洗主要是用了一种发泡剂,进一步刷洗。剩下实在无法去除的,用低浓度的稀酸进行清洗,三轮清洗过后基本上就能把它的茬口的土沁清得很干净。”

  玉器的缺口部分,修复师则借助科学仪器检测,筛选粘贴材料,调制色泽,而后赔补打磨。

  远看一致,细看有别,这是博物馆修复一向遵守的准则。南京博物院文保所副所长田建花介绍:“现在的科技手段下,任何一个文物修过了,其实都是可以看出来的。我们能做到修复效果好,但是我们不一味追求这种修复效果,而是最小干预之下保证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南京博物院文物修复始于20世纪50年代,多年来修复过东汉的错银铜牛灯、大云山的金缕玉衣和大量青铜文物等等,让不少珍贵的文物穿越千年时光,重现往日光辉。田建花说,目前,所里还在对玉器上的残留物进行细致分析,可以为当时王侯级贵族丧葬礼制的研究提供价值,“我们跟中国科技大学和北科大有合作,用科技来解释他当时埋葬的一些葬俗、制作的材料工艺、矿料来源等等,目前都正在研究进行中。”

  (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编辑/国正)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