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必看著名藏品,后母戊鼎、金缕玉衣、四羊方尊

发布者:鹰眼银狐 2023-7-8 22:58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也是国家文化客厅。这里收藏的143万余件藏品,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下面列举了十件国博中的著名藏品。参观过的人,再来回味一下;还没去的人,收藏起来吧,这就是一份攻略。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也叫金缕玉柙,是汉代帝王、贵族死后穿的一种殓服,用各种形状的玉片和金属丝编缀而成,人们认为玉能使尸体不朽。

国博收藏这件金缕玉衣在1973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八角廊村40号汉墓。其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刘修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

这件金缕玉衣共用金丝2567克,玉1203片,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此玉衣曾经在盗掘中被火焚烧过,但色泽却更为缤纷。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又称为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用于盛酒祭祀。四羊方尊是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也是中国青铜器艺术的杰作,展现了商代晚期的高超铸造技术和深厚文化底蕴。

国博收藏的这件四羊方尊就目前公开展出的最大的一件商代方尊,高58.6厘米,重34.6千克。它的特点是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整个器物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蕉叶纹和雷纹,纹饰精美华丽,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这件四羊方尊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炭河里遗址)。在抗日战争中遭到日机轰炸,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块。后经多次转手和修复,最终被收藏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器,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是已发现的十件人面纹器物中最精美者,在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中最为宝贵,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是国家一级文物,被认为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人面鱼纹彩陶盆由细泥红陶制成,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头顶有类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额头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圆弧形,眼睛细而平直,鼻梁短,呈倒T形。双耳部位外侧各有一条部分涂黑的小鱼。紧贴人面轮廓,嘴巴左右两侧也各有一条较大的变形鱼纹,鱼头与嘴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衔着两条鱼。除此以外,在两组人面鱼纹间,还有两条位置对称、朝向相反的大鱼。整个器物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蕉叶纹和雷纹,纹饰精美华丽。

人面鱼纹彩陶盆中的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具体含义尚不明确,目前的主要观点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红山玉龙

红山玉龙于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的红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遗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它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C形玉龙,高26厘米,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

红山玉龙是国家一级文物,被认为是“中华第一龙”,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反映了红山文化人们对龙的崇拜和想象,也展现了红山文化的高超玉雕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又被称为“后母戊”青铜方鼎、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的青铜方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王”。其重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是国家一级文物,它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铸,鼎腹内壁上有“后母戊”三字的铭文,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它的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美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它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它的合金成分与《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利簋

利簋又称“利”青铜簋、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于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

利簋通重7.95千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方座长宽20.2厘米。上半部为圆形,侈口,鼓腹,两侧有两只兽形耳,兽形耳上还有垂珥,下半部为方形底座,造型庄重沉稳。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利簋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重器,也是商周断代的重要依据。


陶鹰鼎

陶鹰鼎又称鹰形陶鼎,是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于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鹰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陶鹰鼎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出土于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今属宝鸡市陈仓区),是西周时期的一件大型青铜器,中国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并称晚清四大国宝。

虢季子白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其造型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

盘内底部有铭文8行111字,记述了周宣王十二年(前816年)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猃狁(匈奴的先祖),杀死五百名敌人,活捉五十名俘虏,宣王举行隆重的庆典表彰他的功绩,赏赐了马匹、斧钺、彤弓、彤矢。虢季子白特制造此盘来纪念“搏伐玁狁”这件事情。

铭文字体端庄修长,笔画匀称,书风如水中之月,恬静、淡然,在西周晚期独树一帜,从中可窥见其后秦《石鼓文》及秦小篆之源。


击鼓说唱俑

击鼓说唱俑,是东汉时期的一件彩绘陶俑,于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天回山东汉墓,被称为“汉代第一俑”。

击鼓说唱俑高56厘米,坐于圆形台座之上,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手执击鼓槌前伸欲击。下穿长裤,左腿屈膝,右腿上扬,赤足。身涂白粉,施朱彩。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憨态可掬,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这件陶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它的发现也证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是唐代的一件彩色釉陶,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四人围坐演奏,中间的一个胡人在跳舞。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

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这件陶俑也反映出唐代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间的生活习俗。


国博中的宝贝浩如烟海,限于篇幅,像其他著名的藏品如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大盂鼎、孝端皇后凤冠、三星堆青铜面具、错金银云纹铜犀尊等都没有介绍,期待着各位读者亲自去发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