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之最考古成果相聚国博,汇集近400件最新出土文物

发布者:章豆豆 2023-10-24 05:59

北京晚报·京城探展 | 记者 牛伟坤 安旭东 美编 张存

我国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如何证明?考古发现是最直接的证据。近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接续努力,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相继问世,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鉴往知远——新时代考古成果展”,以2012年以来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重点,系统汇集展示了全国43家文博考古机构近400件最新考古出土文物。展览以“走向文明”“协和万邦”“海宇攸同”“殊方共享”四个部分,生动讲述了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历程,完整呈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观展·亮点

集历史“之最”

不断出土的考古成果持续刷新着“史上之最”的纪录,填补着研究领域的空白。此次,最新被证明的“史上之最”们在展厅相聚,竞相演绎着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风采。

■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

手斧

展厅里一件标准水滴形的手斧格外吸睛,它出土于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手斧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创造并使用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定型工具,可用于切割、砍伐等,被考古学家称为“早期人类心灵之窗”。手斧是阿舍利代表性石器之一,所谓“阿舍利”,是旧石器文化中的一种技术模式,距今约170万年至10万年间,代表了古人类进化到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境界。皮洛遗址发掘所出土的手斧、薄刃斧等石制品,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也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

■迄今中国沿海地区出土的最早炊器

带支脚陶釜

出土自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的一件带支脚陶釜,为我们揭开了沿海先民饮食生活的一角。打眼一看,陶釜的大肚子十分“抢戏”,整件文物器型古朴,表面装饰有简单的绳纹。它的身份却不一般:是迄今中国沿海地区出土的最早炊器。专家表示,“大肚子”的造型便于当时的人们煮制体量大的带贝壳的海鲜。

■中国沿海地区年代最早的贝丘遗址

井头山遗址最让人震撼的,是地层里多到快要漫出来的贝壳堆积,堆积由各种古人吃掉贝类海鲜后留下的贝壳组成。这样特殊的生活遗存堆积遗址,考古学上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贝丘遗址”。从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来看,该遗址是埋藏最深、年代最早、保存遗物最丰富的贝丘遗址,距今8000多年。

■长江中游地区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

连体双人头像玉玦

追求温饱的古人类并没有放弃对美的探索。展厅中,一件连体双人头像玉玦造型十分独特:整体为双人首共一蛇身形象,双人均戴头冠,额头饱满,菱形眼,长发,颈部弯曲相连,神态似在微笑。它出土自湖北天门谭家岭遗址,是石家河文化的代表。这种造型的玉器在国内首次发现,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谭家岭遗址位于石家河古城中心;而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且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有专家表示,该玉玦是石家河先民对蕴含“通天通神”能量的某种信仰的体现,也是人首蛇身传说的最早实物证据。

赏展厅“唯一”

展厅中不止有“之最”,还有“唯一”。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最重要的发现龙纹禁此次被搬进了国博的展厅。它是1949年以来发现的唯一一件西周铜禁,也是唯一一件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西周禁。

龙纹禁

灯光下,这件穿越千年来到观众面前的长方体青铜器气度不凡,侧面及顶面四周装饰有夔龙纹。国博介绍,在这件龙纹禁出土之前,宝鸡地区的戴家湾曾发现过两件铜禁,一件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另一件现藏于天津博物馆;分别是被农民挖出和军阀盗掘。石鼓山墓地出土的铜禁是唯一一件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铜禁,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学价值。三件铜禁在形制、纹饰方面相近,细部有所不同,时代大致相同。

那么,何为“禁”?专家解释,禁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和宴飨时用来盛放酒器的几案。有文献记载,周初曾经厉行禁酒,可能是出于更有效地督促民众实行禁酒的考虑,当时的统治者就把置放酒具的器座命名为禁。因此,“禁”或是西周酒禁制度的产物。

展生活“精巧”

展出的考古成果中,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凝结着生活日常。

一件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的青铜盒便是见证之一。铜盒盒身为扁长方体,周边攀附着数条回首卷尾的四足龙形兽。顶部是两侧对开的盖子,盖面装饰着一对双足爬兽状门钮,两只爬兽首首相对,怒目圆睁,凸鼻外翻,扁嘴微张。器身、圈足等还装饰着形态各异的龙纹,整件文物洋溢着活泼和灵动。

青铜盒

设计如此精巧的铜盒在北白鹅墓地发现了不止一件。另一件出土的铜盒内残留着大量带有颜色的土样,考古人员还在盒内残土中发现了一件铜勺。这件铜勺为考古人员解锁铜盒的功用提供了线索,他们据此推测铜勺应该是和铜盒配套使用,用来舀取盒内膏状或粉状物品。而进一步的检测表明,铜盒内的残留物是以油脂、植物精油、朱砂及方解石、霰石为主要成分的化妆品,成为中国先秦时期化妆品应用的重要实物资料。

“华孟子”青铜鼎

观众在展厅中还能一睹古人的嫁妆。展厅中,一件高59.5厘米、口径55.5厘米的青铜大鼎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只见大鼎的盖微微隆起,盖面中部有一桥状钮,盖两侧与鼎耳相扣接;颈部饰有吐舌龙纹,腹上部饰有勾连蟠螭纹,腹下部饰一周“S”形吐舌龙纹。大鼎的名字叫“华孟子”,出土自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的1号墓。鼎名字的由来与腹内壁的铭文有关,5行27字的铭文写道:“华孟子作中叚氏妇中子媵宝鼎,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保用享。”意思是说,华孟子制作了这件大铜鼎,是为自己嫁给中叚氏的二女儿做陪嫁用的宝鼎,希望长寿万年没有尽头,子子孙孙永远享用。因此,从铜鼎的用途来看,这是一件做陪嫁用的媵器。值得一提的是,纪王崮春秋墓墓室与车马坑共凿建于一个岩穴中,为人们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埋葬类型。

观展·解码

400件文物是如何选出来的?

近年来,我国的考古成果不断涌现,进入展厅的近400件文物是如何筛选出来的呢?国博陈列工作部主任、策展人赵永介绍,展览主要以入选国家文物局每年评选的“十大考古发现”为框架,“有的考古发现可能没有入围当年的‘十大’,但是进入了终评,我们觉得其中的文物很重要,也会进行兼顾。”

策展方力图在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展品的学术性和观赏性。“我们希望观众既能从中了解历史,也能感受到文物本身的美。”赵永说。

同时,文物的安全性也是重要因素。“有些新出土的文物虽然很重要,但是还在保护过程中,我们也只能先忍痛舍弃。”

为什么没有三星堆?

所有展品中,广为人熟悉的三星堆遗址文物却缺席了。赵永对此表示了遗憾,“7月,三星堆博物馆开新馆,加上很多文物还在保护过程中,所以此次没有商借到。”不过,让人期待的是,国博或将筹办一个以三星堆遗址文物为主题的专门展览,让观众一睹其风采。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3、北4展厅

票价:免费

展期:9月14日开展,展期3个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