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的六大逆天文物,颠覆你的认知!

发布者:我是70后 2023-12-30 08:17

在欣赏我们国家的文物时,除了感叹那些绚丽华美、工艺复杂的观赏器造型之精美,内心也同时感到无比惋惜。因为当你真正了解我国的历史,才会明白原来古人创造过那么多超越时代的技术。

一:石器时代神经外科手术

1985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营市博物馆对广饶县傅家村大汶口文化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挖掘,2001年3月,在整理、鉴定人骨标本时,发现一颅骨右侧顶骨的靠后部有一为31×25毫米的近圆形颅骨缺损,认为此缺损系开颅手术所致。

根据山东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和碳十四年代数据分析,该墓主葬于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5000多年。颅骨缺损边缘的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状,应是手术后墓主长期存活、骨组织修复的结果。

但5000多年前,祖先们是如何完成开颅手术的呢?没有发达的医疗条件、没有医疗器械的辅助,他们是用什么麻醉、用什么消毒、又是用什么器械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开颅手术的呢?这一切的一切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根据整体观察和影像学证据,原始医务人员通过开颅确认挫伤位置,沿缺损边缘骨膜化骨,爬行替代颅骨外板、内板,环绕板障生骨修复,可称为“舌样衔接愈合”,去骨瓣的同时还会清理血肿。最后手术十分成功,头骨主人术后至少存活了5个月以上,具体生存期不详。

再加上考古证据,此人出土时随葬品丰富,身份高贵,并非死于非命,因此可证明,石器时代确实存在神经外科手术。华佗听了要流泪,曹操都不敢做的手术,原始人竟然做了,而且还成功了。

二: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这是一件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高足杯。蛋壳黑陶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目前发现的数量很少。其中制作技术最高的属黑陶杯,根据目前对相关出土器物的测量,器壁厚度在5毫米左右,几乎等同蛋壳,是早期陶器珍品。

此杯就是典型的龙山文化黑陶。高19.5cm、口径7.7cm,口微敞,深筒腹,橄榄状高柄,整齐镂空多排圆孔,底呈覆盘式,稳重大方。

之所以有个“蛋壳”的称呼,是因为它全重仅约40克,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薄如纸,硬如如瓷声如磬,亮如漆,历经四五千年,依然保存完整无缺,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陶器制作巅峰。

几千年前根本没有轴承这种东西,古人又是用什么样的设备拉坯造型,制造出如此薄的器皿?而且陶器的烧成温度要在900℃以上,古人又是用什么样的耐火材料,将其烧制成型还能保持几千年丝毫不变?这一切专家只能用“无法解释”这四个字来解释。

蛋壳黑陶高柄杯只在龙山文化中出现,这是个文化奇迹。这个独特的文化在其他地方都没有看到过,这一点很重要。你比如说彩陶,在很多文化当中都有发现,仰韶、半坡、马家窑都有,很普及。

但蛋壳黑陶其它地方没有,这说明烧造非常困难。你看,这么不好烧,也不实用,为什么还要做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龙山文化发达到了一定高度,人们有了潜意识的文化追求。这东西即使到了现代来烧造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四千多年前的古人了。

三: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这件太阳神鸟金饰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代表性图腾之一,它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重20克,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2毫米,含金量高达94.2%。

在商周时期,工匠至少已经掌握了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先用自然金热锻成为圆形,然后经过反复的锤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再剪切掉外表参差不齐的部分,最后在圆形的金箔片表面画出整个图形(包括太阳及光芒和四只鸟),反复刻划切割形成镂空。

这件“镇国之宝”不仅技艺高超,在艺术上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虽是黄金制成,却更像现代的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中心图案很像一个喷射出12道光芒的太阳,外层的4只飞鸟极似神话传说中的“负日金乌”,都与古蜀时期的太阳神崇拜有关。

这件文物还蕴含着金沙文化中的历法等科学知识,4只飞鸟代表四季轮回,12道光芒象征着一年12个月周而复始,再联系到三星堆文化的神秘,古蜀时期文化才刚刚发现了冰山一角而已。

四:战国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为战国早期祭祀用品,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此尊盘为曾侯乙生前所有,且出土时是两件器物,尊置于盘上,故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盘,合称为曾侯乙尊盘。曾侯乙尊盘的透空装饰错落有致,极其华丽,堪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艺术品复杂、精美之最。

光看图片就能感受到这件器物的细节有多复杂,曾经学界一致认为它是用“失蜡法整体铸造”,但现在证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用失蜡法整体铸造这么大一件器物,那么周身必定会留下密密麻麻的铜液气泡和瑕疵,甚至会变形,不会这么整洁和清晰明了。

就算现代用3D打印辅助制造蜡模,也恐怕做不到一体塑形。那只有一个解释,古人想到一个方法,先分别铸造部件,然后再一点点焊接组装成整体。别以为这很简单,古代都是纯手工制作,如何将部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然后通过高温焊接将其完美的组装在一起,这在过去简直是匪夷所思的技术。

尊与盘精美细腻的镂孔附饰精巧华丽,工匠高超的铸造技艺,有着巧夺天工之妙。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五:秦始皇铜车马

青铜器最后的巅峰,那自然当属我们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1980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里,发现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国内多位顶级修复专家,历时8年才修复完成,然后大家发现,这些高科技应用到“陪葬品”上面,是多么“浪费”啊。

被编号为1号的铜车马是一座驷马之车,其中一只马的头上有高达22厘米的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象征着帝王座驾。全车都是由铜打造,从战马、车手到服饰、纹饰再到缰绳、箭箙、弓弩等,无一不逼真精美。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2000多年前的技术竟然那么先进。

还有马车窗户上出现了很多微小细孔,也不知道是什么原理,使车窗门开之则温,闭之则凉,具备了“空调车”的效果,想必秦始皇生前所坐的马车也是用了这种技术。还有一号马车上的那把伞,运用了成熟的齿轮技术,可以随着车身与太阳的转动而自由转动180度,还可以随时拆卸下来变成防御利器!

纵然如铜车马这般庞然巨物,也不过是始皇帝带着永生之梦沉眠时财富的冰山一角,相信将来的某一天,世界将再次把目光聚焦于其墓中更多瑰宝。

六:汉简《算数书》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而我国的数学发展也非常久远。就实物出土来说,已知最早的数学著作《算数书》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张家山汉初的一座墓葬当中,约200支竹简7000多字,像一声春雷平地起轰动了全球学界。

经过17年的破译和注释,《算数书》中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整数、分数、比例、盈不足、几何部分、体积等几大类。同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等古老文明的数学思想对比也不落后,甚至尤有胜出。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