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都是珍品!盘点中国最珍贵文物排行榜

发布者:逸飞而过 2024-2-23 17:23

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出现过不计其数的器物珍宝。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物中,我们很难评定哪一些最为珍贵或者谁比谁更为宝贵。如果从推动历史发展、后人推崇程度、流传时间、象征意义等维度来分析,本文尝试列举十件历史进程中出现过的较为珍贵文物。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讨论。

1、殷墟甲骨(甲骨文)

之所以把殷墟甲骨排在第一位,是因为甲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文明的载体,而中华文明正是有了文字才凝聚了民族和文化,创造了后来的辉煌文明。它们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出土,出土时间很晚,直到晚清的村民把发现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碎片当做“龙骨”售卖,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石学家王懿荣才发现这些文字,这些材料才引起学术界重视,“甲骨学”才繁荣兴盛起来。它们数量繁多,看似珍稀程度一般,但其中蕴含的文化感召力量不可小觑。

2、传国玉玺


传国玺即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的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经历了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贯穿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作为统治思想的一种工具,使皇权神圣化、威严化,既体现“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和天命政治观念,又体现了鲜明的政治传承意识。

从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城,秦子婴跪着献出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从西汉传至东汉末年,在东汉末年一度失传,后来孙坚意外的在井底发现了这枚玉玺。袁术扣押了孙坚的夫人,孙坚以玉玺换了夫人。这枚玉玺在袁术的手里,并没有圆了他的皇帝梦。袁术死后,玉玺又复归大汉汉献帝手里。最终落入曹操的手里。曹氏篡汉后,这枚玉玺在朝代更替中几经辗转,时隐时现。唐朝末年,纷争又起,末帝李从珂悲愤之下,带着这枚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了。至此,这枚蓝田玉的传国玉玺也消失了。

传国玉玺一直被历代皇帝视为名正言顺继承皇位大统的唯一凭证,如果传国玉玺现在被发现,恐怕各个博物馆都没有资格收藏。

3、九鼎

九鼎,又名九州鼎。传说在夏朝初年(约公元前20世纪)由大禹所铸,象征着国家权利和古代王权。九鼎与九州相对应,一鼎象征一州,依次为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和雍(州)鼎。56在古代,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九鼎就是王权的象征,不能僭越,九鼎归属权的变迁也意味着政权的变迁。可以说,在古代,谁拥有了九鼎,就拥有了统治九州的绝对王权。遗憾的是,如今九鼎已然不复存在。虽然后世历代也有过仿制,但并未真正得到认同。

4、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名《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是中国书法大家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全篇共计28行,324字。《兰亭集序》用笔遒媚飘逸,字形变幻莫测,独具匠心又自然天成。凡是重复的字均不相同,都各不相同,在艺术效果上多样统一,别具审美意义。

《兰亭集序》创作于公元353年。最早有关《兰亭集序》的文本出现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中。在公元353年至公元521年这将近170年间,《兰亭集序》鲜少为人研究,而促使《兰亭集序》名声大噪的原因则当属唐太宗的收藏。唐太宗从僧人辩才手中得到《兰亭集序》,将其珍为国宝,并且命当时著名书法家临摹,由此确立了《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随着唐太宗离世,《兰亭集序》真本绝迹。所以有人认为,真本《兰亭集序》仍然存在于唐太宗昭陵之中。

5、何尊

何尊是中国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周成王五年为贵族“何”所作。3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何尊的底部铸有铭文12行,共计122个字。何尊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小子何的训诰,并提到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铜尊主要含有铜、锡和铅等金属成分,通常应用了复合陶范技术,纹饰采用立体手法。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被世人称为镇国之宝。

6、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又称克鼎、膳夫克鼎,西周(公元前10世纪末)时期文物,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西周大克鼎鼎腹内壁铸有铭文2段,28行,290字,前半部分主要是作器者“克”对其祖师华父的称颂,后半部分详细记载了周天子册命“克”的仪式以及赏赐的内容。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也是西周书法艺术中的典范。

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常年在一楼青铜陈列室展出。2002年1月18日,大克鼎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7、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M282-21)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器物(距今8000-8500年),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M282号墓,系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展出在一楼一展厅。

该骨笛音色优美、音阶完备,可以演奏出近似七声音阶的乐曲,证明了早在8000多年以前,贾湖先民所制骨笛即已七声具备。享有“中华第一笛”的美誉。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和中国文明的起源史,乃至撼动了世界音乐文明的起源史,学界亦有“以贾湖骨笛为代表符号的贾湖文化,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之说,影响颇为深远。

8、后母戊鼎(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商代晚期青铜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的铭文而得名,年代属殷墟二期,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1939年3月,后母戊鼎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后复又埋藏于地下,1946年再次出土,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后母戊鼎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9、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原名铜奔马,因郭沫若认为铜奔马蹄下是飞燕而得名“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天马逮乌等,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通说认为该铜马为东汉时期的青铜器,铜马三足腾空、昂首嘶鸣,落下的一足踏于飞鸟之上。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友好交往的象征。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10、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大型礼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战国诸侯墓曾侯乙墓,随葬时间下限为公元前443年。曾侯乙编钟在历史、文化、音乐、美术等人文方面和声学、铸造等技术方面,都反映出了公元前5世纪人类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是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历经两千多年仍能演奏,在研究先秦曾国历史、乐器冶铸技术和制作工工艺以及先秦乐律学、音乐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价值。对曾侯乙编钟的调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因扩建厂房而在湖北随县的东团坡开山炸石平整土地。一个名叫王家贵的军人带着对考古的兴趣,注意到了红土中出现的褐色泥土,不禁怀疑会不会有墓葬,立即汇报给了营地负责人郑国贤,两人决定向文化部门通报,但是未能引起重视。后来王家贵从民工口中得知有人将挖出来的“破铜烂铁”卖了,才赶紧跑三次县城请来了考古专家。1978年5月,经过了充分准备的挖掘工作开始,负责挖掘的是谭维四。5月17日大墓被揭开,椁板下存满了泥水,5月23日随着泥水抽出,出现了编钟。

以上就是十大镇国文物,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