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生前将两盘录音带视为珍宝!走近1970年,感受中国惊天巨变

发布者:彭泽先生 2024-7-10 13:17

毛主席堪称是中国航天事业最大的推动者和支持者,他高瞻远瞩、决心坚定,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升空,这是新中国科技力量的伟大体现,也是毛主席英明领导与战略决策的结晶。当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之时,全国上下无不热血沸腾、激动万分。

你可知道,当年毛主席亲自批准,不安装卫星自毁装置,用行动信任科研人员;他视若珍宝地收藏着卫星发射时录制的两盘磁带?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升空,毛主席为这个壮举付出了怎样的心血和努力?让我们踏上探寻的旅程,一同解开这个谜团。

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兴起和发展,毛主席功不可没。早在1958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刚刚诞生不久,他就立刻英明神武地指出:"苏联卫星上天,这是好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如获至宝的豪迈决心,引领航天事业扬帆远航。

在毛主席卓越领导和直接部署下,短短一年多,我国就组建了专门机构,"581"任务全面启动,钱学森被委以重任,领军筹建中国首颗人造卫星。虽然当时国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毛主席亲自拨付2亿专项资金,用实际行动支持我国这一重大科研项目,可谓是暖风助力、春雨催青。

在"东方红一号"研发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另有大智慧。1970年总装前夕,某位科研负责人提出安装卫星自毁装置的建议,一旦发射失利可自毁卫星,以免对政治造成影响。这一建议被及时上报,毛主席当机立断做出不安装自毁系统的决定。啊,老人家对科研人员有多深厚的信任啊!正是这一决定,为即将发射的航天梦想扫清了最后障碍。

常有人说"萤火虫也是光"、"蝴蝶扑火",形容初创事物的渺小与薄弱。但在毛主席眼中,这颗"小小萤火虫"代表了国力和民族自豪。1970年4月24日,卫星发射当晚,老人家守在电视机旁,亲耳聆听着播报声:火箭一声巨响,划破长空;卫星顺利进入轨道,《东方红》嘹亮响起。我们翘首以盼多年的航天梦想终于成真了!在这个不平凡的夜晚,激动的泪花不知在多少双眼睛里打着旋。

毛主席不仅亲历见证了这一精神洗礼时刻,更是将这无声的喜悦化作永恒的馈赠。后来人们发现,原来老人家精心保存着两盘卫星发射时制作的录音带:一盘是升空后录制的《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一盘是从首都北京收录的航迹音频,无一丝剪辑,原汁原味。这两盘录音带至今仍在韶山纪念馆珍藏,2001开馆时作为文物一并展出,被称为"航天文物之最"。

对毛主席而言,"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仅是一个航天壮举,更是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巨大升华。在上天前夕,他曾深情款款地对科研人员说:"我们一定要独立自主,要自力更生,更要敢于走前人从未走过的路!"这几句平凡的话浸透着多少赤诚之心与厚望啊。

确实,中国航天事业从摇篮起步,就披荆斩棘、步步维艰。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财政拮据,航天研究工作一度陷入瓶颈。有人建议暂缓卫星计划,但毛主席未曾动摇,依然英勇决绝地打起了主意:"卫星还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

在他的战略部署下,国防科研机构重新梳理,力量得到整合,为航天储备了充足的人才和资源。1967年,聂荣臻副总理奉命上报《国防科研体制调整改组方案》,将原先分散的科研力量重新编织成18个研究院,为后来的"东方红"工程蓄势待发。

有人说:"志当存高远,虽千万人,吾往矣。"在毛主席英明领航下,虽然身处物质匮乏年代,但我国广大科研人员仍怀抱崇高理想,咬紧牙关、含辛茹苦地攻坚克难。当年没有工厂就在露天作业,缺少设备就自己动手制造。面对重重困难,他们从未退缩,这正是对毛主席期望的无上回报。

回顾历史,1959年到1966年,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二部就参与了我国探空火箭事业的开创进程,多次与上海机电设计院合作,孕育出首个T7气象火箭探测系统和安徽广德第一个发射场。此后,各项配套陆续就绪:卫星总体研究室成立、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启用...一砖一瓦,一点一滴,航天事业在毛主席的掌舵下砥砺前行。

老辈科学家慷慨赴死的事迹更是感人至深。1969年,钱学森在一次航天试验中遭遇意外,差点赔上性命。醒来后第一句话不是责问,而是操心地询问:"同志们都安全了吗?""东方红一号"安全了吗?"这就是当年科研人员对毛主席期望的无上忠诚与执着坚守。

历史总是见证英雄主义的伟大时刻。"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让长期备受欺凌的中国人民扬眉吐气,重拾民族尊严。这项壮举的取得,自当毋庸置疑归功于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科研人员的顽强拼搏。正如毛主席所期望的那样,在漫漫航天长路上,我们曾一往无前、勇攀高峰,创造出无数个"首次"和辉煌。未来也必将一路高歌猛进,续写更多中华民族的荣耀传奇。

#头条首发大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