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150年的古船被打捞,曝光600件珍贵文物丨环游旅业

发布者:春天来临 2022-12-30 14:23

昨日,中国考古界出了一个大新闻,引起了热爱文物和旅游人的热议。

一艘沉睡了150年的古船被打捞了起来,当中珍贵的文物高达600件。

而且这是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

这艘古船就犹如“时光机”一般,还原了一副历史在我们眼前。

01 关于它的来历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一艘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是继35年前发现的广东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后,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其遗址位于上海市崇明区横沙岛东北部横沙浅滩水下,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

古船长约38.1米,宽约9.9米,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已探明有31个舱室,它也是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帆船。

从2015年发现古船的沉落位置,再到2016年正式由多方专业机构每年下水考古调查和多学科研究。

历经七年,最终确定这艘古船是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从古船的多方面考证,该船为清朝上海广泛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02 珍贵文物

最值得期待的事情是该船保存十分完整,船下舱内发现文物多达600件,比如有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


(清同治景德镇窑豆青釉碗)

(十九世纪越南地区窑口青釉水烟罐)

(“二甲传胪图”杯寓意金榜题名)

(清朝“嫁妆瓶”)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说:

“沙船曾经是上海一个主要的产业,在清朝的时候,沿海的贸易,沙船起了主要的作用。”

根据推算当时上海港所有的沙船装载量可达20~30万吨,所有的沙船船员估算约有10万多人。

其中沙船更多运送的物品多数手工业制品、商品,比如鱼翅和燕窝,棉布,金银铜等金属,甚至是大豆等食物。

在1853年的时候,上海港超越了广州港,一时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外贸口岸,更是整个东南亚第二大港口。

目前文物局暂未公布打捞起的所有的文物,遗憾地还没能第一时间看完所有的无价之宝。

03 中国水下考古新的里程碑

由于体积庞大,另有大量的文物。如何才能在不破坏古船完整以及文物等情况下打捞,这成为了所有相关专家们需解决的难题。

在国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体打捞方式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保护后,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最终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

该项技术是大胆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全新打捞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

此外,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

(奋力轮)

2022年3月10日,“奋力”轮在南通开工建造。“奋力”轮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船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

这种设计可以直接将古船从海底提升至“奋力”轮中部的月池之中,并运输卸载到上海船厂1号船坞,仅用一条船就可完成原本需要3条船才能完成的提升、运输、进坞三项任务。

在浑水环境之中进行水下考古,这是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跨越的瓶颈。

在正式启动打捞“长江口二号”之前,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发现长江口二号古船最重要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哪个国家掌握了最先进的科技,就等同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在为国家奉献着。

我突然想到了一句我很喜欢的话。

长路漫漫而步履弥坚,艰险重重而不改初衷。

为中国,为在背后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士,致敬。

--end--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