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窗丨印信艺术 齐鲁韵味
从临淄城外土地中沉睡千年的封泥,到印着工匠名字的一只陶罐,从一张张淡如晨烟、字口清晰的拓片,再到如今的一块块印章,中国印信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作为金石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印信艺术在山东传承发展数千年,有着独特的齐鲁韵味。

齐鲁印信有许多光彩夺目、独一无二的亮点。以临淄出土的封泥为例,其数量多、字量大,是先秦时期齐鲁大地“信”的集中表达。当时人们常用绳索捆扎简牍信札,在绳结处加上泥块,盖上印玺,防止私拆,这种泥块即“封泥”。官吏会把过期的信札文件放在一起烧毁,而封泥不但不会被焚毁,还因被烧硬而保留下来。
古代埃及、两河、印度和希腊都有类似封泥的实物,可到中古时代便消亡了。而中国则化封泥为印章,文化脉络没有中断。从清朝道光年间起,封泥陆续出土。起初学者以为它们是制作印章的泥范,后来才确定它们是封泥。
当世所能看到的先秦陶文,尤其以印信钤盖的陶文,就其数量而言半数以上应出自齐鲁之地,齐国的临淄、鲁地的邹邑都是全国闻名的以印信钤盖的陶文集中出现的地方,于现今能看到的玺印和玺印钤盖的陶文而言,自古齐鲁之地使用印信的广泛性是非常高的,这些现象都体现了齐鲁印信文化在历史上的厚重程度。
早期齐鲁印信在文字的使用方面,便体现了齐鲁地域独特的“古文”体系特征,是一套独立的、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文字体系。此“古文”并非泛指隶书以前的古文字,而是战国时代中国东部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字,它与中国西部的籀文体系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小篆”统一文字,小篆即属籀文系统,而齐鲁之地的玺印与其他地方的玺印有很大差异,如马、都、陈、王等字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同时,齐鲁印信在形制上也有独立而丰富的样式,如齐印中“凸榫”状的玺印是其他地域所没有的,圆柱状的印体也非常具有特色,文字内容、排布方式也与其他地域的玺印不同。
封泥与陶文作为金石门类,离不开一位山东人的鼎力研究、推广,他就是潍县人陈介祺。陈介祺是清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道光二十五年(1845),32岁的他考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精研。从咸丰四年(1854)42岁时辞官归里,到72岁辞世的整整30年间,陈介祺唯古物是嗜,潜心于藏古、鉴古、释古、传古,所藏古器物数以万计,竟无一伪品,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间古器物收藏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陈介祺是最早关注和研究封泥的学者之一,他最先认识到封泥的价值及其与古玺印的关系,于咸丰元年(1851)出版《簠斋印集》,其中收录古印2485方、封泥印文130余枚,并首次将封泥与官印、私印并列,将其作为古印三大主要类别之一。光绪初年,与金石学家吴式芬谋划合辑出版的《封泥考略》,是最早将封泥文字与古官制、地理相互联系考证之专著。他所辑拓的《十钟山房印举》,在体例、举类、断代、考释等方面,为印学研究提供了范式。
陈介祺收藏了夏商周三代、秦汉至六朝古印近万方,特建“万印楼”藏之,并自号“万印楼主人”。其中的万印首品“婕妤妾娋”白玉印和章法清新奇巧的巨印“日庚都萃车马”,均为古印中的绝世珍品。
陈介祺所处的时代是金石收藏和研究大兴之期,其时金石名家辈出,阮元、刘喜海、吴式芬、李佐贤、许瀚、鲍康、吴云、潘祖荫、王懿荣、吴大澂(按生年先后排)等诸多金石名家都与陈介祺有交游,他们之间彼此互通信息,互赠古器物拓片,探究学术,各有建树,这为陈介祺成为金石大家奠定了基础,也极大地推动了晚清时期我国金石学研究的发展。
正如《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一书中,梁启超指出:“山左金石最富。自顾亭林来游,力为提倡。厥后黄小松(易)宦斯土,搜剔日广,斯土学者亦笃嗜之,有以名其家者,海丰吴子苾(式芬)、诸城刘燕庭(喜海)、潍县陈簠斋(介祺)、黄县丁彦臣(彦臣)、福山王莲生(懿荣),皆收藏甚富,而考证亦日益精审。故咸同光间金石学度越前古,而山东学者为之魁。”
陈介祺所交往的金石学家中尤以江苏吴县(今苏州)吴大澂(1835—1902)最值得称道。两人一生之中从未见过面,仅凭书信互通往还,交流鉴古心得,互赠古物拓片,探讨学术问题,相互引为知己。吴大澂致函陈介祺云:“海内真知真好,唯长者一人;知我者,亦唯长者一人。”
1873年11月15日,陈介祺在给好友吴大澂的信中提到了封泥。此时吴大澂驻扎在西安——陕西文物出土最丰富之地,然而他在这里四处搜寻只寻得仅仅20种,可见古封泥在彼时搜藏不易。此后,吴大澂为获得陈介祺藏封泥拓片,反复去信求取。
直至1879年9月19日,陈介祺将所藏全部封泥的拓片寄给了吴大澂,整整509纸。每一封泥原拓左下角,都钤盖“簠斋藏古封泥”的印鉴,可见陈氏极为珍视、并亲自监督拓制。以致吴大澂在细细观摩一个月后激动地回信:“泥封汇为一集,可补《古官印考》所不及,实古今金石家所罕见至宝!至宝!感甚!感甚!”
此后,吴大澂日日如饥似渴地进行文字考释工作,即使是驻防宁古塔期间,也随身携带这批拓片,他称封泥印“与历代职官与地志书相印证,足为读史者考镜之资”。
除了陈介祺,印信文化发达的齐鲁之地更有高庆龄、郭右之,近现代王献唐等印学大家、鉴藏大家,留下了大量的古印实物、典籍著述。其中,也不乏治印高手,如“扬州八怪”中唯一的北方人高凤翰。他一生好古不倦,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富于妙趣。55岁时右臂因病废后,他的书画篆刻全用左手,自号“后尚左手”,刻制“丁巳残人”石章一枚。在诸城博物馆中藏一枚“清高南阜用酱油青田石方章”,此章即高凤翰用章,为酱油青田石材质,白文七字“乱书堆里日高暝”。
清末时,鲁南也有一位治印大家——兰陵人王思衍。王思衍是甲午年(1894)举人,戊戌年(1898)进士。他所著《木石居印存》不是简单的印谱,其中有许多以各种不同字体写的说明文字,还有一些较长的论述,是一部研究书法篆刻艺术的专著。该书写作开始于乙巳年(1905)冬,成于丙午年(1906)二月,此时他刚四十岁,正是书法艺术成熟又精力充沛的时期,因此这里面的字写得很有精神,有的工整秀丽,有的挺拔飘逸……可以说,《木石居印存》基本上集中了他本人的书法艺术之大成。这里面的篆刻更是琳琅满目,各有千秋,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我国清代晚期,金石之学大兴,篆书篆刻百花璀璨。王思衍的篆刻上守秦玺汉印,下师历代名家,不存浙徽门户之见,博采“古今诸家之异同”,融合创新,完成了这部书法篆刻艺术的专著。在《木石居印存》中,他使用几十种不同的刀法、几十种不同的文化字体,篆刻了《太白春夜宴桃李园序》《陋室铭》《盘古歌》三篇文章。一句或半句一章,共计八十一章,一章一印,加盖于书页正中,周围有毛笔作注。这些图章印模或清隽可爱,或精妙古邃,或风姿婆娑,或淳朴简古,或骨气苍劲,或神韵挺秀……
王思衍的书法篆刻之所以能取得很高的成就,与他虚怀若谷、见贤思齐、勤学苦练的精神分不开。他虽出身豪门贵族却非养尊处优、吃喝玩乐之辈,即使在退隐回乡欢度晚年的时候,他的生活仍非常勤勉。
在《木石居印存》里,第一幅印模是《太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印模下面写明是轻刀,在注释中他写道:“篆刻者,动于流派,浙徽门户其来久矣,其上者以汉印为宗,东坡云但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斯言也,岂为学书从哉,我师东坡。”
“良工不示人以朴”,他在艺术上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只要一字不妥,他就要反复磨治修改,如在“百代之过客”一句图印之后,他写道:“外旋刀,客字搭配未妥,改数回尚如此,通体为累,大欠自然。”再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的图印之下,他注明“初作恶其板滞特甚,思有以易之。磨治及丰,试印,觉少有生气,略加润色,乃有类古碑初出,斑驳微痕而精彩不减,为先篆刻家,后更得一磨刀法矣”。
王思衍治印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研究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可贵的。这或许是齐鲁印学之所以独树一帜的文化密码。(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昱 报道)
大家都在看
-
再次入选国家级榜单!正定又火了一把~ #多彩石家庄 文旅新征程##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多彩旅行·畅游河北#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马蜂窝联合发布的《中国魅力小城旅游研究报告》,揭晓了国内100座“值得去的小城”榜单。其中,石家庄市正定县以“中 ... 文物之最03-08
-
以“文物之最”为匙,解锁故宫茶世界的宝藏器物! 千年岁月如茶沉浮间沉淀出文明的底色一片茶叶,一盏清茗既注点过唐宋文人的风雅亦浸润过明清雅士的风范故宫·茶世界观茶——茶文化精品文物展正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热展中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众多茶文化瑰宝悉数亮相从 ... 文物之最03-07
-
这件镶嵌绿松石的精美甲骨,蕴藏了哪些重要信息?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2月26日,位于河 ... 文物之最02-28
-
探索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纪念馆,感受2400多年历史的魅力 大家好,我是Tommy。在随州来到了另外一个景区,就是曾侯乙墓纪念馆,一起看看。这里有一个曾侯乙墓景区的导览图、旅游图,不是很大,也来看看。这属于随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的一部分,前面这两个像鼎一样的青铜器 ... 文物之最02-28
-
中国出土黄金文物重量之最 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9号展厅,有一件国宝级文物,誉为“镇护之宝”:金兽。金兽,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长17.5厘米、宽16厘米、高10.2厘米,重9100克,含金量高达99%,是目前中国出土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 ... 文物之最02-28
-
跟着旅行博主房琪打卡石家庄正定古城~ 旅行博主房琪最近来石家庄打卡了河北的这座古城正 定正定古城用古寺古塔环出一段浑身是胆的燕赵历史隆兴寺端坐“东方美神”那是鲁迅形容这座五彩观音像时用的词87版红楼梦荣国府的取景地是它……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房 ... 文物之最12-29
-
石家庄正定隆兴寺:京外名刹之首 宝藏级千年古寺 正定隆兴寺始建于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六处文物堪称国内之最,摩尼殿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孤例”,倒坐观音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走进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千年古刹,了解国宝文物的故事。01正 ... 文物之最12-29
-
山西的一个文物大市,国保单位22处,拥有4个“全国之最” 山西文物资源丰富,且不说运城、大同这些地级市,就连晋城市的高平市,也以惊人的文物数量,令人叹为观止。高平市属于县级市,也是文物大市,据统计,全市不可移动文物157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22处,其中,四个“全 ... 文物之最10-23
-
3000年前古人“搓澡巾”长啥样?商代文物“陶㼽”亮相,看样子摩擦系数挺高 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今天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是我国首座全景式展现商代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 ... 文物之最10-23
-
新华全媒+丨文明交流互鉴产生的青铜巅峰 新华社郑州2月22日电(记者桂娟 吴刚)鼎立于洹河之滨的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将于2月26日正式开馆。这是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外景。新华社发(安阳市委宣传部供图)“殷墟博物馆 ... 文物之最10-23
相关文章
- 新华全媒+丨文明交流互鉴产生的青铜巅峰
- 原创中国最逆天的文物,曾飞出地球,被誉九大镇国宝”之首
- 三组“世界之最”国宝文物带你溯源中华文明,City不City呀?
- 这座大墓被盗200多次,仍然占据了中国考古学史上五个之最
- 这座梁思成三次拜访的小城,值得所有人去一趟
- 毛主席生前将两盘录音带视为珍宝!走近1970年,感受中国惊天巨变
- 端午假期,河北博物院,我来了
- 看过来!山西这项排名全国第一!
- 近年之最!全国11省500余处文物在洪灾中受损
- 中国文物中的“世界之最”
- 最奇怪的城市随州,五一我去了一趟,有几点实在想不到
- 馆藏在美国的中国文物,样样精品
- 山西现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全国第一 这些文物古迹你知道几个
- “与辉同行”游安阳:甲骨文奇遇记
-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 「隆尧风物」隆尧有个石刻馆
- 世界最“逆天”3大文物,图2“非地球之物”,汉代黑科技上榜
- 25类冷知识,最后两条当牢记
- 武则天墓珍宝之谜揭晓:800吨宝藏为何让盗墓贼望而却步?
- 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河南荣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最!
热门阅读
-
中国四大名绣世界闻名 苏绣曾是清朝皇宫御用 07-13
-
最经典黄易武侠小说盘点,看一代武侠大师的呕心之作 07-13
-
上古十大神器真实排名,东皇钟第一轩辕剑排第二 07-13
-
骑木马驴为女性设计,尖硬的木桩直接戳入女性下体 07-13
-
江苏最难懂的十大方言 排名第一的曾被用作军事密码 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