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之美》系列教材:从审美的角度挖掘与描绘文物

发布者:南定中原 2022-12-30 16:00

1995年,在新疆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了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它历经千年,色彩依旧艳丽如初;明代孝端皇后的礼帽,被称为“九龙九凤冠”,镂空金龙、点翠彩凤与四千余颗珍珠宝石交映成辉;粉彩荷花吸杯,以荷花为造型,柔和典雅……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也拥有值得被尊崇与细细观看的美貌。

为提升青少年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让青少年从文物中感受到艺术的绚烂、历史之浑厚,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并组织编写了《文物之美——走进博物馆实践课程》(以下简称《文物之美》)系列教材。

人美社介绍,整套教材共20册,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学段。人民美术出版社称,这套教材是继人美社出版《美少年》杂志和全国第一套《美育》教材后的又一重要系列。《文物之美》聚焦重要文物,从审美视角出发,将文物之美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相融合。

《文物之美——走进博物馆实践课程》系列教材

在最近举办的发布会中,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滢介绍,在新美育时代的大背景下,提升青少年美学素养是大家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青少年文物启蒙书不罕见,重要的是,要从审美的角度,让青少年发现原来文物这么美,它们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土气十足”。

审美价值高、历史信息厚重的文物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提升青少年感知、品鉴美的能力,让青少年知道“什么是美?”“文物之美体现在哪?”。有鉴于此,《文物之美》系列教材,以艺术品为标准,从审美的角度去挖掘和描绘文物。像红墙黄瓦、朱门金钉的色彩美是故宫的美,夸张的造型和匠人的巧思是青铜器的美,家国情怀、少年壮志是王希孟赋予《千里江山图》的美……

跨越千年的文物之美也能帮助青少年积极探索中华文明美学发展的历程。流传千古的中国画、瓷器、青铜器、壁画、漆器、石刻、建筑等文物是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艺术创造,也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载体。文物在跨越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文物之美》系列教材中,也将不同时代有传承性、连续性、联系性以及审美价值高的文物汇集在一起,从时间、空间、主题、技艺等不同维度展示“美的历程”,这既是文物之美的历程,也是中华文明美学发展的历程。

例如在介绍“鼎”时,《文物之美》系列教材从新石器时代的“扁足陶鼎”、夏代网格纹青铜鼎、到商代的杜岭方鼎及“后母戊”青铜方鼎,让青少年了解不同时代文物造型技艺的演变,进而感知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知识宝库,作为世界文物大国,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并且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都展现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向青少年讲述恢弘的中华文明史。

《文物之美——走进博物馆实践课程》内页

确保文物知来路、明去处、有地可寻、有据可查,人民美术出版社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编写团队,包括国内20余家博物馆的专家,以及文物、美育、出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编写过程中,也突出探索,以话题为线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除单件文物外,将在时间、技艺、工艺等方面有传承或联系的文物,以文物群的方式集中讲述。

《文物之美》编辑团队表示,为了落实“新课标”对课程的修订和改革,《文物之美》系列教材尝试“文物+”作为融合创新的方式,如文物+城市、文物+生活、文物+学科等,挖掘文物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理解文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

例如西汉彩绘雁鱼灯具、长信宫灯,它们不仅外观富丽华美,而且都注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在内外兼修的同时,不仅考虑照明的功能,还要考虑灯光的亮度调节和排烟设置,从别致的外观到科学的设计都蕴含着古人的巧思。

《文物之美——走进博物馆实践课程》内页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曾谈道:“文物是现代人与古人对话的有力证物,证明了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辉煌和博大精深。”“文物+”的融合创新不仅能让青少年发现文物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能帮助青少年追溯历史,传承文明。例如《龙的传人》描绘了在历史进程中龙的造型、工艺、载体、象征意义的变化,帮助青少年梳理龙的起源、发展与传承,以及龙如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图腾和象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的脉络。

《文物之美——走进博物馆实践课程》内页

据悉,以审美为主线,以探索为出发点,以艺术品为标准,以文物群为对象,以“文物+”作为融合方式,以博物馆为根据地是《文物之美》系列教材的编辑准则,“文物+”作为融合创新的方式也是这套教材最独特的特点,《文物之美》责任编辑高云也在发布会现场展示了编辑团队如何手绘思维导图。

手绘思维导图

配合《文物之美》新书,人民美术出版社融媒体中心在“人美”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每周一件文物”栏目,以长图、音视频等形式介绍《文物之美》中的重点内容,让文化精神进入大众视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