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物大多流失国外,一个人的愚昧,让英国成为藏品最多的国家
北京地铁建国门站有一幅巨大的《金刚经》经典壁画,它高3米,全长60米,由3000块彩色瓷砖组成,美轮美奂。
这幅壁画原版图,来自于中国敦煌。
此刻,它却是英国大英图书馆收藏的最珍贵文物之一。
像这样珍贵的文物,千年前的敦煌藏经洞中,一共有5万多件。
经书、绢画、古书本、彩塑……每一件都是中国艺术的顶流。
如今,它们有1.5万件保存在英国博物馆,1.2万留在俄罗斯,还有一些散落在法国、日本、美国、韩国……
留在中国的仅仅不到2万件。
敦煌文物的流失,跟一个人有关。但也正是他,让差点埋没在沙漠里的敦煌能重见天日。
他就是王道士。
王道士,本名王圆箓,湖北人,1849年出生在道光年间,由于生活穷困潦倒,为了吃口饱饭,不得已做了道士。
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敦煌莫高窟。
王道士性格憨厚、心底善良,看着破败不堪的莫高窟,他希望能做些什么。
他四处化缘,请来工匠,对莫高窟进行一点点的修复,渐渐的,把它建成道观模样。
为了延续香火,王道士还拿出不多的香火钱,请书生来道观抄经。
1900年的一天,书生像往常一样在洞窟中抄经,累了就坐在洞口休息抽烟。
他随手把烟袋往旁边的石壁磕了磕,竟然传来沉闷的回声。
他赶紧找来王道士,两人把洞中的所有石壁都敲了一遍,确定这里肯定有一个密室。
王道士听周围的乡亲说起过敦煌的历史,这里曾经香火旺盛、人流如织。
两人认定,在密室里一定藏着许多金银财宝。
因为怕有人知道,他们连夜开工,打着灯凿开了石壁。
里面果真有一个密室,高3米、宽2.6米。但让他们失望的是,里面没有任何金银,满满的全是经书、绢画和刺绣。
对于穷困潦倒的王道士而言,满目文物,根本抵不上一桌丰盛的饭菜。
王道士试图将这些文物“送”给当地官老爷,去换取前途,或者是一些银两。却被人无情赶出,有官老爷还嘲笑经书上的书法不佳。
王道士甚至冒死给慈禧太后上书,将发现的神秘洞窟如实上报,却没有收到任何回信。
彻底失望的王道士便将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一页页撕下来,烧成灰烬,卖给附近的百姓当药吃,换一些散碎银两。
这座藏满中国历史文明,却没有给王道士带来任何好处的神秘洞窟,就是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后来传世的佛家和道家经典书籍《法华经》和《道德经》,就是出自藏经洞。
幻想着发大财的王道士,却根本不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
就这样,王道士的生活又平静了下来,他守着这堆“破烂”,在敦煌继续过着自己的日子。
转眼7年过去了,这堆意外发现的文物,没有给他换来利益,反而还要自掏费用看护佛窟,完成上头给他派下的任务。
就在王道士烦恼时,还在沉睡中的中国文化开始被西方人觊觎。
远道而来的英国人斯坦因,打破了王道士一成不变的生活。
这个打着探险家旗号来到敦煌的英国人,将揭开敦煌耻辱历史的第一页。
“这是一个能使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共同疯狂的神奇宝窟。”斯坦因第一眼看到敦煌“宝窟”,激动地跳了起来,把旁边的王道士吓了一大跳。
随后,他口中喃喃着别人听不懂的话,用带来的相机,拍下了唯一一张摆满经书的藏经洞照片。
斯坦因给了王道士200两银子后,开始夜以继日地挑选要“买走”的文物。
他装了整整29大箱,拿走了藏经洞中九千多卷文书和五百多幅佛像、绢画。
如今,这29箱文物,完好无损的保存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中,箱中1.3万件敦煌文物,让英国大英博物馆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敦煌文物最多的场馆。
10个月后,王道士又分别迎来法国、日本、美国的“探险队”。
其中,来自美国的华尔纳是“探险队”里最恶毒的魔鬼。
他仅用75两银子,就换得在藏经洞大肆掠夺的机会。
他将洞窟中的彩塑佛像一个个肢解装箱运走。
还用化学胶布将洞中大批精美壁画全部粘走。
最后,因时间仓促无法粘走的壁画,被他铲掉无数。
直到现在,莫高窟中,还留着发黑的胶布,见证着华尔纳的残暴行径。
尽管如此,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依然没有觉悟。
直到在中国的一次宴会上,一个当年参与“探险”的法国人,拿出一箱从藏经洞中盗到的六朝隋唐古写本,向在座的中国学者炫耀。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超过千年的字画在国内甚是罕见,当整整一箱完整的千年古写本呈现在众人眼前时,中国文学界震惊了!
终于,清政府开了窍,下令把藏经洞中所有经书押送进京。
让人心痛的是,从敦煌到北京,路途迢迢、风雨无状,押送者敷衍了事,经书根本没有整理装箱,就被草草送上路。
一路丢失、损坏,甚至还被沿途官员克扣无数,许多珍贵经卷就此不见了踪迹。
如今,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珍藏着中国敦煌经书、佛像、绢画,它们拼凑起最精美、最全面的敦煌历史。
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痛心疾首的历史。
1931年,王道士在敦煌去世。
去世前,他还又将一部分经书卖给俄罗斯人和日本人。
余秋雨曾经在文章《道士塔》中,痛骂王道士是历史的罪人。
也有人说,如果不是王道士,藏经洞可能将永远只是一个封闭的密室。
人已逝去,王道士的功过是非,也都随着历史淡去。
如今,如珍宝般的敦煌,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人们去做。
敦煌的文物到底有多珍贵呢?那还要从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说起。
敦煌,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虽位于西北戈壁,可它四通八达。
向东可达朝鲜、日本,向西可通中亚、西亚各国,最远能去地中海附近。
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让这座沙州小城成为中西文化重要的汇集点。
季羡林先生说:世界四大文明,唯一的交汇点就是中国敦煌,再没有第二个。
它有45000平方米壁画、735个大小石窟、2000多尊彩塑。
自从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寸草不生的石壁上,凿下敦煌第一窟。
千百年来,这里就成了信仰者的天堂。
随着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这座中国最古老的画廊,满目斑驳、破败不堪。
王道士卖掉洞中大量文物,更是让敦煌文物损失惨重。
恶劣的天气加上人为的破坏,这个丝绸之路的“咽喉”,中西文化的交汇点,面临着生死存亡:
风沙掩埋了大片的石窟,昔日斑斓的塑像许多已风化倒塌,大片大片的壁画毫无征兆的脱落……
千年佛窟,危在旦夕。
1943年,一个在法国学习油画的中国人,带着十多个志愿者,风尘仆仆来到敦煌。
他们的到来,让这座濒临灭绝的古城看到生的希望。
莫高窟地处西风,狂风不断、寒冷无比。
这位中国人脱掉西装,裹上膻味十足的羊皮棉袄,缩着脖子,一笔一笔勾画着窟内的壁画。
他拿笔的手冻得通红,蜷缩的身子在棉袄包裹下,更显瘦弱。他就是后来被大家称颂的“敦煌保护神”,常书鸿。
十年前,他还在浪漫的法国闲庭信步,在美丽的夕阳下作画,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人”。
许多人说:常书鸿要是一直在巴黎发展,一定会成为世界级油画大师。
人的一生有时会被一种说不清的情愫主导着命运,常书鸿便是如此。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法国一个旧书摊上发现了几本《敦煌石窟图录》,这几本书就是当年前往敦煌的一位法国“探险家”带回来的。
图录中,那些美轮美奂的敦煌画卷,让常书鸿深深震撼。
他连连赞叹:“这是奇迹,这真的是个奇迹!”
常书鸿怀着激动的心情,去了法国吉美博物馆。
看着一幅幅代表中国文明的敦煌绢画陈列在此处时,常书鸿的眼睛湿润了。
祖国的文物在受苦受难,挽救中国艺术文明迫在眉睫。
身为中国人,常书鸿下定决心:回国!回到祖国,去挽救日渐消失的中国瑰宝。
1936年,常书鸿放弃法国的优越生活,来到敦煌。
随着他被任命为敦煌艺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敦煌莫高窟终于结束了几百年来无人管理的状态,翻开新的一页。
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志愿者来到莫高窟。
这注定是一场守护敦煌的艺术苦旅。
到底有多苦?
那时的西北戈壁,放眼望去,黄沙漫漫、寸草不生,无水无电、物资匮乏。
他们住在冬冷夏热的土房中,蔬菜奇缺,永远是面条拌着粗盐吃。
就连吃饭的筷子,都是在河边的柳枝折下来做的。
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根本无法得到亲人的支持。
常书鸿的妻子无法忍受这里艰苦的生活,抛下女儿和他,不辞而别。
妻子的离开,对他打击很大,常书鸿为此大病一场。
但是,很快他又出现在洞窟中,只是他临摹壁画的身影更加消瘦。
常书鸿在这里一呆就是几十年,他的许多同事、学生都离开了,只有他依然坚守在这茫茫戈壁,修复壁画、举办展览、出版画册,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爱上敦煌。
1994年,90岁的常书鸿离世,他最大的心愿是:“若有来生,我将还是‘常书鸿’,还要守护敦煌。”
敦煌,最古老的洞窟,距今已有1652年。
千年来,莫高窟遭到严重的破坏和风化,许多壁画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很难看出原来的模样。
这就需要修复者,大量翻阅古书典籍,还原最真实的画面。
这对修复工作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都督夫人礼佛图》壁画,就是当时破坏最严重的一幅。如今,却是为数不多的敦煌壁画临摹的经典之作。
修复人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翻阅了大量古书,根据模糊的轮廓,一笔笔描画出最接近原貌的画像。
看着眼前的壁画,仿佛让人穿越回1000多年前“以胖为美”的大唐盛世,亲眼得见都督夫人的雍容风貌。
作品的修复人,就是敦煌的第二代守护神——段文杰。
他从1944年来到这里,一呆就是50年。
段文杰的敦煌生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书画专业出身的他,曾在张大千敦煌壁画展览上,整整徘徊观看了两天。
之后,他做了一个决定:去敦煌!
他抛下刚刚新婚的妻子,带着四处借来的路费,和同学们搭载着一辆货车,踏上
前往敦煌的路。
一路上,山路崎岖,风吹雨淋,艰辛无比,就连吃饭都是问题。
更让人揪心的是,他在路途中还遭遇车祸,险些丧命。
本想着看一眼敦煌,圆梦就离开的段文杰,被洞窟中一幅幅绚丽精美的壁画勾走了魂。
“我没有在哪个地方,见过这么多的古代壁画珍品”。
一同而来的几个同学们,面对敦煌的艰苦条件,拉着段文杰要离开。
他却被敦煌深深迷住,在这里扎了根。
段文杰一头钻进洞窟,慢慢揣摩、细细勾勒,开始“面壁写生”。
直到今天,段文杰依然保持着个人临摹壁画的最高记录:360幅。
段文杰29岁来到敦煌,离开时已是耄耋之年,整整50年,他成了敦煌“修炼”最久的人。
后世称他为“沙漠隐士”确实不假。
常书鸿和段文杰的一生,都在为敦煌文化的修复奔波不停。
第三代敦煌保护人樊锦诗的到来,让敦煌文化更加接地气。
樊锦诗是北大才女,来敦煌时,只有25岁。
只是不经意在课本上,读到一篇关于莫高窟的文章,她就和这里结下不解之缘。
学习考古专业的她,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因为对敦煌的向往。
毕业实习时,她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艺术圣地。
但她一下车,就被漫天黄沙吓住了。她受不了这里干燥、寒冷的天气,喝不下带碱的水,更无法忍受半夜上厕所的恐惧。
然而,一个个琳琅满目的壁画、彩塑,让樊锦诗暂时忘记了这些难以忍受的苦。
50多年来,她走遍敦煌每个大小个小洞窟,看遍每一幅洞中的壁画。
她撰写出一篇篇价值颇高的敦煌学术报告,在国内外敦煌学界引起震动。
1979年,在几辈敦煌保护者的努力下,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
一时间,游客如织,信徒云集。
但是,大量游客入洞参观,引起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洞窟中的壁画开始大面积氧化。
看着莫高窟慢慢“消失”,樊锦诗焦虑到夜不能寐。
她深知,世上没有任何一件文物是可以永存的。
如何能延缓莫高窟的消失速度,让樊锦诗费尽心思。
她每年不停奔波在各大研究馆,80年代时,她在北京看到了一种叫计算机的“大家伙”,操作员告诉她,将照片存在这里,不会褪色、不会消失。
樊锦诗敏感地觉查出,这将是保护莫高窟最好的方法。
于是,经过多年努力,“数字敦煌”在她的大力推动下开始实施。
如今,敦煌的数字化采集已经进行了20年,已经有200多个洞窟被列入数据库。
运用技术,留存资料,让更多的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身临其境,仿佛穿越在这座千年画廊。
樊锦诗还把莫高窟搬到荧幕,现在的莫高窟会经常出现在抖音和直播中。
“云游敦煌”小程序,更是让千年洞窟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鲜活了起来。
这种科学的保护,让莫高窟得到了永生。
保护敦煌,是一项和时间赛跑的工作。
樊锦诗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敦煌,根本无法顾及到家人。
爱人彭金章是武汉大学教授,也肩负着筹办考古系的重任。
夫妻俩本就常年分离,因为工作忙,无法顾及两个儿子,只能忍痛将他们寄养在孩子的姑姑家。
他太理解妻子一心报效祖国、保护文物的迫切心情,彭金章放弃事业,接回孩子,来到敦煌,陪在妻子的身边。
樊锦诗说:这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丈夫和两个儿子。
樊锦诗有一个心愿,希望等自己百年后,与爱人一起葬在莫高窟旁的宕泉河畔。
从25岁来到敦煌,她在这里足足停留了57年。
今年已经85岁的樊锦诗说: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敦煌。
这些忠诚的守护者,他们不是乐僔和尚那样的开凿者,也不是朝拜后就会离开的香客。
但他们为心中那个火热的理想,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茫茫戈壁。
在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下,有许多当初来到敦煌的保护者长眠在这里。
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后人传颂:李仁章、龙时英、毕可、许安、赵有贤……还有“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守望敦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守和望,这其中有大批“守望者”,放弃繁华、远离亲人的默默付出。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悉心呵护,敦煌才起死回生,重新散发出闪光的光芒。
文物是传承,也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任重道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皆有责任。
—END—
作者:苏墨香
编辑:青草
大家都在看
-
山西的一个文物大市,国保单位22处,拥有4个“全国之最” 山西文物资源丰富,且不说运城、大同这些地级市,就连晋城市的高平市,也以惊人的文物数量,令人叹为观止。高平市属于县级市,也是文物大市,据统计,全市不可移动文物157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22处,其中,四个“全 ... 文物之最10-23
-
3000年前古人“搓澡巾”长啥样?商代文物“陶㼽”亮相,看样子摩擦系数挺高 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今天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是我国首座全景式展现商代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 ... 文物之最10-23
-
新华全媒+丨文明交流互鉴产生的青铜巅峰 新华社郑州2月22日电(记者桂娟 吴刚)鼎立于洹河之滨的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将于2月26日正式开馆。这是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外景。新华社发(安阳市委宣传部供图)“殷墟博物馆 ... 文物之最10-23
-
三组“世界之最”国宝文物带你溯源中华文明,City不City呀? 屹立千年不到,“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在应县!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中国智慧”让世界惊叹。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上班通勤”必经之桥,竟然也会堵车?“海马祥云”石雕壁画再现北宋东京城的繁荣与恢弘。 ... 文物之最07-21
-
这座梁思成三次拜访的小城,值得所有人去一趟 你好,我是阿慕,一名行走天涯的旅行爱好者|分享旅行故事,好玩的地方 这里不仅有雄伟壮观的古城墙,还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寺,古塔。 踏入正定古城,阿慕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千年前的繁华盛世。 ... 文物之最07-12
-
毛主席生前将两盘录音带视为珍宝!走近1970年,感受中国惊天巨变 毛主席堪称是中国航天事业最大的推动者和支持者,他高瞻远瞩、决心坚定,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升空,这是新中国科技力量的伟大体现,也是毛主席英明领导与 ... 文物之最07-10
-
看过来!山西这项排名全国第一! 7月23日,据新华网微博消息,山西现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全国第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的山西,现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走在山西的地界上,不仅能看到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平遥 ... 文物之最06-11
-
中国文物中的“世界之最” 装饰之最各色釉大瓶是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烧造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洗口,长颈,瓜棱鼓腹,胫部内收,圈足外撇,颈部一对夔龙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7层之多,各种 ... 文物之最05-09
-
最奇怪的城市随州,五一我去了一趟,有几点实在想不到 湖北最奇怪的城市随州,五一我去了一趟,有几点实在想不到五一小长假,我和朋友约好自驾游,目的地定在了湖北省的随州市。对于这个城市,我原先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擂鼓墩曾侯乙墓"和"编钟之乡"这两个 ... 文物之最05-09
-
馆藏在美国的中国文物,样样精品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以珍贵稀有的东亚文物闻名于世,其中,属中国和日本的收藏最多。美术馆的创始人弗利尔醉心于迷人悠远的中国文化,因此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很多中国古代珍宝。这里收藏了近3万件的文物,中国古代的绘 ... 文物之最05-05
相关文章
- 看过来!山西这项排名全国第一!
- 近年之最!全国11省500余处文物在洪灾中受损
- 中国文物中的“世界之最”
- 最奇怪的城市随州,五一我去了一趟,有几点实在想不到
- 馆藏在美国的中国文物,样样精品
- 山西现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全国第一 这些文物古迹你知道几个
- “与辉同行”游安阳:甲骨文奇遇记
-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 「隆尧风物」隆尧有个石刻馆
- 世界最“逆天”3大文物,图2“非地球之物”,汉代黑科技上榜
- 25类冷知识,最后两条当牢记
- 武则天墓珍宝之谜揭晓:800吨宝藏为何让盗墓贼望而却步?
- 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河南荣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最!
- 2500年前的美食家“曾侯乙”
- 这个专家眼中的古代“坦克”,战力究竟有多强?
- 从“一片甲骨”到地下古城,在殷墟遥望一个王朝的背影
- 与殷墟博物馆约一场数字穿越
- 她本比妇好更显赫:多少殷商历史被吞进了肚中
- 看看3000年前的商代都有啥宝贝
- 殷墟穿越千年 文脉向史而新
热门阅读
-
中国四大名绣世界闻名 苏绣曾是清朝皇宫御用 07-13
-
最经典黄易武侠小说盘点,看一代武侠大师的呕心之作 07-13
-
上古十大神器真实排名,东皇钟第一轩辕剑排第二 07-13
-
骑木马驴为女性设计,尖硬的木桩直接戳入女性下体 07-13
-
江苏最难懂的十大方言 排名第一的曾被用作军事密码 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