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堪回首——那些被大英博物馆展览的中国珍宝

发布者:金华大帅 2023-4-7 07:0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但近代以来,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47个国家将近200多个博物馆都有中国藏品,其中最过分的就是位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它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公开数据为中国藏品数量达到2.3万件(据分析实际数量可能在20万件以上),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商周青铜器,到宋代钧窑瓷器,元代青花,明代掐丝珐琅,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物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大英博物馆

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通过战争掠夺或者私运偷盗等方式取得的,直到今天,他们还是以各种理由拒不归还,并堂而皇之的放在自己博物馆的大厅里展览。每个曾经到大英博物馆观光的中国人,看到这些本应属于中国的珍宝,内心都五味杂陈。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文物中最具代表的一些珍品。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大英博物馆都当做镇馆文物之一。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圆明园内的大量文物被毁于一旦,而这幅《女史箴图》则被英国的一位大尉偷偷盗出来并带回了英国。1903年,这幅画被以25英镑的白菜价被大英博物馆买去,成为镇馆之宝。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一年的展出次数也不超过三回,就连文物专家想要看看这幅图,都要经过漫长又特殊的审批流程,通过之后才能看一看这幅珍贵的女史箴图。这幅图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原作者是东晋时期的画家顾恺之,是现存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叙事风格绢本画,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首。

它是历朝皇帝都非常喜爱的珍品,“盖章狂魔”乾隆皇帝,不仅在上面留下了足足37个章,还亲手在画上画了一朵兰花。可惜这幅图的真迹已经失传了,现存于世的也只有两幅临摹本。

女史箴图

虽是临摹本,但价值依旧很高,在大英博物馆的是隋朝时期的临摹画,还有一幅南宋时期的临摹画收藏在北京博物馆里。最让人气愤的是这犹如讲故事一般的卷轴画,硬生生地被大英博物馆切割成了四份修复成了类似日本屏风的画。

明宣德景泰蓝龙纹大罐

景泰蓝龙纹大罐

此宣德大罐用彩强烈,尤其使用了景泰蓝罕用的黑彩,观之有厚重之感;其红彩色重,较一般红色深沉,配上大面积黄彩,让景泰蓝的蓝色基调反而不甚显现。龙纹凶猛,五爪如风车旋转,双目圆睁,张口露齿,一副大明宣德之气势。尤为重要的是口沿处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御用监造”两处内外重复款识,罐内又重复镌刻一遍,表明了此罐为宣德皇帝独享,可见当年皇帝也是酷爱此物。清末散失,目前传世的只有两件,一件在大英博物馆,是中国馆的镇馆之宝,另一件在瑞士藏家手中,并长期借给苏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馆展出。

三菩萨壁画

三菩萨壁画

大英博物馆之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壁画高4米、宽3.9米,中间的是观世音菩萨,左边的是普贤菩萨,右边的是文殊菩萨,三菩萨面庞丰腴,体态雍容,衣饰华丽,栩栩如生,原壁画藏于河北行唐县清凉寺。1925年,英国人W. M. Weinberger用十万大洋买下并切割成12块运到伦敦,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购入此壁画,并于1927年把它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清凉寺于20世纪30和40年代间毁于战火。

苏轼的《墨竹图》

墨竹图

苏轼的书法作品国内有很多收藏,但其画作寥寥无几,目前传世的仅有4幅,其中的这幅便在大英博物馆。这幅《墨竹图轴》是苏轼1094年所作,这一年苏东坡57岁。画中题款:“东坡居士,绍圣元年(1094年)三月作。项元汴题签:“苏文忠公墨竹。项墨林珍藏。嘉庆元年重装于真吾书屋。写十三经室珍藏。

商代青铜双羊尊

青铜双羊尊

商代青铜双羊尊造型独特,由两只背部相连的小羊组成,两只羊各探向一方,方向截然相反却又无法分离。两只羊共用四只脚,展现出写实又浪漫的艺术风格。凡是来大英博物馆参观的世界各地游客,都会情不自禁地在双羊尊前驻足,双阳尊拥有青铜器的庄严与厚重,但又展现着动物的亲和与活力。 双羊尊形状为两只背对背联结为一体的公羊,四条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撑,羊背上驮着的圆柱体则是器皿的口。两只羊各探向一方,都长着弯曲的羊角,神情安闲,显出一副静穆庄重的气概,眼睛、嘴巴和胡子都被塑造得惟妙惟肖。尊口下饰有较为罕见弦纹和龙面饕餮纹,羊颌下及腹下饰扉棱,象征须和腹部垂毛。通体饰鳞纹。柔和素雅的铜绿、四平八稳的对称、纷繁复杂的纹饰和厚重拙朴的质感,赋予双羊尊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魅力。

新石器时代双耳细颈椭圆陶罐

双耳细颈椭圆土罐

双耳细颈椭圆土罐,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物。它高31.7厘米,是古人用来打水的器皿。这件陶罐距今约在6000—10000年间,是中国上古文明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大明通行宝钞

大明通行宝钞

大明通行宝钞,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迄今票幅面最大的纸币。 洪武八年,诏中书省造“大明通行宝钞”,面额自一百文至一贯,共六种,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存世极罕。现有藏品存于大英博物馆。

敦煌壁画

大英博物馆内敦煌壁画的来历提起来至今依旧令国人痛心。敦煌壁画是被一个叫马尔克斯坦因的外国人,只用了四锭马蹄银换到的,和壁画一起被换的甚至还有各种经文和绢画。那么他是怎么得到这些文武的呢?这里就要提到第一个发现敦煌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箓,当时云游到莫高窟的王圆箓寄居在了这里,他在清理16号洞窟时发现了一个隐藏着的副室,里面堆满了各种经文和藏书,这就是著名的敦煌藏经洞。

敦煌壁画

藏经洞的信息后来被英国国籍的犹太人考古学家斯坦因知道了,他找到王圆箓,希望付出一些钱财,来一睹经文的风采时,道士王圆箓第一时间就警惕地拒绝了。借着斯坦因就使出了坑蒙拐骗的本领,他告诉王圆箓自己是一个只想要传扬佛法的忠实信徒,为此专门从印度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的。王圆箓本是农民出身,就被他“真诚的话”打动,最终斯坦因只用了四锭马蹄银就换了装满24个箱子的经文和5大箱的绢画刺绣,和切割走的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

这些敦煌文物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斯坦因密室来用于这些文物的研究。“盗贼”斯坦因在当时被捧成了一个保护文物免于战火的英雄,而最初发现敦煌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禄则在众人的唾骂中遗憾离世。

辽三彩罗汉

辽三彩罗汉

在大英博物馆中的33号中国展厅里,有一尊以真人比例打造的辽三彩罗汉格外引人注目。目前存世的辽三彩大罗汉只剩下11尊,其中五尊大罗汉因为文物的挖掘和运输已经损毁,其余还保存着的大罗汉也并不在中国,而是分散在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大英博物馆中的这尊大罗汉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尊。

唐伯虎真迹《西山草堂图》

西山草堂图局部

唐寅是著名的明朝大画家,《西山草堂图》真迹画风韵致清雅、粗劲而迷离、简率而清新,此画被溥仪以赏赐的名义送出了皇宫,后辗转落入香港收藏家陈仁涛手中。至于这幅画如何进了大英博物馆,资料甚少,不得而知了。这是在大英博物馆现场拍摄的《西山草堂图》,很多中国人去大英博物馆都要专门去看这幅画。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

玉猪龙

红山文化玉器是迄今为止公认的中国最古老的玉器,距今约五六千年。玉猪龙的造型非常奇特,它的头部肥首大耳,看上去特别像憨态可掬的小猪,但是它的身体又像是环绕起来的龙。这样的形状在自然界很难找到它的原型,因此显得十分神秘。有专家觉得它的造型很像母体中的胎儿,因此推测很可能是古人用来祈福的,象征着对后代的祝福。

隋代阿弥陀佛像

阿弥陀佛像局部

佛像高5.78米,制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这尊大佛原供奉在河北省韩翠村的崇光寺。阿弥陀佛原本尚有观世音、大势至两尊胁侍菩萨构成「西方三圣」,其中观世音菩萨流落到东京国立博物馆,大势至下落不明。大英博物馆的这尊阿弥陀佛最初由古董商卢芹斋盗运出国,一九三五年还曾作为其私人收藏参加了轰动一时的伦敦中国艺展,后来才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面神人像

玉面神人像

属于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至前20世纪),青黄色玉质,造形为外拱内凹的正面人首,头戴高冠,冠面雕琢浅浮雕兽面与平行线纹,双耳上方以勾转镂空凸显冠帽的边沿,人面部份以浅浮雕阳纹构成五官,具有臣字大眼和獠牙,双耳戴环,颈部以下光素无纹,是龙山时期人面玉饰的特色。据考证这可能是古代巫师通天时所佩戴的面具,造型像当地尊奉的神的形象,因此这也是一件宗教祭器。现在看来,这件玉面神人像倒是和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神人像极为相似。这件文物应该是一件孤品,目前我国国内已无存品。

新石器时期缺口圆盘和斧头

缺口圆盘和斧头

缺口圆盘和斧头,是新石器时代或前商代时期的文物,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的缺口形状引导了新的玉器风格。

西周康侯簋

康侯簋

西周青铜器,1931年出土河南,随后被倒卖至海外,1977年被布鲁克·休厄尔捐赠给英国大英博物馆。通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 铸于。侈口束颈,涂腹微鼓,高圈足加宽边。兽首耳垂长方形小珥。颈和圈足相间排列火纹和四瓣目纹,腹部饰直条纹。器底铭文24字,记周王伐商。康侯簋既是弥足珍贵的青铜重器,又是证明海内康氏以封国得姓的难得一见的实物资料。

西周邢侯簋

邢侯簋

邢侯簋为西周国宝级文物、国家一级文物,1921年出土于河北省邢台市,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该簋为四兽垂耳,侈口鼓腹,腹身饰象纹,足部饰,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器物。上有68字铭文,目前国内只有一些拓片可以研究。

清代镀金青铜曼荼罗

镀金青铜曼荼罗

镀金青铜曼荼罗是汉藏风格的物品,是一件产于中国清朝17至18世纪的宗教用器。它呈现的是藏传佛教的元素。这件铸造品就如同一朵石榴花,与莲花样式的印度铸造品有点相似。佛像与装饰合为一体。在花坛的中央有一尊佛像,其佛教头衔为本尊。他与其般若,即智慧缠绕在一起。20尊佛像环绕着本尊和他的般若,每片花瓣上有两三尊小佛像立于圆鼓,即祭坛前方。花瓣上刻有佛像和各种符号,包括:马、大象、轮子、香炉、水罐、仗、伞、缎带、天蓬和宝石。

唐三彩

唐三彩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现有不少唐三彩文物存于大英博物馆。

唐珍珠母嵌花青铜镜

珍珠母嵌花青铜镜

珍珠母嵌花青铜镜是出自中国8世纪至9世纪唐朝的一面铜镜,现存大英博物馆,并未对外展出。镜子没有镜面的一面通常都有华丽装饰。但是这样的装饰并不是用简单的装饰物,带有宗教意义的镜子可能早在公元前18世纪就出现了。

大英博物馆创建于1753年,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一流博物馆,中国文物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席,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悠长和绚烂,但作为中国人,每当看到这些流落在外的国宝,都会心痛不已无,希望有一天,这些国宝能重回祖国的怀抱,让后代子孙洗刷掉这一个半世纪以来的耻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