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万年!那些绝美文物

发布者:秀才有理 2023-4-15 05:21

斋中积古最精研,一尺檀盘事事全。金石文房十三器,汉唐北宋二千年。案头旧拓铜花细,笔下新生墨彩鲜。翡翠珊瑚皆避席,好同欧赵共清缘。 ——《咏十三金石文房(甲戌》

文物,镌刻着文化的深沉记忆,蕴藏着民族的灵魂密码,是国家的“金色名片”。

文物是通道,让我们可以顺利抵达历史深处;文物是勋章,彰显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迸发出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量; 文物还是灯塔,照亮着今人走向未来的路。

文物的价值是多向的,不仅有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无可替代、无法估量的精神价值。

清代 · 乾隆 御制铜铸刻二龙争珠图五供(其一)

五供之事,佛道两家乃至神位供奉皆有。具体到器物,常见为一炉、两花瓶及两烛台,或者一炉、两花觚及两烛台,其功用一致:炉用来焚香、烛台用于燃烛,花瓶或花觚用来插花及吉祥供奉。五供材质甚多,既有金、银、铜、铁、锡,又有珐琅、陶瓷、玉石等。(“炉”即为上图所示) 香:可上达于三境十天,下彻于九幽五道。 香炉为道、佛两家修禅、做法的必备用具。 明•王重阳有一诗:《咏烧香》描写香炉焚香“身是香炉,心是香子,香烟一性分明是。依时焚爇透昆仑,缘空香袅透祥瑞。上彻云霄,高分真异,成雯作盖包玄旨。金花院里得逍遥,玉皇几畔常参侍。”

(现藏于北京保利博物馆)

清代 · 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通高17厘米,口径14.9厘米 此盖炉为粉红色,通体布满长短不一、大小相同的天然纹理,造型古拙敦厚,雕琢精细。 腹部雕饰对称两组蟠螭和铺首衔环耳,盖顶也雕饰四条小蟠螭。

该件器物通体由芙蓉石制成。芙蓉石又被称为粉晶,它的质地比较脆,雕刻起来就非常不容易,因此,一般都是雕刻成小件工艺品,能用芙蓉石打造出如此大而完整的盖炉着实不易,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芙蓉石粉红色的天然纹理,使整个蟠螭耳盖炉看上去晶莹剔透又仙又美,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去观赏,都会收获不一样的美妙意境。

再加上整个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的工艺也是巧夺天工,在盖炉的腹部,雕刻了两组对称的蟠螭,盖顶也雕饰了四条小蟠螭,使整个盖炉的造型,在粉红色的梦幻效果下,多了几分大气威严的庄重感,又不失龙腾虎跃的气派与灵动 (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唐代· 鸳鸯莲瓣纹金碗

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 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

碗在唐代金银器中的数量很大,形制变化也颇多。主要有折腹碗、弧腹碗、多曲碗、带盖碗。大多数为银质,金碗很少,最有名的当数这两件鸳鸯莲瓣纹金碗。在唐代,金碗有时还被用作酒器,如与鸳鸯莲瓣纹金碗同时出土的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上,舞马口衔之酒杯,就与金碗的形状相同。 《唐摭言》卷十五载:“王源中,文宗时为翰林承旨学士。暇日与诸昆季蹴鞠于太平里第,球子击起,误中源中之额,薄有所损。俄有急召,比至,上讶之,源中具以上闻。上曰:‘卿大雍睦!’遂赐酒两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源中饮之无余,略无醉态。”鉴于此,有学者认为应把鸳鸯莲瓣纹金碗看作饮酒之器。 于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夏代晚期· 三星堆青铜神树

共有八棵,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一号青铜神树(图示)树干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 ,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树干上有三层树枝,每层为三枝丫,枝丫端部长有果实,一果枝上扬,果上站立一鸟,两果枝下垂。在树桠和果托下分别铸有火轮。在树的一侧,有一条龙援树而下,龙身呈辫索状马面头,剑状羽翅。从造型来看,该青铜神树应是代表东方的神木“扶桑”。 在青铜树的枝干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些用以垂挂器物的穿孔。考古者从三星堆的器物坑中发现了一些小型青铜器件。这些由青铜制作的发声器也许是悬挂在铜树上的。3000年前,当风吹过三星堆的时候,整个王国的人们都可以聆听那些由金属的摇曳和碰撞奏出的音乐,那一阵阵清脆的声响证明着一个伟大的青铜时代在四川盆地达到顶峰。

《山海经》中记载:“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可见树上的九只神鸟与太阳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天上的太阳是由飞翔的鸟所背负。结合《山海经·大荒东经》的记载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出土于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现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馆)

北宋· 《瑞鹤图》

《瑞鹤图》纵51厘米,横138.2厘米。画后徽宗自题瘦金体,所署"御制御画并书,天下一人"押款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祥龙石图》及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五色鹦鹉图》(又名杏花鹦鹉图)相一致,因此学者认为《瑞鹤图》为徽宗“御笔画”。在当代现存的宋画中,这三幅作品是研究宋代院体画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宋徽宗赵佶的重要作品。

画作为绢本设色,画面用淡石青色渲染天色,十八对瑞鹤翱翔于天空,另有两对站于殿脊的鸱吻之上,正如谢稚柳先生言:“《瑞鹤图卷》,群鹤翻飞,姿态百变,无有同者,翱翔生动,笔调精英,各极其态。以鹤之大,深而为小,演而为飞翔的一群,而又灵动如生,描写的功夫,从形而入于神。以论绘事,是尤为难能的。” 画面中花鸟与风景写实相结合,一改传统的花鸟画法, 大胆又富有浑然天成的意境。瑞鹤身粉画墨写,晴以生漆点染,映衬于石青色天色,宫廷建筑汴梁宣德门则设于画中的最下方,又将祥云布于上空。画中的瑞鹤与祥云萦绕飞舞,整个画面构图与技法精妙不绝,尽显祥瑞之气。 画卷左侧为徽宗瘦金体所题诗词题跋,款“御制御画并书”,签押“天下一人”。

整幅作品表现了瑞鹤祥云与皇家宫廷建筑的意境之美,也尽表徽宗寄情于书画,期盼祥瑞之兆能兴国运昌盛。全幅布局有序,诗发画未尽之意,画作因诗更显圆满。书画合一的构成,让瑞鹤祥云表现期盼兴盛未尽之意,在卷旁题跋再次表达徽宗见瑞鹤而临喜悦之情。 赵佶,这位历史上颇具争议的皇帝艺术家。他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在绘画和书法方面都颇有造诣,书法上,赵佶初学黄庭坚,后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揉各家,取众人所长又独出己意,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体”。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霭然”之感,又充满个人特点,笔法张弛有度,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绘画中,他是中国工笔画的创始人,技法上他学习崔白、吴元瑜又在用色中学习黄荃、黄居宷典型的院体画,并力求两者达到浑然一体的表现。赵佶在位期间,北宋代宫廷画院体制得到完善,对后世书画艺术起到重要影响。 作为帝王他的功过自有历史评判,但在艺术领域我们不可否认,他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大家。他严谨的创作态度,精益求精的绘画技法,深厚的诗词修养才得以让《瑞鹤图》这样的书画珍宝流传于世。 (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文物之美,在于历史的厚重底蕴,如同沉淀如梭岁月的记忆之书;文物之美,在于内涵的丰富多彩,好似折射交流互鉴的万花筒;文物之美,在于民族的记忆延续,宛如承载万象光辉的民族基因宝库。

这些文物,每一件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

THE END

部分图片、资料源自网络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