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放大中华创世英雄的“真善美”

发布者:熊猫木木 2022-12-29 05:46

①施大畏《鼎定天下》,中国画,2019年

施大畏

正于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简称“工程”)成果展,可谓工程历时七年创作研究成果的全景呈现,展示上海在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新作为。其中,成为展览视觉核心的76件主题美术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让人们看到一大批中华创世英雄的形象变得如此清晰和可亲近。本期“艺术”,我们约请专家以这些美术作品和此次展览为切入口,来解读工程的意义与价值。

——编者

把中华创世诸神塑造成一个个鲜活的人

耳熟能详的中华创世神话到底怎么画?创作过程中,我们试着厘清一个个疑问。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神话有一个伟大的优点,凡是意识永远抓不住的,在神话中都可以通过感官和精神看到并保留下来。由此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当然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先有造型还是先有故事?创作初期,大家曾为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我们按惯例为伏羲、女娲等人物画了很多造型,每个人笔下的造型都不一样,就如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后来作家孙顒先生讲了一句很有启发的话:有故事就有造型,有故事就有形象。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不管画的伏羲、女娲是什么样,先把故事讲出来。故事有了,画好了,形象自然而然便树立了起来,这是第一步。

那故事要怎么讲呢?赵昌平先生编著、总计40余万字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考述》一书给我们的造型创造提供了有力的文字支撑。这本书系统地整理了从前零落的神话记载和口头传说,更清晰地告诉我们原来中国的神话是可以与西方的希腊神话媲美的,它是一个源头,一条线索,也在讲述我们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寻觅中华民族的智慧、信仰与民族精神。每个参与创作的画家首先要认真将这本书读懂,把故事梳理清楚,并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创作灵感。

画神话,我们如何不拘泥于固有的描述?又如何把神变成人?也在考量艺术家的创造力。据古籍记载,神话人物常以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塑造人物并不容易。在不断研究探讨中,一位学者表达了“远古图腾应体现在头饰和武器装饰上”的观点,为绘画作者们找到了一个避免半人半兽形象出现的合理性。诚然,应该认识到这些神话人物最初其实都是基于人类的形象产生的。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女神,而伏羲和夸父则象征着一种男性的力量,有了这些理解,艺术塑造便不再令人感觉难以触及。而上古神话中诸如阴阳、八卦那样晦涩的概念,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变得更为贴近现代审美,更加便于现代读者理解和接受。

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的源头,也需要回归神话英雄身上的人性。这样的共识在此次创作中至关重要。我们对于创作者的艺术风格、手段、形式都不做限制,但求抓住人性最本质的东西刻画,用艺术放大人性的“真善美”。正是这些认知上一连串难题的解决,使美术创作工程得以全面铺开。

各民族艺术家共同讲述创世神话的故事

整个工程的美术板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76件大型主题美术作品,这也是此次成果展的视觉核心。

创作的过程,是数易其稿的过程。记得有位画家画《禹伏相柳》。相柳是传说中的凶神,蛇身九头,食人无数。大禹见他如此猖獗,运用神力杀了相柳,为民除害。画家最初将相柳画成蛇身加上多个人头的张扬状态,后来评审们给他的建议是,索性就把相柳描绘成若干条蛇,以蛇象征其凶猛之相。这样一改,画面一下子就生动了,同时也把故事讲清楚了。而在唐卡《女娲造人》中,原本女娲在画面中心,她所创造的孩子只有零星几个,画面显得单薄和平淡。评委们认为,几个孩子的数量不足以使女娲被称为中华民族之母。于是我们找到在西藏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画家韩书力帮忙,请他用藏语与藏族画家沟通对于画面的理解。最终我们看到的这幅作品中的画面是数百个孩子包围绕着庄严的女娲,确有世间万物之母的感觉。

类似这样的推敲,在创作过程中比比皆是。我们一直在试图将画面中我们看到的神话故事同现实世界里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易于解读和联想。

另外,为什么我们选了全国各地那么多画家参与,例如西藏画家拉巴次仁、巴玛扎西,内蒙古画家海日汗,新疆画家亚里昆·哈孜等。这是因为他们特有的艺术样式和绘画语言,对神话的理解同我们有不同的视角。例如表现“五服”与“九州”两种制度相互为用的《九州、五服、四海》,是一位西藏画家用唐卡的形式表现。画中图像如两个图腾,传递的是藏传佛教对阴阳的一种理解,很好地抓住了这个神话故事的内涵。这其实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共同讲述一个创世神话,把对神话故事的理解链接在一起,我们相信定能将这个故事讲得更加清晰饱满。

作品评审过程中,我们这些评委是非常严谨的。雕塑家蒋铁骊先生的雕塑作品《大禹治水定九洲》反响非常好。这是他第二度参加工程带来的作品。几年前的第一批创作目录中,他曾经选择了“后羿射日”主题,但评委认为第二批创作启动目录中的《大禹治水定天下》更适合他的发挥,建议他替换,果然好评满满。

非常有意思的是,当艺术家了解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意义之后,思想灵光的触发会产生创作的自觉性,最终变成创作的冲动。记得来自广东的吕庆河创作《禹平三苗》,给我们递交了三张不同的画稿,供我们遴选。评委们觉得三张都不错,最终建议他将三张画组合成一张大画来呈现。

参与第一批创作的艺术家多为知名画家,第二批的20多位艺术家则多是从参加全国美展的600位作者中海选出来的,来自近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他们很多人都很年轻,甚至名不见经传,创作态度却都非常认真,呈现效果也不逊色于第一批。最终76件主题美术作品涵盖国画、油画、雕塑、版画、漆画、壁画、唐卡、综合材料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这次创作也成为城市包容性的一种体现,更是上海这座城市为中华文明探源所作的一些努力。

因为疫情以及物理距离的原因,我们评委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很多时候就是通过微信、电话反复沟通、推敲的。我与王劼音、奚阿兴、张培成、韩硕、李向阳、杨剑平、邱瑞敏、朱国荣、周长江、殷雄、陈翔共十多位资深艺术家组成专家团队,评委与作者素不相识却亲密无间,在评审过程中,不时会给作者勾画人物动态和背景处理的图像供作者参考。很多作者都表示这样的沟通很亲切、暖心。其实评委的责任与艺术家的创作是连在一起的,大家有着同一个目标,这便是能画好一张张画,讲好一个个故事,也因而才能促成一件件较为令人满意的作品。

理解并塑造出鲜活的历史人物,需要创作者的情感投入和情怀表达,唯此才可能承载起这份沉重的英雄力量。西方神话人物通过几百年的反复创造,已逐渐深入人心,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凡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形象,往往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普及和提高的过程。我们从绘本绘制着手,解放思想,充分发挥画家们独特的、个性化的想象力,让创作走到大众的视野中去,获得进一步的滋养和提高。

七年来,中华创世神话美术板块的成果除了76件气势恢弘的主题美术作品,还包括30组总计850幅绘本作品。别看它们尺幅较小,在工程中却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也花去相当长的时间探路。这是工程的首批成果,也是首次以原创绘本形式梳理中华文明之源,我们邀请了众多名家参与,通过30个故事将看似零乱分散的中华创世神话汇编成有机的体系。这套绘本不仅摘得全国美术图书的金奖,也为日后大型主题美术创作中的人物造型做了探索和依据,也使接下来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的开展有了底气。

让创世英雄的形象鲜活留存在国人心中

我们曾经花费很长时间构想《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的创作,目的恰是为了梳理中华文明的源头。神话是各民族文化意识萌芽期的创造,蕴藏着祖先对自然和世界原始认识及丰富想象。正如古希腊神话之于欧洲文明,上古神话之于中华民族之魂,先民为了生存与自然不断抗争,为了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留下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信与自强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从开天辟地到鼎定天下无不是对中华文明的探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会和价值理念,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工程美术板块的意义远远不止于这106件/组作品,我们探寻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为中华民族塑魂铸魄。当艺术家把艺术创作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将真善美的表达视为毕生的追求,他们的创作将会继续前行,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一批耐人寻味的文化财富,这个工程的意义将会更加深刻。

当我们的祖国在日益强大的时候,更需要我们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传承体系,在国际语境中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历史观,自信地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创世神话中无论盘古开天、大禹治水还是后羿射日、鲧和夸父的故事,无不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人民的幸福,让我们看到不屈不挠的勇气。为这些神话创作可视化形象,其实是在塑造我们心中的英雄人物,也是在唤起对于英雄主义的崇尚。我们有责任用图像去再现这种人们世代传颂的美好,让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活,永远留存于中国人心中,因为那是一颗颗滚烫的心!

(作者为著名画家、“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组委会美术组组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