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泼拉德:痴迷中国古瓷终不倦

发布者:玉石中承 2022-12-31 21:39

人民网伦敦12月9日电 (施沐阳、余颖)这一天,牛津南公园街1号楼不同寻常的热闹起来,近百来宾前来庆祝68岁的牛津大学马克·泼拉德教授退休,其中有泼拉德的同事和朋友,更多的是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

作为科技考古专家,泼拉德很早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982年,他首次造访中国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此后,泼拉德便积极投身中英两国的学术文化交流。2014年起他带领来自多个国家的团队开启了“欧亚大陆古代金属的流动”的宏大研究计划,倾注心力最多的就是中国、蒙古和哈萨克斯坦三地。

退休之季,他深情地说:“我对中国的痴迷不会消失,很期待再回到中国,继续研究甘肃敦煌佛教石窟寺编年史项目。”

马克·泼拉德

机缘巧合钟情中国古瓷

人民网:您刚刚从四十多年的科技考古学生涯中光荣退休,回望过去,这一切的起点在何处?

泼拉德:运气或许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使我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1972年秋,我进入约克大学攻读物理学本科学位。那年夏天,我刚刚参观了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图坦卡蒙特展,对考古学萌生了兴趣,又恰巧来到了约克,在大学期间我作为暑期志愿者加入了约克考古学会的发掘工作。或许是因为发掘现场让我有了极强的归属感,我喜欢上了这个学科。1978年在约克博士毕业时,我在一个学术会议上结识了当时牛津大学考古学和艺术史实验室的主任爱德华·豪尔教授。他不仅是科技考古学方面的专家,也是中国瓷器的爱好者和收藏者。由于我对这一学科的强烈兴趣,他便将我招募至实验室进行中国古陶瓷技术和来源方面的博士后研究。此后我就一直以不同的方式从事着与中国和科技考古相关的工作。

人民网:您是如何推进对中国古陶瓷的研究工作?第一次真正去到中国有何感受?

泼拉德:豪尔教授在项目开始之初便与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以及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建立了联系,所以我当时的研究对象都是博物馆的中国瓷器。那时,外国学者并没有很多机会在中国当地开展研究。我第一次造访中国是1982年,豪尔教授和我一起参加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举办的第一届古陶瓷科学技术讨论会,并且跟团参观了南方的一系列窑址。三年之后,我又再次回到中国,在北京参加了第二届讨论会之后又参观了北方的重要窑址。如今看来,1982年的中国之行或许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我便对中国着了迷:我对它的历史充满好奇、也对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充满热爱。今时今日,依然如此。

人民网:中国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泼拉德:当我在豪尔教授的指导下接触中国陶瓷的时候,我的人生就已经改变了。如果要讨论具体的例子,那么有两方面最令我印象深刻。一就是陶瓷的艺术之美。一件宋代单色瓷,无论颜色还是造型都是那么地完美。作为一名科学家,让我惊叹的是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制瓷技术是如此先进。要知道,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宋人便能烧制出西方只能想象并直到18世纪末才能与之媲美的精美瓷器。我被这一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深深地折服。

担纲跨越欧亚的宏大研究

人民网:继80年代的两次中国之行以后,您是怎样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合作交流的?

泼拉德:1982年和1985年两次来访中国,我都待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在那之后,虽然我和中国一直都有联系,也研究了很多来自中国的考古学材料,但是直到2004年来牛津任职以后才第三次去中国参加学术会议。2004年到2019年间,我每年都要去中国三次,在不同的城市旅行、参观博物馆以及拜访朋友。通过我自己的联络和罗森女士的引荐,我结识了许多中国学者。自2014年起,我还曾在北京大学和西安的西北大学教授科技考古的相关课程。

能够频繁往返中英两国,并且参与到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中,我深感荣幸。如果我能熟练地掌握中文,或许还能作出更多的贡献。好在我的学生中有像刘睿良和温瑞博士这样的人才,能够在帮助我理解中文文献的同时,将我准备好的内容翻译、呈现给中国的听众。

人民网:在过去的几年里,您一直担任“欧亚大陆古代金属的流动”大型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您是如何推进这项有非常宏大视野的课题的?

泼拉德:2015年,我和同事们在欧洲研究委员会的资助下,启动了代号为FLAME的“欧亚大陆古代金属的流动”研究项目。研究团队总部设在牛津,但我们在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都有区域性的合作伙伴,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的陈建立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的陈昆龙教授和金正耀教授,以及活跃在蒙古、俄罗斯和德国等国家的外籍学者。

在正式的合作伙伴之外,我们还通过许多小项目与更广泛的学者群体建立了联系。究其根本,FLAME并不是一个高度统一的项目,更像是由分布在不同地区、关注不同时段但又互相关联的数个个体的集合。基于我们的研究兴趣,我和刘睿良博士主要将目光聚焦在中国、蒙古和哈萨克斯坦三地,其他同事则关注着西欧、高加索山脉、格鲁吉亚以及俄罗斯南部等不同地区。

人民网:欧亚大陆历史上各个文化在金属的使用方面看起来各不相同,而FLAME项目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它们之间的关联,能否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些发现成果?

泼拉德:FLAME项目非常宏大,跨越了从爱尔兰到中国东海岸的整个欧亚大陆。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收集资料来重建金属在各个文化之间的流动。换句话说,我们希望通过大数据来研究历史上的不同社会是如何获取并且使用金属的方式。

以中国为例,我们主要关注公元前10世纪左右中原地区和边疆之间的联系。从我们的研究结果得出,那时确实有大量的金属从中原腹地流入草原游牧民族。但是,这些发现于边疆草原的金属器无论是作为战利品、贸易品或是朝贡品,都有着与中原完全不同的形制。他们选择将来自中原的金属制品重新熔铸成了配饰、马具和刀具等工具和装饰品。

由此我们得以了解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这些交流如何在外形上改变物质文化。即使材料改变了形式,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挖掘出故事。

马克·泼拉德

探索“何为人类”

人民网:FLAME项目组已经在不同国家举办了多场学术会议、并在数个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和主流媒体上发表成果。您认为这类大型国际合作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泼拉德:我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民众都对自己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大家都希望知道过去几百上千年在这片欧亚大陆上发生过的事情。可以说,对过去的好奇让不同国家的人得以跨越国籍和语言的障碍来共事。我不会说蒙古语,但我可以跟蒙古的教授一起研究问题、讨论如何从现有的资料中获得答案。

我曾多次代表牛津大学在北京大学教授科技考古,但两校之间的交流远不止如此。我的同事约翰·贝恩斯也在北京待了一个月,教的既不是中英两地的考古、也不是科技考古,而是埃及学。所以说,考古学能够打开一扇门,人们不仅能通过它了解自己的历史,还可以去接触不同的文化。

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考古学很重要,因为它有关整个民族的身份认同、能够回答“何以中国”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退一步、把眼光放到全人类,那么欧洲和中国同样需要互相了解,这样我们才能一起去探索“何为人类”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历史。

人民网:您将职业生涯的四十多年都奉献给了考古学。荣休后您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泼拉德:我想在这里先分享一个小故事。2004年应聘牛津大学讲席教授的时候,面试我的是完整的十二人评委会,其中一位评委提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您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篇论文是哪篇?我的回答是,下一篇。即使放到今天,我依然会如此回答这个问题。我坚信自己的下一项研究一定十分重要,只是我还没有把它完成而已。

我对中国的痴迷同样不会消失。我希望能够回到甘肃敦煌,继续梳理佛教石窟系统的编年史项目。我对中国青铜器着迷,更对他们如何铸造青铜器很感兴趣,古人以何种比例将矿石融化、混合,又以何种方式进行注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会尽可能长时间地研究中国,希望再次访问中国。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看

  • 牟芝松的印刻之最

    牟芝松的印刻之最 牟芝松的印刻之最“万州工匠”牟芝松:现年82岁,退休医师。现为重庆市三峡根雕(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健康老人和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曾在万州建立三个展馆,其中文革实物收藏获基尼斯纪录。被多媒体褒称“三 ... 艺术之最03-31

  • 中国十大高校之最

    中国十大高校之最 中国现代大学源起于西方,到2019年已创办近3000所,其中不乏百年名校和21世纪新办院校;1、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是天津大学。享誉海内外的综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天大”,中国高校之 ... 艺术之最02-28

  • 中国杂技团摘下第4尊“金小丑”奖,数量创国内杂技艺术团体之最

    中国杂技团摘下第4尊“金小丑”奖,数量创国内杂技艺术团体之最 摩纳哥当地时间1月17日至1月21日,第47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艺术节在蒙特卡洛举行。赛场传来喜讯,北京演艺集团旗下中国杂技团作品《驭风凌霄——男子集体车技》参赛,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问鼎艺术节最高奖“金小丑 ... 艺术之最01-29

  • 法国城堡复刻达·芬奇艺术之美

    法国城堡复刻达·芬奇艺术之美 城堡花园里根据达·芬奇设计图制作的直升机螺旋桨城堡外立面由粉色砖块和灰色石头拼建而成的根据达·芬奇设计图制作的连发机关枪法国巴黎今年因奥运会游客人数激增,如果说从前的卢浮宫游人如织,那么今年卢浮宫可谓 ... 艺术之最01-04

  • 这幅书法作品,让你领略真正的艺术之美

    这幅书法作品,让你领略真正的艺术之美 家人们,今天我看到了一幅超厉害的书法作品!这字啊,简直是行云流水,笔走龙蛇,看得我那叫一个佩服!我感觉每一个字都好像有了生命一样,在纸上跳跃着。 这幅作品让我想起了那些古代的文人墨客,他们虽然生活在简 ... 艺术之最01-04

  • 以艺术之笔记录“最虹桥”,长宁区美术、书法、摄影展开展

    以艺术之笔记录“最虹桥”,长宁区美术、书法、摄影展开展 9月25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长宁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长宁区归国华侨联合会、长宁区各街道(镇)及上海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最虹桥”——长宁区美术、书法、摄影展。本次展 ... 艺术之最01-04

  • 亲密关系中的触碰艺术:揭秘女性最钟爱的抚摸之地

    亲密关系中的触碰艺术:揭秘女性最钟爱的抚摸之地 文 | 鹰犬与牛马编辑 | 鹰犬与牛马不想暴富都难!只要你点个关注,点个赞,财富自由不是梦!还在等什么?赶紧行动起来吧!7个你可能不知道的女性触碰喜好:她们真的喜欢被人摸头吗?图片来源于网络在爱情的化学反应 ... 艺术之最01-04

  • 冬游青岛,在海上,在山间

    冬游青岛,在海上,在山间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省级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名单。“最美滨海旅游风景道—青岛崂山旅游路”入选省级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示范案例名单。“海上看青岛”交旅融合项目,入选省级交通运输 ... 艺术之最12-19

  • 龙门石窟,中国石雕艺术之最!#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中国石雕艺术之最!#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这里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营造时间最长、照相最多的石刻艺术宝库,位列中国四大石窟之首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武帝年间,是北魏的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的。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 ... 艺术之最12-01

  • 传统美术:进贤文港微雕

    传统美术:进贤文港微雕 进贤文港微雕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微雕,是一种以最小的刀具锋毫在最小空间创作最小浮雕、立体雕、篆刻、平面图文雕,肉眼无法看清,需借助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艺术作品。微雕艺术则是一门集雕刻、书画、 ... 艺术之最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