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游“出圈”: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给你听

发布者:泰山顶上 2023-2-24 02:50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我们就是为运河边的博物馆群来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是来自外地的家庭游客。刚刚过去的寒假,各地博物馆迎来一波游览热潮。

近几年,《只此青绿》《唐宫夜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走红唤起了人们对文博的热情,“博物馆热”悄然兴起。沉下心来逛一次展览、听一场专业讲解成为一种热门的出游选择。各地博物馆也纷纷出招,推出互动体验、文创产品、数字文物,为文博爱好者提供博物馆全新的“打开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件文物,承载几千年沧桑文化。博物馆旅游“出圈”,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众,让文化遗产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游人在重庆自然博物馆参观。新华社发

辽宁省博物馆推出“玉兔迎春——生肖系列文化展”。新华社发

西安碑林博物馆特级讲解员白雪松为游客讲解。孙莉莉摄/光明图片

游客在故宫文创商店内选购商品。新华社发

“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新华社发

文化遗产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做了十几年导游的陈刚,对南京几家重要博物馆可谓如数家珍:“长岗村5号墓及青瓷釉下彩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瓷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陈刚告诉记者,近日南京市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中,很多文物是第一次和世人见面,非常受欢迎。工作多年,陈刚对博物馆的情缘也越来越深厚。他还在南京市博物馆做了份兼职,面对人气爆火的现场,忙不迭地为大家服务。

博物馆旅游火热,体现了游客文化旅游需求的提升,走马观花、游览风景、拍照打卡已不能满足需求。博物馆讲解,成为连接文物和大众最直接的途径。

“到一个城市旅游只为专门游览博物馆的游客群体增多,说明深度专业化的讲解成为重点需求。”北京山原猫国际旅行社负责人冯玥对记者说。作为一家以深度研学游为主业的机构负责人,春节过后,她明显感觉到订单量出现爆发式增长。“我们的讲师都是各高校的老师,是建筑、地质、古生物、历史考古等领域的专业学者,能带来高水平的讲解。”

围绕一个文化主题,访遍一个城市的文博古迹,这样的行程对很多游客充满了吸引力。冯玥的团队带着研学团从“最早的中国”到“丝绸之路”起点,将河南博物院、考古博物馆、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等城市的重量级博物馆串联起来,在旅游中学习和梳理历史发展脉络。

博物馆里的每件藏品都是加强文化自信的载体,博物馆游“出圈”,为进一步讲好文化故事、挖掘文物的价值提供了路径。

“博物馆旅游不仅能够让游客近距离触摸历史、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也能有效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同时,博物馆旅游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陶冶情操的需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金伟表示。

随着游客参加文博游的热情不断高涨,每逢节假日,各家博物馆都迎来大量游客,其中不少是亲子家庭游客,以及各地的研学团队。各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敦煌博物馆等成为热门“打卡目的地”。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教育理念的变化,人们希望孩子到更广阔的领域开阔眼界、学习知识,这为博物馆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指出,“文化活动和游览观光有机结合,让普通的旅游观光上升为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以亲民化路线快速“破圈”

2月11日,国家博物馆恢复疫情前的每天两场志愿者讲解,志愿讲解员于江迅速投入工作。“国博的前身历史博物馆第一次招聘志愿讲解员时我就报了名,如今做志愿讲解员已二十年了。”回忆这些年的经历,于江感慨,一次源于自己兴趣爱好的决定,让他见证了多年来博物馆游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人主动选择有讲解的时间段,我也更有动力把文物的故事讲给人们听。”

有文化体验需求的游客增多了,博物馆也开始追求创新和特色,人气爆火的特展活动,全息技术还原的大师作品,不断“出圈”的文创产品,都给于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博很多文创产品销量都很高,体现了人们对文物和其背后历史文化的热爱。”于江说。

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旅需求,顺应文化消费升级新趋势,博物馆领域掀起创新转型风潮。春节假期,各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首都博物馆传统绒花制作、北京艺术博物馆年画印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汉服折纸,还有许多博物馆推出的线上猜灯谜、小小讲解员、兔年生肖主题特展,都充满新春氛围,“打卡博物馆”成了旅游新风尚。

在南京博物院的“网红”展馆民国馆,大学生游客吴林正不停拍照,报馆、店铺、老爷车,传递着浓浓的复古风情,如同穿越到了民国时期的街头。“我是第四次参观南博了,每次还会觉得新奇,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吴林说。

面对逐渐年轻化的游客群体,各家博物馆在讲好传统文化故事的基础上推出多样化的产品,趣味互动、手工制作、夜游、探秘、鉴宝及各类研学课程深受游客欢迎。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孩子们动手体验兔年纸伞制作;在河南博物院,人们带上白手套、拿起洛阳铲,挖掘、修复、还原,体验考古过程;玩偶“马踏飞燕”、川蜀麻将摆件、可以吃的“古钱币”,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成为“网红”……

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明认为,频频“出圈”的博物馆文创是文化元素、市场需求和时尚潮流的结合,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设计创意,运用好社交媒体,推进文化传播。

在各类创新元素的加持下,博物馆一改“高冷”“严肃”的形象,以亲民化路线快速“破圈”,走向大众。

数字化技术带来视听新体验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数字讲解员敦敦。”走进莫高窟第285窟1∶1复制洞窟,戴上AR眼镜,以九色鹿为原型的数字讲解员“敦敦”将观众带入1400多年前的西魏时期,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交融,原本静态的壁画在墙壁上跳跃起来。“戴上眼镜就能看到飘逸的敦煌飞天,奔跑的九色鹿,非常生动有趣,还有很多尚未开放的洞窟开启了数字游览,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一位游客说。

走进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戴上MR眼镜,眼前的景象“活”起来,现实场景与虚拟影像融为一体,古老的文物如同置身于千年前的巴蜀大地上,向今天的人们讲述彼时的生活万象。打开故宫博物院公众号,“云游故宫”小程序突破线下游览限制,让游客遍览太和殿、寿康宫。湖南省博物馆以虚拟现实和三维影像制作技术,再现宋朝文人雅士的“慢生活”……

这些场景都是博物馆探索数字技术应用的缩影。在全息投影、VR、AR、三维影像、多传感器融合等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博物馆的游览方式发生了改变,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概念先后出现,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再现,给游客带来沉浸式游览体验,曾经“沉睡”的文物和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数字技术拓展了文化的时空边界,也拓展了自身功能,给游客带来新奇体验,在创新中释放文化的力量。”石培华指出,数字经济时代下,博物馆正与数字技术全面融合。伴随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普及,疫情期间全球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危中寻机”,数字化成为博物馆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速了博物馆知识由“贵族专享”到“大众共享”的历史转向。

三年的疫情影响,越来越多博物馆探索“云展览”“云讲解”模式,线上观众通过直播就可以跟随导游和讲解员“一镜到底”地逛展馆,数字展厅、数字藏品、元宇宙等产品拥有了更多市场。

关于博物馆旅游未来的发展,也有专家认为,要慎重对待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势,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要坚持“内容为核”的发展理念,扩大有效供给,提高文化消费品质,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博物馆旅游需求。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19日05版)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