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辰山对话”再启,共叙植物与城市的故事

发布者:白色荆棘谷 2023-11-11 11:51

不久的将来,上海也有望拥有一座国家植物园。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一场以“植物的力量”为主题的“辰山对话”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展开,该活动由上观新闻与上海辰山植物园共同主办,得到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解放日报社等单位的指导、支持。

活动现场传出消息,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创建方案已初步形成,上海辰山植物园为创建主体,上海植物园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参建,3家机构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在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今年联合发布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中,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已跻身国家植物园候选名单,该名单共有14座国家植物园候选园。

根据目前已公布的计划,2035年之前,中国将再增设8座国家植物园。创建国家植物园,上海具备哪些优势?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又能为探索形成城市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上海范例提供哪些启示?

活动现场,沪上社科界、文学界、曲艺界、植物科研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开展跨界讨论和脑力激荡,探讨“辰山模式”,讲好植物与城市、植物与人、植物与艺术的故事,共叙对于植物与未来的畅想。

打造“辰山模式”的三个特点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王战

创建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也就是打造“辰山模式”,应当至少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要有国际特色。

位于伦敦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是全球植物园最杰出的代表,如今已成为拥有2.7万种活植物、812万份标本、千年种子库(4万种种子)、75万册图书和文献馆藏的植物分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互作研究国际中心。英国仅通过邱园这一座皇家植物园的规划与建设,就深刻改变了英国植物资源极其有限的发展劣势,实现了对全球经济植物资源最大利益的收割,成为全球植物研究与推广利用中心。邱园也极大地影响了全球植物园的发展格局和方向,成为许多国家建设本国“邱园”的范例。

这对上海地区植物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与国内其他植物园所在地相比,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现象非常普遍,野生植物资源基础相对较差,但上海也有许多与伦敦类似的优势,拥有强大的经济、科研和人才红利,而且作为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这里是国内外经济植物互换、交流的中心,在全球性重要经济植物收集与开发利用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

创建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生态之城的重大举措,对于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邱园经验,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要对接全球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和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制定野生植物保护新策略,打造成更高效的现代化植物迁地保护中心,这是全球先进植物园的核心定位之一,也是特色所在。

第二个特点是充分展示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植物的多样性。在这一点上,三峡、青藏高原等地的濒危植物可以在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研究探索迁地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进行展示和科普,“足不出沪”就能观察各种植物的物候,进而了解导致植物濒危的各种因素和保护它们的正确方式。

第三个特点是为城市绿色发展服务,尤其是在乡土植物的保护和推广应用上。有段时间有些单位从东南亚引入海椰树作为绿化,它们无法适应上海冬季的气候环境,只能用稻草包起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参考一些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城市林地、绿化使用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应当有七成是乡土物种,我就非常欣赏我家边上的行道树,种的是女贞,是乡土物种,每到6月还有股幽香。

在此基础上,辰山植物园还能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建言献策,这片放眼全球大都市都十分罕见的生态空间应当具有怎样的植物群落,是上海建设国家植物园的应有之义。

评弹中的植物情怀和风骨

上海评弹团团长 高博文

评弹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性曲艺,其怡情悦性雅俗共赏,与江南社会不可分割又相互影响。

江南是人杰地灵、风华茂盛之地,绿树掩映、花红柳绿是人们对江南的美好印象。评弹的演唱,是吴侬软语、轻拢丝弦的吟诵,其唱腔有曲径幽幽、庭院深深之美,其内容也有很多对江南植物的咏叹,从对这些树木花卉的赞美吟唱中传递人生的感悟和智慧,江南人的情怀和风骨也尽在其中。

植物虽无声,但有生命,江南的植物有形有色,江南的评弹有声有情,两者的结合是真正的有声有色,能令人耳目一新且惬意自在。

江南四季分明,植物最能体现,叶子该绿的时候就要绿,花儿该红的时候就会红。

《姑苏好风光》,也叫《江南好风光》,是讲述江南的一首非常经典的传统唱段,就深度融合了江南代表性观赏植物的物候。正月里梅花,二月玉兰花,三月里桃花,四月里蔷薇花开,牡丹花斗芬芳……唱词里到处都是花,让人们一年四季在植物美妙的绽放中,感受江南植物的多样性和美妙。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气节和风骨。评弹中有一首《梅竹》,就是讲述梅与竹两位有气节风骨的读书人心灵的互通。其唱词的格律、平仄跟唐诗比较接近,七字句为多,也有三字句、五字句。

爱情是文艺永恒的主题之一,评弹擅长讲风花雪月,表述时巧妙地融入植物,更能丰富和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王魁负桂英·情探》是丽调的一个代表作,“梨花落,杏花开,桃花谢,春已归,花谢春归郎不归”,讲述一位痴情女子对郎君的思念和牵挂,就是用花开花落来表达时间的推移和心情的变迁。艺术跟植物结合在一起,可以表达许多情境。

《踏雪寻梅》讲的也是情爱故事,融入了很多植物,包括牡丹、芍药、莲花、紫薇、小绣球、素兰、傲梅、折桂、月季、海棠、桃花,丹桂等,各花形态、颜色、香味均不同,每个人看每样植物可能感觉会不同,评弹通过这种通感的方式,更雅致地把每个人内心的各种情感“挖掘”出来。

还有《昙花吟》,用昙花极短的花期来形容女子的品格和一种人生追求。

人工智能时代下植物园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 胡永红

国家植物园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节奏。

人工智能不会在未来植物园的发展中缺席。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必然趋势,植物园也不能置身事外。

植物园在数字化转型中应该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植物园的价值和吸引力,值得关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每当看到一些不认识的动植物时,人们通常会想要问别人。

在辰山植物园的微博上,可以看到粉丝提出的各种问题,但等待回答的过程比较漫长。能否通过一种更便捷的方式来识别呢?答案就是人工智能。

基于强大数据库的人工智能已可以实现“一秒识图”。比如一款叫“形色”的APP,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让系统不断比较、学习植物图片的特征,并通过专家鉴定的补充,来增加识别的范围和准确度。2016年,“形色”实现了40%的识别准确率,对接辰山植物园的自然标本馆植物数据库系统后,目前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0%以上,可以识别4000种以上的植物。

当然,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完全替代人类专家的鉴定。植物园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市民游客服务。未来,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及支持能力,新建富有活力的数字化工作模式,促进基础资料数据化、业务数字化、生态数字化和智能数字化,打造“智慧植物园”。

未来的“智慧植物园”至少有三种功能。第一种是大量借助智能设备增强游园体验,第二种是借助各种工具优化植物园的养护管理,第三种是在线上或线下提供基础性服务,包括在线上传照片识别植物,又或者通过分析记录人们上传的图片,反推植物的物候是否正常,进而积累数据,解决行业分析研究的难题。

2023年2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在基础设施、政策导向、资源投入等方面为植物园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机遇。

植物园数字化转型可分为四个阶段:资料数据化、业务数字化、生态数字化、智能数字化。

其中的业务数字化,就是将基于物理空间的信息加工、管理、使用过程转移到数字空间。目前,上海辰山植物园开发了自己的活植物管理系统,具有专类园、工作批次、引种信息、个体信息、铭牌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较好支持了植物园的活植物管理过程。目前已推广至厦门园林植物园、上海植物园、无锡太湖植物园。

在不久的将来,上海辰山植物园将把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升级相结合,成为更高效的现代化植物迁地保护中心,与全球植物保护体系接轨,并参与中国植物保护战略的制定过程。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目标是在华东地区实现对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受威胁植物的迁地保护。此外,将建设大都市植物保护基地和东亚植物信息中心,推进“一带一路”植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定与保护行动的实施。

植物之力

作家 陈丹燕

2020年5月,当我再次走进辰山植物园时,发现它竟然像一个失物招领处,保留着我以为已经失去的那个辽阔世界。接下来的几年,辰山植物园的月季园“收留”了我,我在月季花里再见我所见识过的世界。

也许是我的读者也都茫然地站在被世界突然抛下的地方,所以我希望自己能把在月季花里的发现分享给他们。因此,我开始为那些对我来说非常特殊的花朵说故事。

与其说是讲一则个人故事,不如说这是一些短语,将抽象的花朵与已经遁入个人记忆中的生命片段连接在一起,让人们能从我的记忆过渡到他们自己的记忆里去,得到一个走进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

许多时候,这是极其困难的,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需要许多条件,比如诚实、谦卑,还有面对自己的勇气,我们每个人并不都常备这样的品质。而这些热烈开放又坦然凋谢的月季,给了我和大家宝贵的机会。

渐渐的,我发现自己跟花相处的时间变得长而丰满了。这一年,我为600多种盛开在辰山植物园月季园里的月季花写出了30个故事。世界在我面前成为一朵优美的,散发着各种香气的花朵。我过去的世界拼图,如今是由花朵填写的。

到了下一年,我写了另外40个故事,再到下一年,再写40个故事。我看到自己的故事从对世界的怀念,慢慢走向了对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的追寻,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础。我从未做过一个大地艺术的公共艺术作品,没想到的是,在月季园,这个名叫《世界文艺花园》的大地艺术作品渐渐成型。

比如一朵名叫柴可夫斯基的月季与柴可夫斯基给予人类的激情,再比如一朵莎士比亚的月季与莎士比亚对人类心灵世界的刻画。在这时,我发现自己可以分辨出不同杂交月季不同的香气了,能分辨出香气在我感官激起的感受,是一种甜蜜的归属感,一种幸福。按照《小王子》的说法,这是一种驯化并彼此属于的感情,一种类似爱恋的甜蜜感情。

我从自己切身的经历感受到了植物的力量。对这种力量的感应应该很早就存在我们的身体里,就像南方人对稻米的感应一样,在你远离它后,它会在适当的时候苏醒过来,给感官与心灵带来慰藉。

这种抚慰不光是安顿,也是信念。

植物从未说教,它就是这样天长日久地活着,生长着,带着自然律给予它的秩序。当整个世界陷入越来越深的混乱时,一朵从唐宋就年年盛开的月季花,比如月月粉,它不光能穿过时代更迭的血雨腥风,历经沧海桑田,年年盛开,还能穿过炎热得不能令它生存的南亚,一路去到欧洲、美洲,使现代杂交月季的血缘里遍布它的血统,成为全世界杂交月季的祖先。人们常常说,蝴蝶飞不过大海。但在我看来,一朵花可以。

2022年到2023年,我跟着月季花学习了节气和律令在月季园里的运行,没有什么比在月季园晴朗的夜晚,向空中辨认北斗七星在天上转动的方向更能令人信服自然律的课堂了,我学到的是一种信念。

现在是2023年的深秋,月季即将结束秋花,进入冬眠。但是,它们会在该盛开的时候盛开,这样的信念会赋予每朵残花特殊的使命。

残花就是为了给人信念而美丽的,这也是如今我的信念。在这一年,我相信自己不再是时代巨变面前的弱者。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