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农业社会下的五谷——黍、稷、稻、麦、菽

发布者:贴牌人生 2023-4-19 02:21

农业出现后,古人的生活就围绕着农业转,或者说古人的一切都以农业为标准衡量,最明显的东西就是时间。

比如说“”这个时间刻度。早期社会的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古人必须动员全部的劳动力去收割、晒干与储藏。如图,甲骨文“”表示上面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的象形,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成年男性),表示收获、丰收等。

但是通常情况下,成年男性是忙不过来的,还会有成年女性加入,这种情况会用“委”字表示。而女性的体力是不如男性的,一般情况不宜从事这种重体力农活,所以“委”有不胜体力的委屈,委弱等意思。

如果加上女性也不够,参加“双抢”就需要出动孩子,也就是“”字,所以“季”字是最后的意思(伯仲叔季),最后一个往往衍变成新阶段的开始,如春季、夏季等等。

下面就较重点讲一讲人类具体抢收的“五谷”。五谷之说应该是范称,谷类是人类从自然界中选择的植物变种,其选育品种可能有上百种,只不过人类只选择了较合适的几种,留下的谷类可能受秦汉五行之说,范称为“五谷”。

黍与稷

黍,北方叫黍子,又叫糜子,去皮叫黄米。黍在商代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商代人十分喜欢饮酒,且酒又是祭祀时的主要供品,所以在商代黍是很重要的农作物。

黍(黄米)是比较耐干旱的作物,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多有栽培,其种植范围向南不会过长江,向北不会达东北,差不多正好覆盖华夏民族主要活动区域,所以黍是这个时期主粮

而稷(高粱,或说黍的一种)就是此时期的另一种主粮,当然黍稷不容易分,人们就统称为小米。“稷”的字形是人向禾跪拜,可以理解为人们向禾神祈求丰收,也可指主管农业的官(神)。

如周朝的祖先弃(后稷),在舜帝时期就是司农之官,并在农业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周”这个族群也因此农业成分浓厚,不像商人那般“浪费”粮食酿酒喝,周人为纪念“弃”,将“稷”这个词赋予高粱这种植物。

周代商后,诞生了一个词“社稷”,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人应该听说过,这里的“社”指的是土地,“稷”指的就是农业,二者合并就是天下(江山社稷)的意思。

稻与菽

稻,今天以米或大米称之,在甲骨文中,“米”的写法如图,几个米料状,中间加一横(为与小与少字区别),指的是去壳的谷仁,黍、稷、稻的谷仁均可称为“米”。

而稻最开始指的是装米的容器,上面是米仁,下面是装米的罐子,如此做法是方便携带与交易,所以装米的罐子一般是瘦高型,便于持拿与倾倒。

稻,分为二种,一种是籼稻,一种是粳稻。籼稻果实较细长,它直接源于野生稻,比较耐热,大致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地区;粳稻果粒较肥短,源于野生稻与籼,又经过人工选择栽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及西南地区,比较耐寒。

稻米,单位产量大,易于煮熟消化,可以养活大量人口,所以古人非常喜欢种植稻米,如《战国策》记载;“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但因水利设施的问题,稻米不是想种就能种的,而种不了稻的地区,会选择另一种作物——

来源于“叔”字,作以手摘取豆荚之状,“叔”字在本周时又被借用以为贵族的称号,所以植物的“叔”加“草”字头。一般认为“菽”指大豆,因为大豆在豆类植物中最具经济价值,也可以作为粮食。

菽,因为其颗粒大于一般谷类植物,所以又称大豆。大豆虽不如稻米等植物鲜美,但容易栽种,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所以古人常种植它以救急,《战国策》记载;“韩地险恶,山居五谷而生,非麦即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也说明菽的价值在稻麦之后。

麦是今日北方的主食,但它不是本地植物,是数千年前从从中亚传入我国的,至少麦在商代还是相当罕见的。甲骨文中有二个字表示“麦”,一个是“来”,一个是“麦”。“来”字表示麦成熟时垂穗的样子,而“麦”表示麦的根部异像。不过“来”字已经被借走,用作它意。

麦,耐悍又耐寒,再加上产量比较高,口感较好,只不过是外来特种,在商代比较少见,也就是说比较“金贵”。对于这种东西,古人一般是当祭品,或者在特殊日子里吃,如《逸周书》记载;“维四月孟夏,王初祈祷于宗庙,乃尝麦于太祖。”可见麦的珍贵程度。

也因为好吃产量高又适应中国的环境,所以到汉代,麦取代小米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另外还有“麻”也被当作五谷,只不过麻通常被用作缝制衣物的材料,与上述“食物”不太相同,故暂不述。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