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10大历史事件,最后一个奠定了当代中国版图,你知道吗

发布者:彭泽先生 2023-9-16 00:24

中国的封建王朝数千年,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伴随着朝代更迭,权力转移。

纵观封建王朝历史,我选出了10个决定朝代存亡或者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分享给你。内容充实、文章较长,建议收藏起来,用到的时候随时看。

1、周公建礼制

周公姓姬,名旦,乃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武王灭商2年后去世,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

周公摄政7年,其先是平定了其兄弟勾结商人残余势力的叛乱,巩固扩大了周朝的疆域;然后又册封诸侯,分封众多诸侯国以屏卫周王室;最后为方便控制东边诸侯国,建立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周公考虑到要想保持这套政权组织能够长时期有效运转,又进一步制定了礼乐制度。

礼,即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一套典章制度,主要作用是划分和规范人的身份地位,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即音乐,乃是对礼制的一种辅助。

礼制的内容上至国家政治,下到日常生活,相当庞杂。

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和贵贱等级制。这两项制度为国家政权机器、乃至社会的运转提供了规则。

礼乐制度不仅为周王朝的有序运转奠定了基础,后来经孔子的传扬,基本为后世所继承,成了后来3000年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制度。

周公制定礼乐后,就功成身退,归政于成王,因其功劳和德行,其被后人尊为圣人。

2、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十九年,赵都邯郸被秦军破,赵王迁降秦;二十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失败,秦将王翦率军攻燕,次年,燕王逃到辽东。

二十二年,秦将王贲率60万大军攻魏,包围并水淹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破之,魏亡;二十三年,王翦率60万人灭楚;二十六年,王贲率军南下攻齐,齐王不战自降。

嬴政在短短10年之内陆续吞并六国,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因为此后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五个半世纪的乱世,复归一统;更进一步说,中国自此在文明层次上更进一步,进入了封建时期。

在秦灭六国之前,中华大地上便陆续进行着残酷的吞并扩张战争,延续两百多年,从未间断,秦始皇结束了这个局面。

春秋初期,总有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则只剩下了二十几家;到秦始皇时,则只剩下了7家,即战国七雄。

这场如石投井不到底不止的游戏,必然将战到只剩下一个最后的赢家。

其实,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雄”之中是最晚的一个,却是最为彻底的一个,之后其经济、军事制度乃至政治、人才制度都跨越到六国之前列。

再加上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赢政灭六国便是天时地利人和促成的一次伟大胜利。

3、汉武帝大一统

秦始皇虽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但六国残余犹在,伺机而动,并且当时因政府实行严刑峻法,百姓负担沉重,秦朝只是依靠武力维持了暂时一统。

秦亡后,刘邦建立汉朝并逐个灭掉七大异姓王,实现中国的重新统一。

但刘邦临死前又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其疆土占到了汉疆域的一半以上。刘邦死后,这些同姓王逐渐不再听中央指挥。

因此自汉高祖,后来经历吕后专权、文帝、景帝,汉朝并非真正一统的政权。

到汉武帝时,因其父景帝已经通过镇压“吴楚七国之乱”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

汉武帝先是通过允许诸侯王进一步分封子弟的策略使剩下的诸侯国自行分裂,又通过查办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彻底击垮了诸侯王的势力。

汉武帝不仅在地域和行政上实现了统一,还通过确定历法,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货币、文字等,实现了中国文化上的统一。

汉初,许多人还习惯以战国时的楚人、秦人等界定自己和他人的身份。汉武帝时,秦、楚、齐、鲁等文化大融合,这种现象便逐渐消失了。

4、东汉“光武中兴”

王莽的新朝灭亡之际,已沦为布衣的汉景帝后裔刘秀(光武帝)在诸多起义领袖中脱颖而出,最终凭借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指挥军队镇压赤眉等农民起义军,消灭了乱世中形成的诸多割据势力,实现了真正的一统。

之后,刘秀实行以“柔术”治天下的策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王葬政权乃至西汉留下来的社会问题。

经济上,鼓励耕织,组织军队屯垦,恢复西汉时三十税一的轻税政策,与民休息;实行减轻穷人赋税负担的度田制度。

政治上,偃武修文,裁并400多县,简政减吏;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予优厚的爵禄,但收回兵权,并禁止他们干政。

文化上、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此外,他还下令释放奴婢、刑徒,减轻刑罚等,虽然遇到不小的阻力,但各项政策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

东汉的经济水平、人口、文化由此逐渐恢复到西汉强盛时期的水平,史称“光武中兴”。

5、隋文帝开创科举制

隋朝虽短,却出了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便是隋文帝杨坚。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被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本人也在对北齐的战争中立下战功,他还是北周宣帝的岳父。

宣帝死后,杨坚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夺取了年幼的静帝皇位,建立隋朝。隋朝建立后、南下灭陈,重新实现中国统一。

隋文帝建立统一的隋朝,意义非凡。

就承前来说,是继东汉末年直至南北朝200多年的乱世后,重新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就启后来说,隋文帝建立隋朝后,不仅使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军事上也所向披靡,周围少数民族臣服,后来唐朝的兴盛正是建立在隋朝的基础上。

其次,隋文帝时所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州县两级制、开皇律、均田制、科举制等新制度均为后世历代所沿承。

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不仅因其文治武功被誉为中国历代最有才智的皇帝之一,而且因其与民休息,废除古代酷刑等措施,也被誉为历代最仁慈的皇帝之一。

6、唐太宗“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李世民在位的23年里,唐王朝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均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史学家称之为“贞观之治”。

唐朝建立后,隋末乱世导致的人口减少造成了地广人稀的局面,再加上人心思安,为唐朝的兴盛创造了经济和心理基础。

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征服也为唐朝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再加上京杭大运河的修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也在商业繁荣、政治制度、人才选拔等方面为唐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高祖李渊称帝8年后,唐王朝基本稳定下来,此时唐太宗继位。

因其雄才大略、任人唯贤、广开言路,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唐朝很快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当时唐朝疆域辽阔,军事强盛,国际威望极高,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前来落户,当时仅在广州便居住了20万西方侨民。

唐太宗当政时政治清明,官吏极少贪污,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这并不是靠严刑峻法所维持的,而是靠政治制度上的设计以及官员自律。

值得一提的是,因当时社会极少有不公平之事,社会犯罪率极低。据载,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全国判处死刑者仅有29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盛世景况。

7、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卖国贼。

石敬瑭本是后唐屡立战功的功臣兼驸马,常年驻扎北部边境负责抵御契丹南下。因其战功卓著,加之常年驻守边关,逐渐拥兵自重,被篡位登基的后唐末帝李从珂猜疑,终至翻脸。

李从珂派兵讨代石敬瑭,石敬瑭于是向契丹求援,表示愿意称臣,并厚颜无耻地表示愿意以父事契丹;同时许诺事成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

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最终夺得后唐江山,于公元936年被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汴梁,称之为东京开封府。

石敬瑭做皇帝后,“信守”承诺,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给契丹布帛三十万匹。石敬瑭以皇帝身份却称辽皇帝为“父皇帝”,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石敬瑭的诸多卖国行径中,危害最深的乃是割让燕云十六州。

十六州大致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它们是中国北方的门户。

辽兵乃至后来侵宋的金兵,从这里长驱直入中原地区,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还导致北宋灭亡,经历“靖康之难”。

8、忽必烈的元朝大一统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于1271年改蒙古汗国为元,是为元世祖。8年后,忽必烈灭掉南宋。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忽必烈的统治方法,大致说来可概括为“先私后公”。所谓“先私”,便是在制度设计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蒙古人对汉人的统治权。

首先,元朝实行的是空前的中央集权,各地方政府称作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意即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的一个派出机关而已,因此地方极度无权。而行省区划本身也是从一种防止地方势力过大的军事策略出发。

其次,忽必烈将所有人分为蒙古、色目(中亚、西域等地的民族)、汉人(北方的汉族、契丹、女真等)、南人(南宋遗民)4个等级。另外,忽必烈废除了科举制度,以堵住汉人入仕之路。

在保证了蒙古人的统治权之后,忽必烈作为一国之君,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政策则有相当建树。

首先,因为蒙古人开阔的视野,元朝的商业繁荣达到了历史的顶点;其次,忽必烈所提倡的兼容并包的思想,使得元人首次拥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很少有思想文化禁锢,也使得元朝文化取得了大发展。

9、朱元璋的制度革新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没有满足于简单继承前朝的制度,而是在参考前面历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颇有决断的革新。

明朝的各项制度可以说是相当有特色的。就效果而言,朱元璋的革新则是优劣参差。

就设计得比较好的制度而言,首先是值得一提的便是朱元璋所设立的卫所兵制。

卫所兵制兼具征兵、募兵之长,养兵百万,不废百姓一粒米。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即使军队可保卫国家安全,又防止了武人专权。

其次,朱元璋所实施的扶植自耕农,奖励移民垦荒屯田的经济政策也比较成功,加上重新丈量土地使得赋役负担更加公平,因此明初的小农阶层生活整体不错。

另外,明代的官员乃是历代最清廉的官员,朱元璋治贪绝不心慈手软,刑罚之重令人闻之惊颤,但是通过严刑重典实现的清廉,只是一时的压抑,并非根治。

另一方面,朱元璋的一些擘画也给明朝遗留了相当大的麻烦。

朱元璋所设计的最不好的制度有两个,其一是不设宰相,其二是特务组织。

不设宰相的制度使得明朝尤其是中晚期一直受到宦官专权的影响,而特务组织最终也发展成为明代政治的痛疾。

明中晚期,宦官干政的同时又控制了“东厂”特务组织,两个痼疾纠结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还有些制度,刚开始比较好,随时间推移,便由利变为弊了。

比如朱元璋分封子侄为王藩卫中央的策略,在朱元璋在世时固然起到了巩固国防的作用,但朱元璋死后,这些藩王却成了其后世帝王的麻烦。

10、康熙皇帝统一大清

康熙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因明清帝王多只用一个年号,故往往以年号代称帝王。

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8岁登基,16岁时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亲政。

清朝立朝时并未在军事上取得完全的胜利,只是与明朝投降势力取得了政治上的妥协。

清朝立国后,明朝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事实上与清廷分庭抗礼,因此当时清朝并非一个真正统一的王朝。

康熙20岁时,宣布撤藩,三藩起兵,康熙花了8年时间平定了三藩。3年后,康熙又统一了台湾,派刘铭传任第一巡抚。

后来,康熙又花了9年时间平定了蒙古势力噶尔丹的叛乱,击退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150多年的和平。

通过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康熙将清王朝的基业稳定下来,基本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