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评出2023国内十大经济新闻

发布者:邻家小师弟 2023-12-29 08:14

经济日报社评选出2023年国内十大经济新闻: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持续深化

涉及多项经济和金融领域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向前推进。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京正式挂牌;9月,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在京正式挂牌;11月10日,民政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定”规定对外发布。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的13项内容中,金融领域的改革占6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成为本轮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后,我国金融监管将形成“一行一局一会”监管模式,其核心在于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意味着未来我国金融业监管将从分业监管转向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的统一监管格局,响应了当前国内金融政策统筹防风险和促发展的主基调。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的民营经济发展局主要职责是,跟踪了解和分析研判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统筹协调、组织拟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拟订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政策;建立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协调支持民营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局将围绕政策、交流、合作、监测、评估、宣传搭建6个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拓展空间。

10月25日正式揭牌的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目前,国家数据局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正在推进丰富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数据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数据安全治理等系列重点工作。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举行

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金融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重要支撑,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

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行为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2023年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第一年,我国耕地保护和建设推进速度不断加快。有关部门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念,推出了一揽子硬措施,耕地保护成效明显,耕地建设稳步推进。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2023年,围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守住了耕地红线,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为粮食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保障。

早在春耕春管时节,各地就采取多项措施,全力守好耕地资源。全国自然资源卫星图片执法工作提前1个月就已展开,各地利用技术手段,对耕地展开重点执法检查。

今年,有关部门部署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首次考核,并与省级党委、政府签订责任书,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有关部门明确要求各地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严禁违法批准占用和擅自调整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切实防止平原占用、山区补充的行为,并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湿地、河道湖区等范围开垦耕地。

严守耕地红线成为耕地保护的着力点。7月2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会议强调,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进一步采取过硬实招。要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耕地质量建设的关键。日前,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申报已全部完成审核。该项目将优先支持东北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京津冀受灾地区也纳入重点支持范围,提高农田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此外,对粮食主产区予以倾斜支持,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台

多举措支持民营经济

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从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部署重点任务,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此后,多部门陆续出台配套政策举措,形成“1+N”政策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推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市场监管部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提出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优化民营经济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一视同仁”理念,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破除壁垒、减税降费、要素保障、支持创新,政策合力有效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随着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民营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更加有力。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民营经济发展局将建立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加强相关领域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各项重大举措早落地、见实效。

随着宏观经济回升巩固、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发力,民营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显著,在进出口、创新等领域表现亮眼。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300.4万户,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从外贸数据看,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6.1%,占进出口总额的53.1%。11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高于2021年和2022年同期水平。

开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切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为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激发新质生产力,工信部提出,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进工业“智改数转”,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新型基础设施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今年,《关于推进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相继印发。在多项政策措施推动下,我国已建成网络规模全球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显示,我国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321.5万个;算力总规模超过200EFlops,居全球第2位。

坚实的基础设施为应用创新提供关键支撑。当前,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快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截至目前,5G行业应用已融入67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已建成5G工厂300家,较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家,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8000个。

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建设,大大增强全社会发展制造业的信心,有力推动政策和资源要素向工业经济集聚。11月份,工业生产加快回升,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同比大幅增长,新兴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再次高位增产,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再获丰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粮食高位增产来之不易。受极端天气影响,粮食生产面临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全国上下凝心聚力,稳政策、稳面积、提产量,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千方百计抗击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是确保粮食增产的基础。今年中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100亿元,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推进间套复种、整改复耕,挖掘面积潜力。真金白银的政策举措稳定了粮农种植预期,增强了种粮信心。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85亿亩,比上年增加954.6万亩,增长0.5%,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粮食亩产增加是确保全年粮食增产的重要原因。粮食生产“靠天吃饭”,虽然局部地区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但从粮食主产区来看,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开展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以100个大豆大县、200个玉米大县整建制示范带动,重点推广耐密品种,集成配套栽培技术,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今年粮食亩产增加2.9公斤,增长0.8%。专家测算,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73%。

增发1万亿元国债

专项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2023年,我国多地遭遇了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比较重。同时,近年来我国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求加快恢复重建,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此,国务院提出议案,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增发1万亿元国债,作为特别国债管理。此次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专项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增发的国债资金通过2023年预算安排5000亿元,结转2024年5000亿元。

按照部署,资金用于8个方向:灾后恢复重建,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恢复到灾前水平;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支持主要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和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水文基础设施,小型水库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安全监测,海堤治理,整体提升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增发1万亿元国债,是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着眼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能够有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补齐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的短板,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房地产供求发生变化

多措并举促进市场平稳发展

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前高、中低、后稳”态势。总体上,我国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调整之中。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这是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房地产自身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判断。同时提出,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从供给看,我国城镇住房“有没有”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结构性不足问题仍然存在。从需求看,人民群众对住房品质有了更高要求,希望住上更好的房子、获得更好的服务。好房子就是要绿色、低碳、智能、安全,让群众住得健康、用得便捷。针对房地产市场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包括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实施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等。

“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等政策措施起到了积极效果。临近岁末,北京、上海出台了下调房贷首付比例、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优化普通住房标准等举措,降低了居民购买住房的资金门槛,减轻了还贷压力和税费负担。这些举措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随着经济整体恢复,同时在房地产领域一系列优化调整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的一些指标继续呈现边际改善迹象。

同时,我国大力推进“保交楼”,促进已售逾期难交付房地产项目开工建设并尽快交到购房者手中。有关部门和各地出台及执行了一系列“保交楼”政策,金融部门给予专项借款、贷款等大力支持。目前“保交楼”工作进展顺利,350万套“保交楼”项目已实现交付超过268万套,交付率超过76%。今年前10个月,“保交楼”带动全国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长近20%。“保交楼”取得的成效有助于减轻购房者再买到“烂尾楼”的担忧,增强了各方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A股进入全面注册制时代

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大幅提升

2023年4月10日,首批10家主板注册制企业上市,A股进入全面注册制时代,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回顾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历程,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为突破口,推进一揽子改革,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逐步推开,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渐进式改革的路子。

从核准制到注册制,不仅仅是审核主体由证监会转移到交易所,更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提高投融资的便利性。注册制并不是意味着放松审核要求,而是更加注重严格把关。通过问询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更加强调开门搞审核,发行上市更加规范、透明、可预期,内部制衡和社会监督更加严格;新证券法的推行,大幅提高了违法违规成本。实践表明,注册制改革是一场触及监管底层逻辑的变革、刀刃向内的变革、牵动资本市场全局的变革,影响深远。

注册制改革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根本性的。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理念的变化,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监管部门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作判断;二是把关方式的变化,主要通过问询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三是透明度的变化,开门搞审核,审核注册的标准、程序、问询内容、过程、结果全部公开,监督制衡更加严格,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是监管执法的变化,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露头就打,实行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处罚,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发行上市制度,使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市场结构和市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全面注册制的成功落地,将加速建成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更好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商飞

大飞机事业迈入规模化系列化发展进程

2023年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首发用户为中国东方航空。这标志着国产大飞机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

C919是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中程干线客机,设计定位于150座级单通道窄体机市场。截至2023年12月,东航已有3架C919投入商业运行。从各项运营数据看,C919运行技术状态正常,安全飞行表现良好。

C919商业首飞是一个“里程碑”事件,意味着波音和空客几十年来的“双头垄断地位”在中国市场被彻底改变。C919正式进入民航市场,意味着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民航运输市场首次拥有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中国大飞机事业迈入规模化、系列化发展进程。

在中国飞机史上,发展大型客机项目,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C919于2007年立项。2008年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是实施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中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C919立足自主技术研发,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掌控项目主导权,国产化率约60%。2017年首飞,2022年9月完成全部适航审定工作后获得由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航空市场”是国际共识,C919大型客机带动形成的国家民用航空产业蕴含巨大潜力。从商用飞机新材料、零部件研制到试验试飞、服务培训,航空制造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带动性强。以上海为龙头,陕西、四川、江西、辽宁、江苏等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了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生产工作,形成了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推动建立16家航电、飞控、电源、燃油和起落架等机载系统合资企业,提升了中国民用飞机产业配套能级。

来源:经济日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