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被下马的传奇战机:沈飞歼14战机上榜,轰8轰炸机最可惜

发布者:塞上老君 2023-3-22 18:48

这是中国被下马的十大传奇战机,其中的歼14战机可与歼20一较高下,轰8轰炸机就是遗憾之最,如果研制出来将轰动全球。

本期为大家盘点,我国放弃的十大军机排名。

首先排在第十名的,是强6强击机。

这是我国曾经研究的一款支援型战斗轰炸机,也是我国有计划研制的第一款可变形后掠翼作战飞机,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这款战机的研究计划在1979年启动,目标为仿制苏联著名设计局米高扬所研发的米格23战斗机,由我国的南昌飞机制造厂所负责,总设计师为曾经负责强5战机研制的陆孝彭院士。

研制这款强击机的初衷,是为了弥补我国空军空中支援的不足,当时负责相关任务的仅有强5、轰5以及轰6,前者载弹量较少,而后者存在响应慢的问题。

虽然在设计初期,我国很快确定了“一机两形”、“可变后掠翼”的大体方向,但在后续对米格23的详细逆向工程中,出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其中,就包括了后掠翼电控系统,气动外形、内部结构与整体质量配合效果不佳,以及雨点采用发动机WS6一直未能定型生产等问题。

后来,研制速度更快、机型性能更好的歼轰7问世,强6便停止了研制,项目于1988年告终。

而接下来第九名,是歼9截击机。

上世纪60年代,我国曾经开展过关于高空高速截击机的项目,旨在弥补我军空中力量在空优方面的劣势。

歼9项目早期由成都飞机工业负责,由于背负着空优、格斗等超高难任务,这架战机在一开始便身负重任,技术指标要求非常的高。

总体来说,就是在单发单座的前提下,达到预定目标的2个2.6,这所谓的两个2.6,就是最高速度达到2.6马赫,最高升限达到2.6万米。

要知道,这样的要求,哪怕是同时期强盛的老美、苏联也不可能做到,即使成飞逐步摸索出了“鸭翼布局、两侧进气”的全新设计理念,但当时的技术依旧难以达到歼9所要求的标准,最终在1980年停止了研发。

但成飞却因此项目获益良多,许多思路与经验在后来的歼10、歼20等先进战机得到了验证与应用。

然后排名第八的,是歼13战斗机。

1971年,一项秘密战斗机研究计划在沈阳飞机工业601所正式启动,那便是歼13战斗机计划,而这款战斗机的初衷,便是为了取代当时已经不适应时代、型号过于老旧的歼6战斗机。

作为对标世界先进战机的项目,歼13着重参考了米格23与F16等同时代先进战机,并逐步打造出了优秀的先进气动外形设计。

而歼13战斗机下马的原因也令人惋惜,那便是当时我国自研的航空发动机始终达不到歼13所需的水准,因为缺乏动力系统的配合,项目最终搁浅,未能见到最终的成品。

不过在许多现代军事研究学者看来,枭龙战机或许正是延续了歼13的研究理念。

接下来排名第七的,是歼12战斗机。

上世纪60年代,我国空军经过实战经验证明,机体质量较小、拥有短距起降能力、造价低廉、维护简单的小型歼击机,是我国应当首要发展的目标。

“小歼”计划,也就是歼12项目应运而生,同样由功勋赫赫的设计师陆孝彭院士负责。

1970年,歼12首飞成功,创下了每秒180米爬升速度、半径1140米转弯的惊人纪录。

但由于机体较小,无法携带太多空中机载武器的缘故,这架战机被认为实用性不足,遭到了空军的淘汰,于1978年取消项目。

但这款战机依旧成为了我国摆脱苏式飞机设计理念最坚实的第一步,为后续航空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接下来排名第六的,是强5乙鱼雷强击机。

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是我国大名鼎鼎的空中功臣:强5强击机的延伸型号。

强5乙与其设计基础强5外观极其相似,机体结构并没有过多改动,但重点是取消了内部挂载弹仓,从而扩大了主油箱并额外增添了一个软油箱,机翼部分则增加了鱼雷挂架,旨在对海攻击。

1970年,强5乙原型机首飞成功,并通过了后续15架次的繁琐测验,证明性能符合设计要求,随后便生产了6架供给部队进行试用。

但在后续的观察过程中,强5乙被证明雷达、瞄准具、自动驾驶仪等机体关键设备存在无法统筹定型的问题。

且当时世界各国已经十分重视水面舰艇的防空能力,防空武器出现了极大地提高,以鱼雷强击机为任务的强5乙生存能力进一步下降,于1979年遗憾下马。

而接着第五名,是空警一号预警机。

早在1969年,我国空军便开始了空中预警机这一概念的探索与研发,空警一号预警机便是我国研制的第一款预警机型号。

空警一号是我国利用苏联图4轰炸机进行研制改装的飞机,立项初期便定下了探测范围120公里、升限6000米,至少8小时飞行时间的高指标。

1970年8月,空警一号开始试飞,而问题接踵而至,即使机体其他指标完美达成,但最为关键的雷达勘测系统却迟迟无法给出满意的答卷,1971年,空警一号项目终止,原型机则存放于首都的航空博物馆。

然后第四名,是轰6Ⅰ战略轰炸机。

1971年,西飞工业接到秘密指令,开始负责研制能够运载巨大当量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这架轰炸机保持了轰6的外形,并被命名为轰6Ⅰ。

轰6Ⅰ采用了4台来自英国的“斯贝”涡扇发动机来取代原本的2台涡喷8型发动机,大幅提升了总推力与航程,并且降低了四分之一的耗油量。

轰6Ⅰ的发动机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凸轮结构,电气系统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光是电控成品就加装了78项。

1978年,轰6Ⅰ再次进行测试,从原型机的航程5760公里悍然提升至超过8000公里,海拔爬升率由原本每秒不到20米跃升至每秒将近30米,效果显著。

但在后续计划过程中,由于发动机非国产始终受限,且我国空军的战略重心发生一定变动,轰6Ⅰ研究项目终止。

接下来排名第三的,是运9运输机。

看到这,相信不少人会产生疑惑,运9不是完成了研究,并成功服役了吗?为何要说这架飞机被取消了?

实际上,此运9非彼运9,这里提到的运9,指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曾提出并研发的大型喷气式军用运输机,也就是 “老运9”。

运9项目在1969年投入研究设计,是我国第一次尝试研制大型运输机。

该项目在立项时就规定了相当高的指标,如能够运载包括装备在内的2个加强连,总人数约350,总重超过42吨,航程必须超过800公里,且航速不得低于每小时800公里。

从这里就能够看出,运9的目标可谓是十分远大,算是我国运输机领域不折不扣的老前辈。

在技术指标以外,运9还必须以机降为主,拥有有益的快速装卸货设备,拥有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畅通航行的能力,并且适应沙、草、土等各类跑道,务必做到“使命必达”。

但以当时我国的物资条件基础与技术水平来看,这样的目标实在是难以实现,终止研制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1971年,该项目仅仅执行了2年便下马告终。

而接下来排名第二的,是歼14战斗机。

这款被称为歼14的战斗机,曾与歼20相互竞争,一较高下,参与了我国隐身战斗机的项目竞标,最后遗憾落败。

歼14又被称为“雪鸮战机”,是沈飞工业所研制的隐身战斗机项目方案,依照现有资料显示,歼14的气动外形设计也和歼20一样,使用鸭翼式布局,但是否为两侧进气方式尚不可知。

而与歼20不同的是,歼14极为大胆的采用了三翼面式布局,也就是在传统常规布局上增加一个前翼进行辅助,这种布局能够让机翼得到更大的载荷,但也有一个硬性条件,那就是更加依赖发动机的推力系数。

同时,这种布局必然会导致战机的整体外形进一步增大,不利于隐身性能的优化,且影响了飞机的机动性,因此才被气动外形更优秀、隐身性能更强的歼20斩于马下,在五代机争斗中落败。

最后排名第一的,是轰8战略轰炸机。

该轰炸机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被我国提出,作为一款新型远程轰炸机投入研究设计,其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满足我国“三位一体”核打击战略的需要。

从功能性角度来分析,轰8是以轰6为基础的,拥有更大的载弹量与更强的航空性能的,我国新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是我国面对核讹诈、核威胁的措施。

按照初期研究决定,轰8的雏形慢慢构想了出来,那就是在原有轰6的基础上,对机身进行拉长处理,并着重加宽机翼以提高升力,获得更大的载荷量。

而想要完成这点,强大的推力系统不可或缺,预计要使用4台专为轰8研制的910型涡扇发动机,每台都能够提供高达11吨的强大推力,而备选动力方案则有涡扇8、斯贝等发动机。

轰8项目的指标同样令人咋舌,起飞重量最少达到160吨,最大载弹量18吨、航程超过11000公里,足以见得轰8项目所背负的期望。

但在后续研发过程中,由于相关技术经验储备的不足,研究经费的捉襟见肘,以及理想动力系统的缺失,轰8项目只能遗憾终止,成为军迷们心中的意难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