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2022年是中国少有的考古大年

发布者:拔剑长空 2023-3-29 17:29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会现场。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8日讯(记者万建辉)3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召开,经过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等10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会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2022年中国考古成果丰硕,是少有的考古大年:主动发掘比例在增加;年代分布均衡,有百万年、万年、5000年、三代、秦汉的项目;科技考古发挥了重要作用,起了放大镜和显微镜作用;许多年轻考古学者挑大梁,中国考古事业后继有人。

以下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评项目: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郧县人”3号头骨保存完好

“郧县人”3号头骨。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遗址因为曾发现两具约100万前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俗称“郧县人”)而闻名,是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2022年5月18日,在距“郧县人”1号头骨33米远的考古发掘地层壁面上,“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保存完好,形态清晰,具有直立人的体质特征,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以前发现的两具头骨更丰富而真实,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两具头骨变形的缺憾。

“郧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有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该化石处在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

开后世里坊制度的先河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

记者了解到,此次入选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井”字形主干道路系统。这种道路网络,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形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介绍,自2021年以来,他们陆续发掘了多处城市道路和道路两侧夯土墙,并发现宫城西侧道路夯土墙向北延伸200余米,据此推测已知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以西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这意味着二里头遗址中可能不止‘九宫格’,而是由更多的‘网格’组成。”

目前,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古代都城中的里坊与二里头都邑的“网格”,有着一脉相承的规划设计理念。二里头都邑的“网格化”布局,开后世里坊制度的先河。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我国万年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实证

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出土的陶片。

赵家徐姚遗址距今1.1万至1.5万年,在山东临淄东部,是一处旧石器、新石器过渡阶段的人类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古人临时性活动营地,总面积约400平方米,至少有3处火塘;围绕火塘,陆续发现遗物1000余件,包括陶片、陶塑,以及少量的石制品、蚌壳制品;其中陶片200余件,是我国北方地区出土陶器年代最早、也是国内出土早期陶片数量最多的遗址,暗示了该地区可能存在更为原始的陶器起源阶段。

而遗址拥有大面积、多频次红烧土堆积,显示遗址内火的出现频率很高,说明人与火在长时段内发生了互动关系,可能与古人获取特定资源、彰显领地意识密切相关。专家介绍,保存完整、遗物丰富的赵家徐姚遗址,成为我国万年文化发展史的又一个重要实证。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一座具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聚落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此次入选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石城聚落展现结构严密的门址系统,是一座具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聚落,距今约4200至3700年。截至2022年底,考古发掘出土一批颇具特色的陶器、骨器及玉石器,较为全面地摸清了核心区布局等。尤其是聚落发展到鼎盛时期,修建了外城墙及外城门,整个门址南北跨度74米,东西进深48米,由三个石包土芯大墩台呈“品”字形围合而成,通关进城时,需经半圆形墩台外侧夹道,进入第一道瓮城,迂回前行,经过两道瓮城后,方可抵达城内,成为目前发现史前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结构最为严密、形制最为规整的一套门址系统。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安阳殷墟墓葬。

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队启动了商王陵及周边区域的考古勘探,发现存在围沟、祭祀坑、墓葬、灰坑等。其中围沟2个,东西相距40米。

考古人员发现,新探明的围沟围绕在殷商大墓外围,未见围沟与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围沟和祭祀坑的现象;东围沟东、西段的北端偏向东,与殷墟发现的商代建筑的方向一致。两个围沟与商王陵园有明确关联关系,属于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这些发现改变了商王陵陵园的格局,将推动对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

泾河流域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遗址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出土的陶片。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千米西头村,地处泾河东岸台塬边缘地带。通过区域性系统调查及考古勘探工作,考古人员确认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遗址。西周时期大型城址的发现,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为探索“豳”地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西周时期建筑基址、冶铜、储粮等遗迹的发现,为商周城邑的功能结构研究提供重要例证。此外,西头遗址围沟墓地的发现,为探索商周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M90墓道所见大量殉人的发现,为商末周初人群迁徙及周王室对泾河流域的控制方式等研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考古学材料。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展现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历史画卷

贵安新区大松山墓葬。

大松山墓群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考古人员在该墓群开展了全面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192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大松山墓群是贵州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地,其考古发现首次建立起黔中地区两晋至明代墓葬发展序列,为贵州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树立了年代标尺;见证了汉晋至明代,黔中地区社会文化中心逐渐转移至贵阳周边的进程,以及明代贵州建省前后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此外,作为一处全国罕见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大松山墓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情况,展现了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画卷。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东北地区最早的佛寺遗址

珲春古城村寺庙址出土的造像。

古城村寺庙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东侧。古城村寺庙址包括高句丽、渤海国两个时期的遗存,考古发现了古城村1号寺庙址和古城村2号寺庙址。其中,1号寺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处高句丽佛寺,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已发现最早的佛寺遗址。出土的“壬子年六月作”铭瓦当为研究三燕佛教东渐高句丽提供了重要证据;所获大量北朝晚期风格造像,为探讨中原佛教物质文化对东北边疆地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素材。2号寺是首次全面揭露的渤海国高等级佛寺,为研究我国唐代高等级佛寺平面布局、建筑组合、建筑结构及探讨我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石刻壁画填补北宋艺术史空白

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出土的石刻壁画。

州桥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根据考古发掘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推测:宋代州桥为柱梁平桥,桥下密排石柱,桥现已不存;现存州桥为明代早期修建,是在宋代州桥桥基基础上建造的单孔砖券石板(拱)桥。

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探讨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提供了重要材料。考古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也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此外,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从规模、题材、风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见证了北宋时期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高度。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海丝申遗工程经典样本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水门头区块遗迹分布图。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段,温州古城朔门外,南依古城,北邻瓯江,东靠海坛山,与世界古航标江心屿双塔隔江呼应。主要遗迹有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存,8座码头,1条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成片房址,水井等,并出土沉船2艘、数以10吨计的宋元瓷片以及漆木器、琉璃、砖雕等大量遗物,各类遗存年代跨度从北宋延续至民国,尤以宋元为主。

专家表示,系列遗迹重现了宋元温州港的繁华景象,是我国城市考古、港口考古的重大收获。该遗址为温州坐实龙泉瓷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丝”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关键物证;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突出价值,是海丝申遗工程的经典样本和支撑性遗产点。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