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日新月异,折射出中国的飞速发展”

发布者:水军一号 2023-4-28 03:34

多国驻华使节参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太湖石垒砌的戏台,牡丹环绕古亭矗立,让人联想起经典昆曲《牡丹亭》的场景——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连连点头并拿出手机拍摄。这是他第六次来上海,每次都有不一样的体验。“这座城市为所有人提供了生活的富足感与喜悦,上海日新月异,更折射出中国的飞速发展。”

今天,“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在上海“世界会客厅”举办。前昨两天,多国驻华外交官及外国媒体记者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世博文化公园等上海地标建筑,感受城市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浦江两岸的生动图景。

从历史了解今天的中国

“陈独秀与李大钊的名字该如何拼写?”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员张粟在讲解时被外国友人反复问及这一问题。印度尼西亚《罗盘报》记者阿格尼斯·迪奥多拉边聆听讲解,边在笔记本上记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短短一个上午,《所罗门星报》特约撰稿人卢克·玛尼手机里存下上百份影像资料。“我深刻感受到中国通过一个又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与奋进令世界震撼。”从所罗门群岛出发、中转4趟航班、花费整整1天才飞抵上海,一路奔波的劳累却被观展的热情和精彩一扫而空,玛尼笑称非常值得。

看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外排着长长的观众队伍,迪奥多拉说:“尤其是很多年轻人,看到他们对历史高涨的热情,非常羡慕。”她认为,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紧密地和最广大人民联系在一起的生动体现,经过历史的沉淀,如今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有着最可爱的形象。

在展览尾端的留言墙上,外国友人纷纷留下寄语。泰国新闻电视台国际新闻主持人娜塔查·吉莫曾在网上看到过相关展陈的图片,这次她近距离接触了手稿、传单等历史文物。她在留言里写下:“我爱这里的历史文物,感受到中国一天天变得更美好,要是能懂中文就更好了。”

传统与现代交融呈现上海另一面

坐在大巴车上望着窗外街景,外国友人们感受到上海的城市脉搏与市民活力。他们不由感慨:“西式建筑与东方传统建筑融合,很特别。”

昨天,部分驻华使节来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参观,这里是国内首家以展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的专业性场馆,用艺术风格诠释上海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城市风貌。光、影、声的结合,令他们频频驻足“打卡”。

白天的黄浦江泛起水波,夜间彩灯点亮外滩建筑群——站在“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数字化沙盘前,萨尔瓦多驻华大使阿尔多·阿尔瓦雷斯捧起馆内的平板电脑,扫描沙盘上的模型,日夜交替下的城市景象栩栩如生。

来过上海十余次的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苏岚充满了好奇——一座城市怎么既能集聚高精尖产业、又能绿意环绕惬意舒适?令她发出这样感慨的,正是驻华外交官一行随后到达的申园。作为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中独具江南园林文化特色的园中园,申园融合了时代风范与中国传统美学,打开了上海的另一面。

“中国式现代化”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从展现历史厚重感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到彰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外籍友人“穿越”时空沉浸式感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图景。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首席数字编辑萨伍德·费萨尔在参观时特地写下一条留言:“在上海,我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的呈现。”谢胜文也有相似感受,他以浦东为例,从阡陌农田华丽转身成为创新创业活力之地,靠的就是人们的干劲,“这也是中华民族坚韧斗志的体现”。

来之前,迪奥多拉一度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指的是科学技术革新。“现在我认为这一概念更加系统与全面,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精神文明、绿色生态等等,这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在她看来,印尼可以学习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在脱贫致富方面进行交流。阿尔瓦雷斯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许多外国友人都提到,希望自己的国家能与中国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谢胜文表示,中国与南非一直是非常好的伙伴,互相帮助携手前进。“不仅仅是一纸合约,更希望能够合作探讨出更多全球性难题的解决方案,让世界变得更好。”

玛尼已经定好了回国的“计划表”:写一篇关于中国发展的深度报道。“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最真实的样子,相信所有人都会充满好奇、心向往之。”

作者:占悦

编辑:施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