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曾有“小北京”之称的中国最大金融中心

发布者:邻家小师弟 2023-5-4 19:40

公元 1915 年,在中国被称为“四大家族”中的宋氏三姐妹之一的大姐宋霭龄,跟随丈夫孔祥熙回山西故乡省亲。

在去之前,宋霭龄有些惶恐不安。

在美国传记作家罗比·尤森的《宋氏三姐妹》中,曾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了宋霭龄当时内心的感受:据她所知,那里的生活是艰苦的、原始的。

但以后发生的事实证明,宋霭龄完全想错了。

当他进入孔祥熙的故乡,山西省太古县时,宋霭龄惊异地发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奢侈生活。让宋霭龄更想不到的是,距太古不远的一座小城平遥,比她丈夫的老家还要富裕,这就是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古城内现存明清时期的传统四合院近 400 处,且大部分都在使用中。

因为古城完整保存了明清时期汉民族城市的整体布局,从而成为了中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的城墙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县城,城墙周长 6. 2 公里,在它的东侧有一面墙体使用黄土夯成。

这至少得出一种结论,古城的历史可以被追溯到 2700 多年前的周朝,因为根据中国古建筑史记载,砖瓦等建筑材料出现在西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则开始于秦朝。

秦始皇动用大量劳动力修建的万里长城就是砖石所造,所以土墙的存在是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最直接的证据。

按时间排序,它位居中国现存四大古城之首。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推行郡县制。从那时起,平遥城就一直是县制所在地。知县官位不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但却是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到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容,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这些蕴含着民本思想、贯穿着清官情节的对联、匾额,在平遥县衙随处可见。

这个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的县衙,也是中国国内现有保存最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是古代基层政权的活标本。

现在看到的平遥古城墙,是明代朱元璋统治时期,为防止外族侵扰,在旧的土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不仅完善了军事防御设施,修建了门楼、角楼、敌楼,而且把夯土城墙外全部包成青砖,成为砖石城墙,墙高 12 米。

如此巨大的工程,没有一定的财力是很难完成的。

明清时期流传着“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这样的说法,意思是说运送颜料、食盐、药材等货物的大小车辆来来往往于平遥城,它反映的是平遥当时作为晋中最大商品集散地的热闹场面。

在平遥古城的南门口,有一段碎裂的石板路,石板路上的古车辙印就是明清时期运送货物和银两常年累月留下的,至今保存完好,仍清晰可见。

古车辙印

山西商人的传统,每到过年,一定要将一年来挣得的银子送回家。

实力强大的商人请镖局押运,可是小本经营的商人请不起镖局。为了避免路途银两丢失或者被劫,在北京做生意的平遥人就把银子交到设在北京的西域城分号。西裕成是当时平遥最大的颜料庄,分号遍及北京、江西等地。

其中北京分号的大掌柜叫雷履泰,雷履泰收到同乡的银子之后,会开一张证明给存银人,让他持此证明去平遥总号领取现银。

开始只是零星的事件,后来请求雷履泰的同乡越来越多,他就收一点手续费,结果发现这种兑银方式获利居然比经营颜料庄更多,这让雷履泰动起了脑筋。

酝酿了几年之后,雷履泰决定建立专营银两的机构,起名票号。

公元 1824 年,“日升昌”的牌匾悄然挂在了西裕成颜料铺的门额上。

日升昌票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天下财富滚滚而来。

票号的出现,带动了整个平遥古城从城市建设到城市生活的巨大变化。

在中国票号鼎盛时期,共有 51 家,而平遥就有 22 家,分号更是遍布全国各大商埠。

甚至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海外地区都设有分号, 400 多个大小分号几乎垄断了当时中国主要的金融业务,平遥一度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被誉为“小北京”。

票号,也被视为中国现代银行的雏形。

有一位美国记者曾经有幸来到平遥古城西大街,他在日记中不无惊讶地写道,“上帝,这条狭窄的街道,不正是中国的华尔街吗?”

学者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曾经写道,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古。其中尤以平遥为最

雄厚的经济实力造就了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俯瞰平遥,古城平面略成方形,整个县城形似龟形。

整个县城形似乌龟

龟在黄河中下游汉民族历史上是最早被崇拜的图腾,人们把龟 、鹿和仙鹤崇拜为长寿、永固、吉祥的图腾。

所以古城依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之法选址,寓意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所以在民间,平遥古城也被称为龟城

如果没有平遥商人的四处奔走,筹措巨资,也许平遥的光辉将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站在古老的城墙上往下看,民宅、古店铺、古庙宇,布局严谨,以县衙为中心,呈严格的对称布局。

在古城内的东南部,有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建筑。文庙就是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儒家殿堂。

在中国,虽然文庙遍布各地,但早期的实物大多已不复存在。

而平遥文庙不仅有中国最大的孔子及儒学先贤塑像群,而且里面的大成殿是金代建筑,至今保持原貌,所以它是考证中国宋金时期文庙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庙的规模和地位体现了平遥人对儒学的重视和对孔子的百般推崇。

包括平遥的古城墙上为监视和射击来犯之敌修造了 3000 垛口、 72碉楼,也被认为是隐含了孔子“门下三千弟子、贤人七十有二”的典故,把孔圣人与军事防卫建筑关联起来,无形中暗合了孔子“内修文德 外治武备”的思想。

源远流长的历史给平遥这座小城留下了 300 余处文物古迹。

在古城外东北方向,有镇国寺中的万佛殿,是中国现存五代时期唯一的木构建筑。在古城外西南方有双林寺,内存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 2000 多尊,这些彩塑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被人们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

保存完好的古城墙、文庙、镇国寺、双林寺是平遥古城在四个不同朝代留下的中国之最。

世界文化遗产委员如此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如今,当人们穿过古老的小巷,徜徉在坚实的石板阶上,捧一副古老的字画,拎一件传统的推光漆器,仔细聆听一声远古呼唤,感受世俗生活在时光下的雕琢,你会愈发爱上这座千年古城。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