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罗湖》50名杰出代表,传承深圳第一、中华之最(二)

发布者:鼓捣么宁 2023-5-10 03:50

截至目前,《口述罗湖》已经连载45期。2022年5月5日,由罗湖区政协、深圳特区报社联合出品的《口述罗湖》栏目正式上线。《口述罗湖》共50期,还将汇编成册、出版发行并推出采访影像库,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独特作用。

50代表

回眸激情岁月,赓续先锋精神。以“辅史学之证,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为目标,《口述罗湖》(1979—2019),按照“政治性、代表性、影响性、广泛性”原则,50名于1979年至2019年间的罗湖建设者、奋斗者代表,讲述记忆中的罗湖,传承罗湖精神,为罗湖区奋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凝聚奋进力量。深圳市钱诚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一员工幸运入选。

中国第一仓、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第一个商品房小区、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外资银行......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特区建设的主战场,罗湖曾经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是深圳成长的“见证人”,也是“中国梦”扬帆起航的地方。

《口述罗湖》第1期----蒋开儒:从大水田到摩天大楼!《春天的故事》在罗湖唱响

《口述罗湖》第2期----骆锦星:新中国土地使用权的“第一拍”

《口述罗湖》第3期----文国明:参与罗湖区创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口述罗湖》第4期----吴颂球:渔民村蝶变史是改革开放精彩样本

《口述罗湖》第5期----胡崇安:写进立法!这些都由罗湖司法人开创

《口述罗湖》第6期----马介璋:我把香港佳宁娜酒楼开到了罗湖

《口述罗湖》第7期----李传芳:“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是这样炼成的

《口述罗湖》第8期----陈志超:“南国红豆”厚植罗湖这片文化热土

《口述罗湖》第9期----林圣华:“东深精神”依旧在深圳水库边回响

《口述罗湖》第10期----谭光耀:TA们经罗湖驶往香港,历经风雨五十载

《口述罗湖》第11期----陈杨生:许多人的追梦第一站!罗湖这个地方闻名遐迩

《口述罗湖》第12期----廖虹雷:罗湖是深港经济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口述罗湖》第13期----宋联安:“青春之花”在罗湖绚丽绽放

《口述罗湖》第14期----陈影宏:麦当劳光华餐厅见证深圳人的“欢聚时光”

《口述罗湖》第15期----李八一:“中国第一仓”在笋岗拔地而起

《口述罗湖》第16期----范卫平:小小纸张见证时代变迁!TA首次改革,罗湖最先试水

《口述罗湖》第17期----周冀中:“百年雄关”奏响中国海关改革“先行曲”

《口述罗湖》第18期----李春霞:“68小时不打烊”让罗湖“越夜越美丽”

《口述罗湖》第19期----蔡洪亮:蔡屋围是深圳农村城市化缩影

《口述罗湖》第20期----杨洪祥:基建工程兵拓荒牛精神在罗湖传扬

《口述罗湖》第21期----朱德明:“以书筑城 以城筑梦”,罗湖书城开先河

《口述罗湖》第22期----王喜义:多项金融改革从罗湖起步推向全国

《口述罗湖》第23期----陈焕:罗湖桥上快门声声见证口岸变迁

《口述罗湖》第24期----易凤娇:我是罗湖走出的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

《口述罗湖》第25期----陆建新:地王大厦建设刷新“深圳速度”

《口述罗湖》第26期----禹国刚:新中国第一家证交所在罗湖诞生

《口述罗湖》第27期----胡天池:深圳戏院承载深圳人独有的文化记忆

《口述罗湖》第28期----陈伟:新中国首家外资银行分行在罗湖设立

《口述罗湖》第29期----杜小宜: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开深圳双语教育先河

《口述罗湖》第30期----王定跃:让毛棉杜鹃成为“春天的故事”的美丽代言

《口述罗湖》第31期----邸叙然:“深派小品”从罗湖叫响全国

《口述罗湖》第32期----周立:“深市第一股”闯出金融改革多项第一

《口述罗湖》第33期----陈国雄:深圳最早的服装业弄潮儿从罗湖出发

《口述罗湖》第34期----常才智:让皮影艺术永远扎根罗湖这片沃土

《口述罗湖》第35期----廖国祥:爱国路花市有深圳人特有的“年味”

《口述罗湖》第36期----林志伟:“向西鸡煲”陪伴着一代代罗湖人成长

《口述罗湖》第37期----廖翔显:深圳第一所港人子弟学校从罗湖起航

《口述罗湖》第38-期----孙喜琢:罗湖医改是健康中国一面旗帜

《口述罗湖》第39-期----廖瑞光: 黎围麒麟在罗湖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口述罗湖》第40期----陈祥发:我在罗湖建起全球最大二手车展厅

《口述罗湖》第41期----苏六河:以沉香的馥郁芬芳,推动罗湖“香”飘万家

《口述罗湖》第42期----卢礼杭:“中国宝都”从罗湖水贝起步

《口述罗湖》第43期----缪亚莲:“国民零食”从罗湖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口述罗湖》第44期----黄西勤:资产评估行业从罗湖扬帆起航

《口述罗湖》第45期----邱浩波:全国首个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在罗湖成立

(待续)

《口述罗湖》第45期----邱浩波:全国首个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在罗湖成立(转载)

邱浩波

中国香港人,1970年代起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现任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行政总裁,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主席,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有限公司(社专联)主席,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太平绅士、香港金紫荆星章获得者。在他全程推动下,全国首个专业化、规模化的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在深圳罗湖落地执行。

口述时间:2023年3月9日

口述地点:香港湾仔轩尼诗道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

采写撰稿: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范慧如

罗湖是港人来到深圳的第一站,罗湖跨境学童服务中心也在这里生根发芽。我投身社会工作服务超过四十载,对于社会各界对我们所做工作的认可,我心存感激。这些年来,我只做一件事,就是让儿童、家庭以及跨地域移民有尊严地、和谐地生活。中心成立十几年来,我看着无数个深港跨境家庭生活越来越好,也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起步、发展、繁荣。

着眼跨境家庭的多重社会问题,推动全国首家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在罗湖成立

我在内地出生,早年随家人移居香港,居住在一个贫民区内。当时我的生活环境较差,也面临着生活习惯、收入生计、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挑战,这让我在成长过程中亲身体会了新移民面临的多重社会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社会服务。中学时期,我和同学一起做义工时发现,社会服务能够解决香港跨境新移民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从此我便对社会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现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邱浩波便在为社会工作服务各处奔波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起一把伞。1985年,我来到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工作,出任行政总裁,我的工作涉及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学校社会工作、社区发展、新移民服务等多个方面。在此过程中,我接触到了有关跨境学童的课业衔接支援、家庭关系协调、社会环境融入等服务工作。

一直以来,深港两地联系十分紧密,而罗湖作为港人到达深圳后的第一站,更是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开展工作的首选地。2006年,我们开设了罗湖区港人家庭社工服务站,主要预防家庭暴力并为跨境家庭提供婚姻辅导服务。2009年,跨境学童群体越来越庞大,他们在深圳居住,在香港接受教育,每天奔波往返于两地之间。

跨境学童群体每天往返于深港两地之间

据香港教育局统计,当时两地间跨境学童数量超过8000人,并且这一数据还在以每年30%的比例持续攀升。随着跨境学童数量的急剧增长,所面临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但由于他们居住地点不在香港,这些问题往往难以被香港社会及时发现、处理、跟进并解决,这些跨境家庭常常求助无门。

我们关注到了这一问题。2009年,带着处理跨境家庭的工作经验,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联合罗湖区妇女联合会,共同成立了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家服务跨境学童和跨境家庭的机构。机构于2011年底开始试运行, 2012年3月正式对外揭牌,为跨境家庭提供亲子教育、儿童培训、婚姻辅导等多方面服务。

作为第一家服务跨境学童和跨境家庭的机构,我们可以说是开辟先河,引进和香港一样的社会服务给内地的跨境学童和他们的家庭,让他们能够适应两地的生活,促成跨境学童学习顺利、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帮助跨境学童中心度过初创与疫情期间的艰难时刻

事实上,跨境学童服务最初只是一个试验性计划,服务只在小范围内提供。但随着工作的开展,我们发现跨境学童数量越来越多,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需求。我们想要扩大规模,为更多跨境学童提供帮助,这才开启了跨境学童服务中心的筹建工作。

中心建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摆在面前的就是资金与场地问题。当时我联系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寻求帮助,然而赛马会政策规定,旗下基金必须要在香港境内使用。为此,我和赛马会相关负责人反复交流,使得他们深入了解了跨境学童服务对于深港两地的意义,赛马会决定破例为我们提供支持。

这一支持,就是十几年。截至目前,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共获得香港赛马会为期12年4个计划的资助,服务超过14万人次,其中,跨境学童服务中心举办活动超过万场。

同时,罗湖区也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帮助。区妇联提供了场地,用作跨境学童服务中心的活动及办公地点;区政府亦斥资对中心所在大楼进行功能改造。在合作中,区妇联还在政策推动、人力资源、场地建设、水电保安等多方面,为中心筹建保驾护航,才有了今天的跨境学童服务中心。

近几年的新冠疫情是对我们中心的另一次巨大考验。如何让跨境学童在深继续香港学业?如何让深圳跨境学童与香港学童学习进度保持一致?如何缓解疫情期间学童们的心理压力?让我们感到温暖的是,罗湖区再一次伸出援手,不断向我们中心前线的工作人员询问跨境家庭遇到的困难情况,并通过区政府的渠道向社会各界为跨境学童发声,帮助跨境学童顺利完成学业。

罗湖区教育局方面联合罗湖多所学校开展了跨境学童进校园活动,让这群孩子进入久违的校园;在区妇联的帮助下,我们获得了更多场地,让跨境学童在深圳也可以顺利完成香港学校的各项学习任务;区发改局还专门针对港人在罗湖的便利生活制作了《罗湖港人一本通》,这也是我们同事日常会用到的查询手册……

在罗湖区各方的支持下,我们中心在疫情期间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我们与香港教育局及多所中小学沟通协调,在中心设立了跨境考场,为香港多所学校在深的跨境学童期末、呈分试等考试提供异地同考支持。中心也由此成为了全市最早为跨境学童提供考试支援服务的公益机构。因为香港的呈分试是由各校出题,每所学校的考题、考试要求都不同,我们会根据学校的要求提前准备,从签到、测温、监考到维护秩序,严格按照香港学校考试流程,协助跨境学童完成学业评估。疫情期间,我们共开展了超过600(节)场异地考试,服务超过4000人次。

疫情期间,中心为跨境学童提供异地考试服务

更让我感到荣幸的是,我们中心的这些实践成果也作为一线资料,成为了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来源,为深港融合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2年11月,香港和深圳同步举行“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启动礼

2022年11月15日,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还在深圳市和罗湖区妇联的推动下,进一步升级成为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可以说,深港合作持续加强,也让中心成为了促进深港家庭发展交流的重要平台。

继续做深港“摆渡人”,服务对象与政府的认可坚定了我服务跨境学童的信念

很多媒体说,我们是深港“摆渡人”;有跨境家庭告诉我,中心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也有跨境学童说,我们是连接两地的爱心桥……我想,这些话既是对我们中心工作的认可,也是鼓励我继续为跨境学童事业奋斗的动力。

这一路,我也看到很多跨境学童,从幼儿园小朋友到中学生的成长变化。不少家庭在接受了我们的帮助后,开始积极主动适应环境、克服困难,无偿、无私地付出时间精力,努力为跨境学童、跨境家庭群体发声奔走,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中心贡献力量。甚至有很多我们曾经帮助过的家庭,最终又回到了中心,成为了我们的义工同事,中心的队伍也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中心活跃的家庭数已经超过2000个,连同福田、南山等在内的全市各区,已服务超过5000个跨境家庭。

多年来,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服务数以千计的跨境家庭

除了服务对象给予我们的信任外,我认为两地政府的认可也是我们工作中难能可贵的成果。疫情期间,我们获得了香港《卓越实践在社福》奖励计划的卓越社会服务奖和年度主题奖,在内地也是连续拿到了2020、2021、2022年的中国公益节公益集体奖。

这么多年来,我欣慰地看到,跨境学童因为我们的服务,生活变得更好更幸福,对未来生活也有了更多希望,这使我发自内心地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未来我也会继续努力,对接资源、完善服务,给跨境学童、跨境家庭更好的未来。

从1992年进入内地开展社会服务算起,我跟随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见证了内地的发展变迁,其间,也和罗湖区妇联开展了十余年的良好合作,看着粤港澳大湾区从起步逐渐走向繁荣。在这个过程中,我身边的很多同事,也从对内地文化的不了解,到慢慢融入深圳、融入罗湖,渐渐变成了半个深圳人。

在中心工作的香港社工和跨境学童一样,每天往返于深港双城之间,他们居住在香港,工作在深圳,与跨境学童、跨境家庭风雨同舟,奔波于两地之间,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早已变成了一家人。如今,深港两地口岸全面恢复通关,深港乃至大湾区的儿童青少年交流也将更加频繁。我将与中心一起,继续承载好促进双向交流、服务跨境家庭的使命,为大湾区建设出力献策。

同时,我们也希望获得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支持,人才、资金、机会依然是中心最需要的三样东西,希望有更多的深圳人、香港人、爱心企业能够了解并加入我们,让中心有更多交流机会,不断开拓视野,长久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学童和家庭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范慧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