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楼,在楼阁上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高度

发布者:青衫磊落 2019-7-10 23:59 来自: 世界之最

四大名楼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楼大厦,动辄上百万的房子,而是哪些楼层相对现在要低,但是风景和地势都很好的四个地方也就是四大名楼,大多数都是上去观景的,有点诗人兴致来了就在上面写写画画,写的人多了,那个楼就出名了,下面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下四大名楼吧。

1.四大名楼

四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 岳阳楼风景 陵城楼”。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北宋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受谪,任岳州知军州事。北宋庆历五年(1045)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拟修筑偃虹堤。北宋元丰元年(1078)十月,岳阳楼毁于火灾。北宋元丰二年(1079)春,岳州代理知州军郑民瞻重修岳阳楼。元古八年(1085)孟夏,

米芾将《岳阳楼记》写成条幅馈赠索书者。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岳州知州军孙勰重修岳阳楼。 南宋建炎三年(1129)正月,岳阳楼受损于大火。南宋庆元四年(1198)重修岳阳楼。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六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岳阳楼毁于火。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重修岳阳楼。 明宣德年间至正统三年(1426~1438)明威将军刘彦真整修岳阳楼。明成化七年(1472)五月岳州知府吴节重修落成岳阳楼。明嘉靖二年(1523)岳州知府韩士英重修岳阳楼,编刻《岳阳楼诗集》。明嘉靖六年(1527)五月大水成灾,岳阳楼楼柱被雷击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岳州知府李临阳修整岳阳楼,作有《重修岳阳楼记》。明隆庆元年(1567)岳州知府李是渐缮修城垣,重修岳阳楼。

2.滕王阁

王勃当年做序的复原画面: 去了四大名楼滕王阁一定要去看看滕王阁里面用硅胶做的人物画面,其中就是描绘王勃当年做滕王阁序的画面,栩栩如生,当时的王勃还很年轻,有这番成绩十属不易。 滕王阁里面有哪些值得去看的地方? 福寿文化: 滕王阁里面还有一些用木头雕琢的福寿文化。特别是那个福字雕刻的很好,配上周边的灯光很有感觉。 滕王阁里面有哪些值得去看的地方? 历史的滕王阁: 来到四大名楼滕王阁里面,一定要去看看滕王阁这些年是怎么由倒塌到重建的历史重建过程,

里面有一个介绍滕王阁从唐到现代发展历程的介绍宣传片,里面放映了滕王阁多次倒塌然后重建的过程,讲述了滕王阁的历史。 楼阁远眺: 我们不要光顾着看滕王阁里面,其实滕王阁眺望台上看风景也是极好的。来到滕王阁一定要站在阁上远眺一番,将滕王阁周边美景尽收眼底,并且感受一下滕王阁的文化。 5 名族服饰: 滕王阁里面带有浓浓的名族气息。滕王阁里面有好多那种名族服饰,很好看,有那种男生穿的将士服,也有女生穿的将士服,很有特色,值得一看。

3.黄鹤楼

四大名楼黄鹤楼为何以“黄鹤”为名,一说是原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一说便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有关黄鹤楼的仙话也在专谈“怪力乱神”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笔下。他的《述异记》中的“驾鹤之宾”,后被鲁迅辑录在《古小说钩沉》

里:还有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据传说,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4.鹳雀楼

四大名楼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城西河洲渚上,周(公元557—571年)宇文护造。”唐朝李瀚有《河中鹳雀楼集序》云:“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唐世诸公多有题咏。历宋至金明昌时尚存。有河中府录事李逵书楼额。”元代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公元1272年)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戌寅,按事此州,获登故基,徙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旧志云:“明初时,故址尚可按,后尽泯灭,或欲存其迹,以西城楼寄名曰鹳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