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温过程创历史之最 我国将加快构建精准预报系统

发布者:无非笑笑而已 2023-1-18 04:54

2021年郑州暴雨,2022年夏季大范围极端高温……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外台风、暴雨、高温、干旱、风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各行各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月9日,中国气象局对外发布2022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从评选结果可以看到,2022年,我国乃至全球气候特征异常显著、天气形势复杂,极端天气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凸显,尤其是当年夏季高温过程创历史之最。对此,中国气象局针对天气气候领域新的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将加强自主科技攻关攻克短板弱项,尤其是将紧抓数值预报核心能力提升,加快构建精准预报系统。

极端天气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凸显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次高,夏季高温过程创历史之最,而秋季寒潮频袭;全国降水总体偏少,但暴雨过程频繁,华南、东北雨涝灾害重,珠江流域和松辽流域现汛情;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南方夏秋连旱影响重;登陆台风异常偏少,台风“梅花”先后四次登陆、影响范围广;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局地致灾重。此外,还有太阳中等以上耀斑事件超前三年总和……去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不同寻常。

“2022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6.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全国平均气温10.5℃,较常年偏高约0.6℃,为1961年以来仅次于2021年的历史次高。”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介绍说,2022年6月13日至8月30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达79天,有361个国家气象站(占全国总站数14.9%)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此次高温事件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高温时间长,降水却偏少。2022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较常年偏少5.0%,为2012年以来最少。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全国有11个省(区、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吉林(偏多35%)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辽宁(偏多39%)为第三多;有20个省(区、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同时,年内暴雨过程频繁,全国共出现38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春末夏初“龙舟水”强袭,珠江流域出现汛情;6月至7月东北地区雨日多、雨量大,松辽流域多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8月中下旬四川、青海等地局地短时强降雨引发山洪。

2022年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南方夏秋连旱影响重。华东、华中等地出现阶段性春夏连旱,长江中下游及川渝等地7月至11月上半月持续高温少雨,遭遇夏秋连旱。长江流域中旱以上干旱日数7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此外,去年暴雨过程频繁,华南、东北雨涝灾害重,珠江流域和松辽流域现汛情。2022年,全国共出现38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春末夏初“龙舟水”强袭,珠江流域出现汛情;6-7月东北地区雨日多、雨量大,松辽流域40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8月中下旬四川、青海等局地短时强降雨引发山洪,致灾重。2022年登陆台风异常偏少。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5个台风生成,接近于常年平均(25.1个),其中4个登陆我国,较常年偏少3.1个,与1982、1997和1998 年并列为1949年以来历史最少。首个登陆台风“暹芭”登陆强度强,台风“梅花”先后四次登陆,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沙尘天气少且晚发。我国北方地区2022年春季共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少2.7次。3月3—5日,出现首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较常年偏晚16天。

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局地致灾重。2022年发生38次区域性强对流过程,少于过去三年平均数,但局地致灾重。据不完全统计,经灾调证实的龙卷风达25次,其中中等强度以上达11次。寒潮过程明显偏多、影响范围广。全年共发生34次冷空气过程(含寒潮过程11次),冷空气和寒潮过程均较常年偏多,对农业、电力、交通等行业造成不利影响。

从全球来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同样“不一般”,南美和非洲南部以及韩国等地频现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灾损严重;一方面夏季极端高温“炙烤”北半球,另一方面“史诗级寒潮”袭击北美;此外,强风暴席卷西欧、台风重创菲律宾、洪灾侵袭巴基斯坦,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现象……

自主科技攻关攻克短板弱项

“天气气候规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正在发生变化,可能超出我们的原有认知,许多新的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难题需要抓紧组织攻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说。

肖潺表示,《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了加快实现气象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部署。今年中国气象局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印发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聚焦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灾害性天气预报等关键核心领域启动实施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联合行业高校院所,以提升精准预报能力为核心目标开展协同创新、实现攻关突破。

中国气象局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了气象联合基金,实施两年以来已经得到大气科学界的广泛认可,从2023年起进一步将年度资助规模倍增至9000万元,着力强化有组织的目标导向型基础研究,发挥气象业务需求的牵引作用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带动作用,集智聚力加强天气机理、气候规律、气候变化等基础研究,攻克亟需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

中国气象局还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首批18项中国气象局“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榜单,招纳贤才,针对性解决区域和行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难题。中国气象局还启动了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改革,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建立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组织科研院所聚焦气象核心技术开展攻关。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切实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在气象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打赢打好自主科技攻关攻坚战。

“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经组建了包含60个地面观测站的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同时有3颗具备全球主要温室气体监测能力的卫星在轨运行,已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介绍说,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形成覆盖我国16个气候关键区并辐射全球主要纬度带的全要素温室气体本底观测骨干网,不断提升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高精度、高密度的观测能力,进一步支撑碳源汇监测核校业务,为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监测支撑。

加快构建精准预报系统

在1月9日举行的2023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陈振林表示,2023年将紧抓数值预报核心能力提升,加快构建精准预报系统。

据介绍,目前,我国智能网格精准预报业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包括建立12.5公里全球四维变分同化预报系统和1公里逐小时同化预报循环系统,初步建成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等。2022年,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42分钟,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1%。

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从多方面发力,加快构建精准预报系统。包括完善无缝隙智能预报业务,继续推进分灾种、分区域、分流域气象业务能力提升;提升数值预报模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完善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研发技术路线;加强短临监测预警业务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基于人工智能、融合多源资料的短临客观预报技术研发;推进主要流域、重点区域的关键期特色气候业务能力建设,提升全球气候异常预测能力等。

链接:2022年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低温雨雪袭扰北京冬奥,气象部门全力以赴保驾护航

2.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强龙舟水影响珠江流域

3.松辽流域遭遇极端降雨,绕阳河盘锦段堤坝溃口

4.盛夏局地短时强降雨致重大人员伤亡

5.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炙烤”我国,中央气象台首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6.长江流域“汛期反枯”,人工增雨驰援旱区

7.罕见秋台“梅花”四弄,创1949年以来秋台风登陆最北纪录

8.秋季寒潮频袭,断崖式降温对公众出行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9.龙卷天气点散多发,气象部门首次成功发布预报预警

10.太阳中等以上耀斑事件超前三年总和,全球空间天气中心及时响应保安全

2022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巴西频现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灾损严重

2.强风暴“尤尼斯”席卷西欧,英格兰阵风破纪录

3.台风“鲇鱼”“尼格”重创菲律宾

4.南非东部遭遇近60年来最强降水,人员伤亡惨重

5.历史罕见!洪灾致巴基斯坦三分之一国土被淹

6.韩国首都圈遭遇近百年来最强暴雨,引发严重内涝

7.夏季极端高温“炙烤”北半球,多国出现严重干旱

8.“炸弹气旋”“史诗级寒潮”袭击美国

9.汤加火山爆发,或助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10.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影响全球多地气候


文 |《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