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春节习俗之最

发布者:我是70后 2023-1-20 06:26

春节习俗源于古时年终岁尾的腊祭活动,主要表达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愿望。所以时至今日,每逢春节,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规模宏大而隆重的庆祝活动,其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异彩纷呈,一些主要的习俗事项至今仍然保留着。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春节习俗最早是怎么起源的。

一、最早的压岁钱:始于唐玄宗时期,根据《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压岁钱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据称唐玄宗嫔妃们在春日三五结伴做掷钱游戏,为了让她们玩得痛快,宫廷钱库就散些钱给她们。后来此习俗传入民间便流传了下来。

二、最早的年画:年画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而门神年画早在尧舜时代就已出现,据《周礼.丧大》中记载:“君释菜,礼门神”。东汉时期蔡邕在《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神,贴‘神荼’、‘郁垒’神像。”到了宋代,门神画演变为木版年画。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着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

三、最早的爆竹:春节燃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神异经》记载,人们见到山魈则病。除夕之夜,众鬼游荡,年兽肆虐,而山魈害怕爆竹声,听见就跑。所以人们在除夕之夜要在庭院燃放爆竹,以避恶鬼邪神。最开始的爆竹没有火药,爆竹就是燃放竹子,使其发出毕剥的爆裂声。据《通俗编.俳优》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蓄火爆之,以示贺岁。”直到宋代才有纸裹火药的“爆竹”,火药发明后,人们仿照竹子形状做成鞭炮,因其源于焚竹发声,仍称爆竹。

四、最早的春联:春联由桃符演变而来。周代时,人们把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称为桃符,用来驱鬼辟邪。《后汉书.礼仪志》曰:"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在桃符上写联语是从五代时的后蜀君主孟昶开始的,据史载,后蜀后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语以迎岁,辛写好后,孟昶不满意,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时开始将桃符改称"春联"。

五、最早的元宵花灯:相传西汉时期汉文帝和周勃、陈平等元老奋起剿平了"诸吕之乱",因扫除诸吕后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这天晚上,文帝微服出宫游玩,大摆灯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另一说法是汉武帝时听从谬忌之说,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