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精英认为:相较中国,印度有四大优势,中国一个都比不了

发布者:华南佬头 2023-2-25 13:38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民族自信是其自立于世界舞台的源泉所在,这对一国发展和崛起不可或缺。

但如果是盲目自信,到来头不仅会徒增笑柄,吃亏的也只会是自己,印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虽然只是一个区域性强国,但印度人的优越感却不比任何一个民族差,甚至有点过犹不及。

在与中国的比较问题上,印度精英阶层们便提出了四大优势,认为中国在这几个方面根本比不了。

那么,印度人口中的优势到底是什么?中国又是否真的会落入下风?

人口红利?

自隋唐大一统之后,中国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优势保证了中华文明传承的生生不息。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后,中国庞大的人口一度成为国家负担。

好在关键时刻,中国以极大决心贯彻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得到遏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享受到了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红利,即劳动人口占据总人口比重达,社会抚养率较低,从而为国家经济创造出高投资、高增长。

不过随着中国人口出生率的走低,人口红利似乎在逐渐消散,而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却维持着较高的出生率,甚至即将取代中国第一人口大国的位置。

基于此,印度精英们普遍认为:印度即将展现出在人口红利上的优势,这一点是人口速度逐渐放缓的中国所无法比拟的。

的确,印度一直牢牢占据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位置,2021年人口总数突破14亿大关,预计2023年就将超过中国,在2050年可能达到16.57亿。

从人口结构来看,2021年印度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54.9%,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一比例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基数大、增长快,这为印度提供了庞大且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经济上则表现为巨大的人口红利。

尤其是第三产业从中国大规模转移离开的当下,印度劳动力市场完美的承接了这部分产业。

在印度的发展进程中,人口红利甚至被认为是印度崛起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然而,要想将人口红利尽可能转化为助推经济发展的动力,还需要相应的教育、就业、制度环境,可这些似乎恰恰是印度的掣肘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会带来一个显著问题:就业竞争激烈,大批劳动力找不到工作,陆奥动力价值低,贫困人口激增。

失业带来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教育机会减少,反过来又会再度恶化就业市场。

印度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就业市场的贫瘠、教育资源的匮乏一直是大问题。

2020年前后,印度贫穷人口数量仍然高达三亿,占据总人口21.9%,其失业率更是常年维持在7%-8%。

据大学拨款委员会数据显示,印度年轻群体中仅有9%的人上过大学。

如此恶劣的就业市场与教育情况,印度能否如同当年中国一样承接大规模第三产业的转移,这仍是一件无法预料的事情。

(印度就业市场)

另外,印度人口爆炸性增长所带来的红利,同时也在被源源不断出生的人口所消耗。

在长达几十年的跨度上,印度始终没有积累出足够的社会发展资本,这严重制约了印度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抵消了社会发展的成效。

进入新世纪以后,印度经济发展看似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可享受到成果的印度人却仅限于少数高层人士,十几亿人口仍然处于贫困之中。

所以,印度一直给外界一种高科技与贫困极度分化的印象。

印度的IT产业、生物制药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之对应的却是居高不下的贫困人口。

在这背后,印度的人口压力无疑是一大诱因。

纵观印度的人口和社会现状,印度人期待的人口红利是否真如其预料的那样?又或者说仅仅惠及到了精英阶层?恐怕那些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印度百姓最有发言权。

相较于中国,印度的人口红利似乎更加不具备说服力。

据中国向新闻办发布会上的报告显示,中国当下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

且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展开,我国的人口素质明显提升,人才红利新优势凸显。

“单独二孩”政策出台以来,新一代劳动力资源正在成长中。

“中国人口红利时代已经过去”、“印度人口红利超越中国”种种说法,只不过是盲目自大的印度人的臆想。

地缘更加优越?

印度精英们引以为傲的第二个优势,是相较于中国更加“优越”的地缘。

一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在世界战略版图中的位置,更决定了国家周边环境是否安全,且具有稳固不变的恒久性。

印度位于南次亚大陆,三面环海、背靠喜马拉雅山,在地理上几乎独立成了一个单元。

印度洋周边小国与印度相比,宛若荧光与皓月,对其呈现众星拱月般的地理态势。

绝对优势的地理位置、辽阔的疆域、雄厚的国力,使得印度理所当然成为整个南亚地区的霸主,且不易受到外来势力的干涉。

一枝独秀的印度,以印度洋为依托,将南亚次大陆作为基点,顺利的走上了发展壮大的道路。

另外,印度在海洋地缘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印度洋作为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纽带,在世界贸易交通线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尤其是石油贸易航线,对一众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因如此,西方世界一直将印度洋航线视为“海上生命线”。

而三面环印度洋的印度,则是这条生命线上的哨兵,拥有无数优质码头和港口,成为太平洋地区、非洲、欧洲、大洋洲的交通战略核心。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印度发展海洋贸易、壮大海洋权利、增强国际话语权,有着莫大的助力。

在印度精英们看来,印度拥有着绝佳的地缘资源,进可攻退可守。

反观中国,他们认为我国虽然面朝更为广阔的太平洋,但亚太地区早已被强国环伺,中国更是被美国主导的岛链封锁,战略位置极其艰险,在海洋地缘上根本没有占据优势,更无法与印度的地缘优势媲美。

不过他们只看到了中国地缘的缺点,却选择性的忽视了我国的优势。

海洋地缘上,中国有着3.2万千米长的海岸线,临海良港众多,能为我国海外贸易、对外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海上交通支持。

我国海域内,朝鲜半岛、日本、琉球、南沙诸岛、东南亚诸岛,构成一道宛若珍珠项链般的岛屿链,这为中国的海上防护提供了防护区和缓冲带。

印度精英们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同样选择性忽略的还有其自身的地缘劣势。

首先,闭塞的地缘特点为印度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减少了被强敌入侵的可能性,可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印度的发展空间。

横亘在其北部的高大山脉,阻隔了印度与亚洲各国的联系,使其区域影响力大大降低。

从历史角度看,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区域中心,其地理位置不能偏离该区域中心太远,而印度显然是不符合这一条件的。

它位于亚洲西南,向北扩张有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阻挡,向南发展受印度洋限制,西边有一个与其针锋相对的巴基斯坦,东边更是有着位于亚洲中心且正在飞速崛起的中国。

在这些因素的限制下,印度只能在南亚地区称雄,想要取代中国成为亚洲之最,不过是印度人的痴心妄想。

再者,印度与邻国的地缘政治冲突,也是其难以扩张发展的原因。

印度有着主宰南亚、雄霸亚洲的美好愿景,但实力却不足以支撑其野心。

政治、经济、军事,印度各方面都在承受着邻国的挑战和冲击,尤其是巴基斯坦。

因为克什米尔地区的领土纠纷,两国相持争斗长达半个世纪,这严重消耗了印度的国力。

中印两国的边境纠纷同样旷日持久,双方争议领土多达12万5千平方公里,又因为藏独势力、达赖等问题,导致两国关系长期不睦。

中外学者纷纷指出:中印地缘政治冲突将会长期支配双边关系,印巴同样如此。

在如此复杂动荡的地缘环境下,印度的崛起发展机会将会受到极大压制。

最后,南亚周边的恐怖主义活动,也对印度的崛起产生了深刻影响。

印度毗邻世界上恐怖主义活动最剧烈的南亚、西亚地区,其西北靠近基地组织、塔利班组织大本营阿富汗,正北则是恐怖主义日渐猖獗的克什米尔,西边中东地区长期政治动乱,恐怖分子更加为所欲为。

恐怖分子的剧烈活动,极大影响了印度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鉴于此,印度每年不得不斥巨资加强国家安全安保工作、打击恐怖主义活动。

考虑到恐怖分子的报复性和恶劣性,印度甚至不得不在一些全球事务上做出妥协,这严重削弱了印度在全球政治舞台的影响力。

军事上的盲目自信

印度精英最自信的一个点,莫过于自己的军事实力,这点从其独立之初对中国的侵略就可以看出。

1959年,印度将中国的12.2万平方公里国土,公然纳入己方境内。

而后几年,印度又在边境制造出朗久事件、空喀山口事件,甚至大摇大摆的在中国境内设立军事据点。

面对中国的再三警告,印度政府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决定铤而走险,将边境矛盾诉诸武力。

在印度人看来,中国的一再退让是军事实力弱小、惧怕印度的表现,印度军队只要抵达战场,迎接他们的将会是一场大胜。

结果,印度人引以为傲的强大军队,在与中国解放军的交锋中一触即溃,我军快如闪电般的反击,将战线推进至距离新德里仅300公里处。

这场由印度挑起的边境冲突,以印度的惨败而告终。

没想到的是,印度人很快就忘了解放军的英勇,再次变得盲目自信起来。

在世界各国军事实力排行榜中,印度向来倾向于将自己排在第三位,甚至连美俄两国的地位也敢觊觎。

印度自冷战结束后,打着中国核威胁的幌子,不断增加国防预算、提高军购力度。

2007-2011年间,印度政府在军费上的花销高达126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

2012年,印度海军斥资100亿美元,购进126架法国“阵风”战斗机,这是世界军火交易史上最大的订单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印度已经建立起一支兵力达到127万,导弹、核武器、航空母舰等高精端武器完备的军事大国。

这是印度人自诩世界第三的底气,但这绝对无法成为其压过中国的理由。

(阵风战斗机)

首先,印度强大的军事实力是靠巨额资金砸出来的。

印度的军费预算逐年递增,2021年军费高达766亿美元,占据GDP2.7%,而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3%-1.4%。

庞大的国防支出压缩了经济建设的宝贵资金,换言之,是印度民众恶劣的生活环境换来了强大的装备武器。

另一方面,印度财政部门对国防部有着严重的偏好。

财政部对军事部的拨款连年递增,涨幅超过17%,而农业部的预算仅为前者的一半。

其实,印度当下的经济实力并不足以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军事开销,奈何印度政府始终秉持着对外扩张的战略思想,如此一来国内其他领域的发展势必要为此买单。

再者,印度军事实力的强大只限于表面,国防部太过依赖武器进口。

自独立之初,印度70%的武器装备均是来自进口,国防科研水平严重瘸腿,这严重限制了其国防工业的真正崛起。

美国、俄罗斯、以色列、欧盟各国,均与印度存在密切的军贸往来,这种“不把鸡蛋装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做法,看似避免了别国对印度的军事垄断和封锁,但也造成其装备武器规格迥异,给后期的使用和保养带来困难。

另外,一股脑儿的进口外来装备,会让让印度的国防工业陷入依赖,只顾使用武器却忽视吸收技术的做法,不利于印度科研水平的突破。

更可怕的是,一旦爆发战争,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印度,立马就会面临装备武器受制于人的困境。

所以,现在的印度不过是纸糊的老虎,根本不具备与国防工业发达的中国相媲美的资格。

印度之乱,中国之治

印度精英心目中最颠覆人认知的观点,莫过于印度的政治制度优于中国。

自1947年独立后,印度仿照西方世界建立起议会民主制度。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的政治制度维持了基本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其民主理念已经深入印度人民心目中。

因为巨大的人口优势,印度将自己标榜为“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

同时,印度认为之所以能够与美国和俄罗斯同时保持较为亲密的关系,也是源于自己的制度优势:西方民主体制,它能够尽可能缩小印度与美俄的制度差异、意识形态差异。

在这一点上,印度精英认为中国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整体上来说,印度的民主议会制度确实是成功效仿西方的模范,但资本主义制度自带的劣根性,以及印度政治国情的局限性,同样也是无法忽视的。

首先,印度的政治力量区域多元化。

阶级、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纷杂的利益群体共同交织成了印度现有的政治体系。

政治势力多元化势必会带来党派、系别的多元化,印度政府现如今上百个党派就是最好的证明。

众党派在利益面前的纷争,往往会导致决策的举棋不定、政府的更迭换新、政局的动荡不安,这严重迟缓了整个国家的进步。

普及至国家每个角落的民主制,是印度政治制度的优势,但也是阻拦其进步的绳索。

其次,地方势力的坐大,正在威胁着印度政府的统治。

在南亚次大陆这块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未实现过完全统一,今天的印度同样没能完成这一夙愿。

小国林立、地方势力割据,是南亚次大陆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特点,这种理念早已深入印度人的内心,进而与种族意识、阶级意识、语言意识互为养分、互相壮大,最后衍生成分裂印度的潜在因素。

1947年开始,印度在全国推行联邦制,这为地方权力的滋生和壮大提供了土壤。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方势力的迅速崛起,已经极大削弱了印度中央政府的威严,进而对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影响,最后威胁到印度的制度稳定。

以此看来,印度人口中所谓的“最大民主国家”,不过是一个明面上繁荣昌盛,实则暗流涌动、四面漏风的空中楼阁。

与“印度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之治”。

近两年来,全球疫情大流行、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战,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下,使得世界变局加速演变。

过去曾为全世界追捧效仿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风暴的洗礼中呈现出弊病缠身、矛盾激化、乱象频出的局面,而中国制度却在混乱关头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中国之治”都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

不少国家正在致力于探索中国的制度奥秘,渴望从中学到制胜密码。

而对自己国家的乱局盲目自信,且认为本国制度优于中国的,怕是仅有印度一家了。

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印度近年来的发展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伴随而来的是极大的贫富分化、止步不前的民众生活水平、依旧动荡不平的社会环境。

或许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国家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阵痛,可这并不应该被政府所忽视,更不应该成为印度精英阶层盲目炫耀背后的代价。

参考资料

张温文.论印度走向世界大国的优势与弊端[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3):69-73.孙超. 印度:比较优势赶超中国?[N]. 中国经济时报,2004-04-27.王非凡. 当代印度的中国认知研究[D].国际关系学院,2019.

编辑:Severn

责编: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