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一颗气球飘入我国上空,周总理得知后:不惜代价打下它

发布者:火狐媚影 2023-2-28 21:46

1974年,一颗直径约15米的气球从苏联西伯利亚秘密进入我国上空。

不久之后,这个消息便传到了我国的国防部。

当时边境关系紧张,许多人都认为这是苏联向我国发射的气球,可查询后,这个气球并不是苏联发出的。

而是美国在欧洲发射的探测器,抵达中国之前,这个气球已经飘扬了欧洲、苏联的多个地方。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周总理下令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将美国气球击落。

那么,这个气球到底是怎样的探测器?我国又怎样将其击落?击落之后,各国又有何反应?

要解开这些,还要从头开始讲起。

美国的新式工具

上世纪60-7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高峰期,美国经常会派出轰炸机闯入俄国上空侦查。

美国轰炸机速度虽然很快,攻击力虽然强,但有个致命缺点,那就是飞行高度不足,经常被苏联空军堵截,有时甚至被苏军打下来,落得机毁人亡的结局。

于是美国认识到不能再那么肆无忌惮的进行侦查了,美国准备研究一种新型工具,侦查苏联的情报。

美国认为这种工具要造价便宜,而且要利用苏联空军的缺点。经过研究发现,苏联空军的最高飞行高度为两万米,再高苏联空军就飞不上去了。

于是美国人研制出了一种可以在四万米的高空飞行的间谍气球,在这个气球上,不仅有当时最先进的通讯装置和技术最先进的高清摄像机,而且即便在数万米的高空,这个摄像机还可以清楚拍出地面上的景象,然后通过无线装置,将影像送回美国。

然而这个间谍气球有一个不足之处,美国人虽然能远程遥控气球上升下降,但因为气球距离信号中心较远,而且还要经常穿越云层,导致美国人无法灵活、准确的遥控气球。

气球做好之后,美国进行了试飞行,结果气球很简单的就飞到了四万米高空,这个位置苏联雷达监测不到,苏联的战斗机更是飞不到。

但是美国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四万米高空几乎就达到了外太空的环境,将会是黑漆漆的一片,但气球是白色的,十分显眼,不利于隐藏,于是美国人还“用心的”将气球颜色刷成了和太空相似的颜色。

在一切工作做完后,美国的侦查气球开始了自己的使命,根据当时的风向,美国在欧洲西海岸放飞了气球,然后“游历”了欧洲许多国家。

很快,一些欧洲国家发现了自己头上漂浮的大家伙,他们没有直接攻击,只是对美国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不过对于这些国家的抗议,美国却表示不必惊慌,这就是一个气象气球而已。

欧洲国家也没办法,毕竟这不是轰炸机,如果自己攻击掉,可能会引起祸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气球飞过自己的国家,最终飞进了苏联境内。

当时苏联动用了技术最先进的米格-19和米格-21等战斗机,试图将气球击落,但苏联飞机发现,只要自己一靠近,那个气球就上升了。

而且由于气球的颜色接近于外太空的颜色,苏联飞行员的肉眼根本无法辨别,只能“望球兴叹”!

即使美国气球挑衅式的进行低空飞行,苏联飞机也很难击落他,因为美国气球飞行速度很慢,苏联飞机的速度已经是亚音速,气球在飞机面前几乎是静止状态,飞行员要想击落他,就必须在电光火石之间完成。

同时万米高空的空气很稀薄,加上飞机行动速度快,一旦开火,炮口喷出的瓦斯就会进入发动机,这样很可能会造成飞机骤停,可能导致飞机失控,最终机毁人亡。

正是如此,苏联当局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美国气球猖獗地在本土上左拍拍、右照照,苏联当局感觉这是个奇耻大辱,但毫无办法。

就这样美国气球飞过了苏联边境,最终到达了我国领土的范围之内,这时美国当局感觉到很放松,因为美国认为当时我国的军事技远不如苏联,既然苏联拦截不了,那我国飞机更拦截不了,所以美军感觉高枕无忧。

于是美国决定将气球下降到两万米的高度,这样可以拍摄清晰度更高的照片,令美国没有想到的是,美国这一决定是致命的错误。

优秀飞行员

美国气球顺着气流飞过新疆,到达甘肃,期间我军派出了多次战斗机拦截,但都无功而返,一是我国战斗机最大飞行高度约1.6万米,无法达到美军气球的高度,二是我军并未派遣顶尖水平的飞行员。

如果不能将美国气球击落,那它将经过山西、河北,甚至经过北京,那将对我国的国防安全以及国家战略造成巨大的影响。

我国空军还未将这个消息报到中央就收到了周总理的命令,总理强调要聚集一切力量,不计任何代价,将美军的气球击落。

接到这一指示后,我国空军连夜商讨作战方案,经过反复遴选,空军指挥部最终选中了四位“王牌飞行员”,其中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叫做董培。

就是这位董培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8年10月,董培出生在广西柳江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董培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广为老师们所喜欢。

1956年,当地飞行院校来柳州一中招收学员,这是建国后第一次招收飞行员,年少的董培不知道飞行员是什么意思,所以并没有第一时间报名。

后来董培的老师找到了他,建议他去报名考试飞行员,董培说什么是飞行员啊?

董培的老师笑着说飞行员就是飞机的驾驶员,你考上了,就意味着加入空军了,你就可以为国效力了!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你一定要去试试啊!

董培恍然大悟,他“噌”的一下站起来了,在老师的带领下报了名,回到家后,董培告诉了父母这一好消息。

然而董培的父母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就董培这一个孩子,万一他执行任务时为国捐躯,自己就“绝后”了。

董培看出了父母的心思,然后耐心的对他们讲,现在国家解放了,天下也太平了,你们不要担心,我很安全。

而且如果真的考上了,那执行任务就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这是多么光荣的任务啊,所以你们老两口要支持我啊。

看董培如此坚定,董培的父母也就同意了,他们语重心长的对董培说,既然你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们支持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给我们争口气!

董培白天努力学习,晚上在操场上进行体能训练,很快就从一百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综合成绩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当地的飞行院校,很快就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得知这一消息后,董培欣喜若狂,他告别了父母,踏上了前往徐州的火车,赶赴飞行院校。

董培励志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在飞行院校他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上课时,他废寝忘食地去学习,下课后,董培锻炼身体。

1957年,经过一年多努力学习,董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组织上认为董培是可造之材,将他安排到空军英雄赵宝桐的手下训练。

赵宝桐在新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在朝鲜战场上,赵宝桐一人驾驶战斗机,创下了击落七架美国飞机的出色成绩,成为志愿军的“空军之王”。

在朝鲜的天空上中,美国人称赵宝桐的飞机不是“硬骨头”,而是“狼牙棒”,只要提起他,美国飞行员都觉得胆寒。

赵宝桐代表着新中国空军的最高水平,而董培又勤学苦练,在赵宝桐的训练下,董培的飞行技术快速提升、日益精湛,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

赵宝桐对这个年轻的后辈也十分看重,他多次以“三最”夸奖董培,称他是新中国最有天赋的飞行员、最努力的飞行员和最好的飞行员,可见董培飞行技术之高。

董培在组织的推荐下,1958年底,进入高级战机训练班,主要驾驶新中国最先进的飞机-米格-15歼击机,董培的飞行技术本身就很高超,米格-15歼击机又是彼时新中国空军的明珠,他们结合堪称“好马配好鞍”, 董培也成为新中国空军的领航员之一。

学成之后,董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被分到北京某空军部队服役,被授予少尉的军衔,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在践行自己的梦想,始终在保卫着祖国国防、人民的安危。

1974年当美国气球进入中国领土后,中国许多飞行员都进行尝试想把气球打下来,但都无功而返,于是董培再一次被推到了前沿,践行着保卫祖国的伟大历史使命。

击落气球

董培察觉到,当美国气球进入中国领土后明显放松了警惕,因为他们觉得我们的军事实力不具备作战条件,毕竟苏联都无能为力。

这是对我国主权赤裸裸的挑衅,董培咽不下这口气,他一定要捍卫新中国空军的尊严,董培开始琢磨这次作战的打法。

董培研究了解到这个气球的直径大约15米,这样的大小在万米高空中犹如一颗花生米一样大小,而且它的颜色和外太空很接近,想要打掉他绝非易事。

董培向组织建议,如果发现,要打迅速战、打围歼战,多架战机一起出击,这样会提高作战的成功率。

组织上认为董培的建议正确,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组织认为作战人数不能太多,一是组织是个问题,可能会导致飞行事故,二是气球飞行速度较慢,如果飞机较多,很容易碰到气球并被气球裹住,造成机毁人亡的结果。

最后组织上决定派遣四架飞机轮流作战,每两架飞机为一小组,拦截气球。

同年7月15日上午9点钟,我军觉察到苏联飞机已经到达河北易县,距离北京太近了!

于是两架飞机在指挥部的命令下呼啸而起,直冲云霄。

不到一分钟,两架飞机就抵达气球下方的1000米处,两架飞机迅速瞄准间谍气球,随后飞行员按下按钮,一连串导弹接连响起,可气球却毫发无损。

炮弹打完了,却没有打下来,怎么办?组织要求第一梯队返回,第二梯队(董培所在梯队)升空作战。

三分钟之后,第一梯队缓缓落地,第二梯队腾空而起,随着距离目标越来越近,飞行员的精神也越发紧绷,可第三次炮声响起之后,美国的气球依然未被击落。

接连数次失败,负责压轴、最后一棒的董培感到身上的压力更重,按照原定计划,董培应该在距离气球一千米左右的地方发射炮弹。

但董培觉得之前三个人已经失败,如果自己再远程发射,极有可能再次失败,于是董培决定更改作战方案。

灵活机敏的董培在高空中飞行了一圈之后,向气球的方向直冲过去,距离从从1000米缩到500米,再从500米缩到400米。

董培感到气球已经处于咫尺之内,他迅速调整了射击角度,然后放弃了命中率较低的单炮攻击,改为三炮齐发。

但是组织上禁止三炮齐发,因为一方面是怕大量的瓦斯涌进发动机,导致发动机骤停,另一方面是怕出现气体交换的情况,这样导致飞机重心失衡,致使飞机倾覆,最终机毁人亡。

但此刻,为了打下美国的间谍气球,董培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董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打下美国气球,打击美国的嚣张气焰。

董培并没有将自己的作战方法告诉指挥部,他继续冲向气球,当他甚至看到气球上清晰的脉络时,董培迅速按下按钮。

一时间三炮齐发,在一声巨响中,巨大的气球被撕成了碎片,阳光显得格外耀眼。

后来我军搜集到了气球和上面掉落的摄像机等碎片,彰显了新中国保家卫国的决心。

归队后,董培并没有很高兴,他直接向组织做了检讨,因为自己私自更改作战方案。

不过既然成功击落了美国的气球,这个显得并不重要,领导们握着董培的手说你并没有错,相反你随机应变,打下了美国的气球,你这是大功一件啊!

后来,周总理也亲自表彰了董培的英勇事迹,邀请他参加当年的国庆大典和招待会。

得到了组织和国家的嘉奖,董培并没有骄傲自满,他在日后的工作上也更加刻苦用心,践行着自己的初心,牢记保家卫国,保卫人民的伟大使命。

结语

苏联之所以眼巴巴的看着美国气球漂洋过海,是因为技不如人。

落后就要挨打,弱者经常会受到欺负,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然而新中国却以弱胜强,以绝对的劣势击落了美国气球,这凭借的是我们中国人的胆大心细和随机应变,最终挫败了美国不可一世的傲慢和肆意妄为。

编辑:十年

责编:林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