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最牛县长”:遭绑架、吃猪食、睡牛棚,死后遗书曝光

发布者:菜鸟五毛 2023-4-5 01:20

安徽大学,每到开学季节,新生都会好奇的打听,在校园中出没的“丐装”老人是谁?

远远望去,他形容枯槁,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蓝色中山装,顶着一头营养不良的枯发,发白的络腮胡挂在下巴上,带着一副眼镜,但眼镜腿已经断了,用竹签代替,随身还背着一只90年代的黑色破布袋。

这样一位看起来落魄的老人,认识他的学生,都纷纷弯腰致敬三分。

身上形影不离的破布袋,装的是他毕生寻找的“宝贝”——植物标本。不要小瞧这些东西,这将是中国亿万中国农民的摇钱树。

这位老人最贫穷的时候,他向服务员讨要残羹剩饭,吃过村里喂猪的糊糊,夜晚没有地方住宿时,他就住在脏臭的牛棚,睡过深山的洞穴。

他就是安徽大学的教授——何家庆。

就是这样一位风餐露宿的教授,不求名利,带领着西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1949年,何家庆在安徽省安庆市出生。

家中清贫,母亲早亡,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父亲卖苦力拉板车。

父亲虽然大字不识,但他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省吃俭用,把他送进学堂。

何家庆也很努力,一路考上安徽大学,但高昂的学费让父亲发愁。学校和乡亲们听说之后,纷纷凑钱,为他筹集了费用。

看着那堆1分、2分、1毛、2毛凑齐的学费,何家庆心里暗暗发誓:谁给我一捧土,我还他一座山。

何家庆离家上学前夜,父亲叮嘱他:你要懂得吃苦耐劳、感恩图报。

带着对大山的眷恋,何家庆奔赴大学,在校期间他勤工俭学,不放弃一丝一毫的学习机会,他刻苦钻研的精神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

在1976年毕业后,学校直接找到他,希望他可以留校任教,从事“植物分类学”和“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和教学。

早在大学期间,他听老师提起过,1910年有个外国学者考察过大别山,采集了500多种植物的标本,视为珍宝。

那时候何家庆认为,大别山地大物博,里面蕴含的植被物种应该更多。

他萌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到大别山做一次全面的考察。家庆粗略估算一下,至少需要1万多元经费。

70年代的中国物资匮乏,吃饭都是需要拿着粮票去换。那时,何家庆的工资每月只有30多元,每一分钱都掰成2半花。

期间她认识了妻子,为了节省,他们连婚礼都没办,只是简单吃了顿饭,就算完婚了。

为了省钱,此后多年何家庆一日三餐只喝稀饭吃馒头,一口菜都不舍得吃,用了8年,攒下了3000多元,但他知道这点考察费用远远不够。

他忧心忡忡,自己已经35岁,想要凑够1万多元,至少还需要10年时间。他等不及了。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80多岁的老父亲,步履蹒跚着,将一生积攒的“棺材本”4000多元送来了。

穷家富路,他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和拉板车压弯的脊梁,他内心翻滚不已。

取舍之间,父亲又递过来5张香烟盒纸,上面一一记载着,他读书这么多年,哪位乡亲送了2斤面,哪位乡亲做了一条裤子,哪位老师做了一双鞋子,国家免减了多少学费......

思绪万千,他明白自己读书的背后,是乡亲们的支持,是老师的厚爱,是国家的希望!

这时父亲告诉他:读共产党的书,拿共产党的钱,成长后要成顶天立地之业,才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

受人一捧土,还人一座山。让贫困山区的农民兄弟们富起来,吃的上饭,读的起书,这就是何家庆最大的报答。

1984年3月,何家庆穿着上大学时父亲找人给他做的中山服,带着考察用具和一架相机,徒步进入大别山。

大别山曾经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根据地,它横跨河南、江西、安徽三省,山高路陡,非常危险。

何家庆就靠着2条腿,历时200多天,翻越357座千米高山,走了2万多公里,收集到植物标本3000多种,将近1万份。

在这份数据背后,何家庆经历了九死一生。

在贵州山区,山洪爆发,他差点丧命路上。

夜晚山林,他要时刻紧绷神经,随时准备与眼睛冒着绿光的野狼搏斗。

草丛中的山蚂蝗咬的他双腿鲜血淋淋,伤口发炎溃烂。

夜晚无处住宿,屈身于山洞,被毒蛇咬伤,腿肿得发亮,20多天抬不起来,自寻中草药医治。

穿越树林时,一群硕大的飞鼠向他扑来,疯狂地啄咬他的身躯。

最让他胆战心惊的是,攀登层峦叠嶂的大别山主峰,因为荆棘丛生,何家庆的裤子划破了,膝盖磨烂了,血染山崖。

在往上攀登的过程中,脚下一块岩石脱落,他不幸跌落悬崖,求生本能让他双手扣住了石缝,大呼救命。

过了许久,一位路过的猎人听到呼救,冒险将他救了下来。

考察期间,他经过桐山,夜晚借宿在大爷家的牛棚。

偶然交谈中得知村里经济落后——大家吃不饱穿不暖,何家庆想做些什么却无计可施。

虽然险象迭生,但何家庆丝毫没有放弃考察,最终历时220天,将1万份植物标本背出大别山,成功完成考察,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全面考察大别山的学者。

这些标本,为国家“星火计划”提供了详尽的一手资料。

1990年,他受命出任绩溪县科技副县长。

绩溪也是一个贫困大县,何家庆任职之后,一天也没有休息,就开始研究当地的植物习性。

每天天刚亮,他就蹬上破自行车进山考察,最终用了一年时间,采集到植物标本超过1500份。

而他在上山考察中,何家庆发现了少数的魔芋,山区土壤阴凉潮湿,无严寒酷暑,雨水充裕且不涝不旱,正是种植魔芋的优势地理位置。

何家庆经过仔细核算,一亩魔芋可以收获8000公斤产量,收入可以抵得上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

魔芋,就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

于是何家庆开始奔走相劝大家种植魔芋,迂腐的农民觉得种植魔芋,会增加风险,让本不富裕的日子雪上加霜。

何家庆知道了大家的顾虑,为了让魔芋成功试种,何家庆拿出省吃俭用积攒的1000块钱,买了魔芋苗,分给大家免费试种。

结果如何家庆想的一样,500亩魔芋取得了大丰收,好的产量高达每亩7000多公斤,最差的一亩地也有2000多公斤收成,总收益超过400万元。

何家庆因此被称为“魔芋大王”。

农民们开始对何家庆的话不再怀疑,都争先恐后请教何家庆种植魔芋。

何家庆并不满足眼前的现状,白天指导农民各种种植事项,夜深人静时,编写了一本18万字的《魔芋栽培技术》。

何家庆帮助农村脱贫的事情越传越远,很多人不远万里来请教魔芋种植技术。因此很多人称呼他为“魔芋县长”、“最牛县长”。

不久后,他被评为“全国扶贫状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因为长年在地里奔波,何家庆的皮肤黝黑,人们都说,他看起来比农民更像农民。

1991年夏天,绩溪县发生洪水,何家庆带头站在水中不分日夜指挥抗险救灾,不幸染上血吸虫病,在他临终都没能治愈。

扶贫结束后,何家庆要返回大学,村民们依依不舍,送来了锦旗,上面写着:“我们的焦裕禄县长”。

妻子本以为他回到校园,会过着安安稳稳的生活。

谁知1998年春节刚过,还在养伤的他不辞而别。

同时带走了家中积攒多年的2万7千元和一份中国西部贫穷县的名单

一个月后,女儿才收到他寄来的一封信:“何禾吾儿,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离开家了,带着一只不太听得清晰的耳朵和病痛, 离开了你和妈妈。此次之行,我思索良久,准备十余年,我此行为寻找帮助西部山区摆脱贫困。我知道此行意味着什么。倘若不幸,这封信就算是我对你最后的交代。”

他要用自己剩余的热量,去照亮西部的发展,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这次出走,何家庆抱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态。西南之行3万多公里,路途更加凶险。

在他去西部扶贫的路上,先是在深山里遭遇了两次抢劫,被抢走4000多块。

路上干粮吃完了,他向当地的人家讨猪食吃,吃过长了虫子已经霉变的饼。

为了搭便车,他被绑架至深山,被迫砸了一天矿石,整整1吨半,两手血肉模糊,矿老板看他太瘦,呆着也没啥用,才被放行。

在云南大理,因头发、胡须长、衣衫褴褛被收容所收容,遭拳打脚踢。他被当做盲流暴打,也被当做乞丐取笑。

305天里,何家庆走遍了8个省区426个村寨,为西南2万多名农民进行了262次魔芋种植技术培训。详细指导了57家魔芋加工厂。

1998年12月28日,培训结束,何家庆已经身无分文,饿的头晕眼花后,他只好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对街边饭馆老板乞讨:“行行好,吃剩的饭给我吧。”

乞讨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授而言,无异于残者扒光衣服,裸露出自己的伤痕给别人嘲讽。

但播种的信念支持着他,沿街乞讨2个月最终走到家中,这时他的体重已经从之前的55公斤瘦到了40公斤。

也许是为自己的乞讨行为羞赧,也许担心自己的模样吓人,他一直在车站等到天黑才摸回家。

女儿开门的一瞬间,只看到黑瘦的父亲,头发胡子拉碴,戴着一个旧眼镜,眼镜腿断了一个,用竹片固定,肩上挑了一担植物标本。

经过统计,中国现有的27个魔芋品种,何家庆采集到17种,他还发现了最原始的魔芋生存形态,证明世界魔芋的故乡在中国

他还发现了许多极具开发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每一项开发,对贫穷山区脱贫都有重要的价值。

面对何家庆的科研成果,国家奖励给他10万元奖金,生活清贫的他,转手将这10万元捐给贫困山区,资助女童读书。

对待自己像一粒尘土,呵护别人像一座大山。

他一辈子淡泊名利,只想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2016年4月,何家庆67岁,他百病缠身,却悄无声息第3次出走。

这一次,他推广的是另一个让农民致富的宝贝——瓜蒌。

他走遍了全国17个省区,291个乡镇,搜集全国各地瓜蒌的分布和栽培情况。

为了让种植户掌握好种植技术,他挨家挨户去指导,把自己毕生所学,毫不吝啬的传授给农户。

每次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和家庆还在地里劳作,农户过意不去,喊他去家里吃饭,他总是一再推脱:干完再吃。

似乎这个身材弱小的老头蕴含着超级无限能力。但突如其来的病症,却将何家庆推上扶贫终点站。

2019年7月,正在农村调研的何家庆突然晕倒在田里,醒来后他已经在医院,经过医生诊断,癌症晚期。

对比多年的乡村扶贫风餐露宿,面对疾病,何家庆坦然接受了,但他却念念不忘村里的农户,他躺在病床上,强忍着病痛,用笔记本将自己的调研成果编写出来。

何家庆用毕生所学,带领他们脱贫致富,一直坚持到最后,钱花完了,身躯病倒了,但他还想为人民做些什么。

躺在病床上,他想捐献自己的躯体。

但医生告诉他,有些遗憾,癌症扩散太快,只有眼角膜可以捐献。

于是他毫不犹豫签订了捐献文书:指定要把眼角膜捐赠给大山里的孩子,因为他们太需要。

安排好这一切后,他长长舒了一口气。

但他却还是显得心事重重,直到临终前,何家庆还对瓜蒌种植念念不忘:不知道今年瓜蒌收成好不好,能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遗愿,他的女儿何禾代替他走进了山村瓜蒌田地间。

瓜蒌种植户说:今年瓜蒌收成很好,正准备给何教授报喜呢!

恍惚间,何禾好像看见父亲就站在藤蔓盘绕的瓜蒌地里。

突然,一颗金黄的瓜蒌掉在父亲脚边裂开。

金黄的瓜瓤中闪烁着一颗颗饱满丰盈的瓜蒌籽,它们密匝匝地挤着、闹着……

好像在说,何教授,瓜蒌大丰收,您放心走吧!

2019年10月19日,刚刚入秋的安徽下起了蒙蒙细雨,何家庆肩负使命,走完了自己肩负使命的一生。

之后在何教授的追悼会上,应他的遗愿,女儿何禾朗诵了他临终前做的一首诗:

《我走了》

——何家庆

我走了

我还活着

朽而沃若

似一粒种子破胸

比一滴水珠畅想

泥土里聚集力量

空气中尚存清氧

谁怂恿我努力而为

谁把控我生命续延

我走了

无须作祭奠

无须泪挂腮两旁

无须那一纸挂墙告悼文

请忘掉我吧

泥巴或白雪

一切都回归土地

我从这土地生长

正是年少求学时,各个乡亲的一捧土,造就了何家庆今日学术上的一座座高山。

位卑未敢忘国忧!何家庆教授用他的一生,回报他年少时立下的誓言。

2019年10月25日,两个来自山区的中学生,得到了何教授捐献眼角膜,手术很成功。

实施手术的医生说:何教授的眼角膜干净澄澈。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因为有何家庆教授这样平凡却伟大的人,一个纯粹奉献的人,这些人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致敬英雄何家庆!您的精神永垂不朽!人民会记住您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