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教授何家庆:饿得只能吃猪食,狂走3万公里,死前捐献眼角膜

发布者:秀才有理 2023-4-7 06:14

作者 | 蚕豆

编辑 | 阿琰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的种植技术都是何老教会的……”二〇一九年,一位老教授在医院永远闭上了眼睛,得知消息的一位魔芋企业负责人双眼含泪。同一时间,受到过这位老人恩惠的两万多位从事魔芋相关工作的人,都悲伤不已。

一九四九年和新中国一同诞生的何家庆出生在安徽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大山是他的根,为他滋养出朴实的秉性。

何家庆家境贫寒,是贫困户中的贫困户,母亲早年病逝,家里的重担就落到了父亲和小小的何家庆身上。

生活的不易并没有把他击败,小时候何家庆一有时间就去外面捡废品,帮父亲维持生计,减轻负担。

除此之外,何家庆从小就热爱学习,他知道想要改变家庭状况光靠体力劳动蛮干是不行的,只有凭借文化,才能走出大山。

何家庆的爸爸也很通情达理,并没有因为家庭生活困顿就让儿子早早辍学打工,反而是安慰他不要操心学业之外的事情。

父亲告诉他,只有读书才能长成一棵更茂盛的树,有更多的枝叶,能够为更多的人遮风挡雨,何家庆从小就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底。

就这样,他的童年在坎坷又幸福的学习之路中度过,好在有老师和乡亲们的接济,他才顺利在学校里完成了学业。

滴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这是一个刻在何家庆骨子里的道理。

从那时起,他的内心就暗自发誓,如果自己能站的更高,未来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高考那年,何家成很争气,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了安徽大学。

进入象牙塔之后,贫穷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有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更不用说交学费。不过好在这个世界向他展示的更多是善意。

周围同学并没有因为他的经济条件就瞧不起他,反而还在老师的帮助下大家一起筹集善款资助他。

虽然他们都说只是绵薄之力,但是加上何家庆辛辛苦苦攒下的助学金,还是能让他吃得上一顿暖和的热饭。这些恩情他都铭记于心。

何家庆大学学的是生物专业,其中他更感兴趣的是植物方面的研究,因为此刻如何更好地帮助村民是他唯一的兴趣。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何家庆想凭借着专业的文化知识改善土地的现状,在植物方面改善大家伙的生活。

何家庆在大学期间读书很用功,1976年大学毕业之后的何家庆被安排在安徽大学生物系任教,此外他还从事着植物医药学的学术研究。

在学校里,何家庆对植物学总有着如饥似渴般的学习欲望。

为了看懂国外文献,他还整天没日没夜的地习英文,读各种生物学专著,就是希望能改变自己家乡的问题。

渐渐的,每天伏案钻研的何家庆到了植物学研究的瓶颈期,也是这个时候他意识到实践的重要。

为了探索丰富的物种资源,揭开大自然动植物的奥秘,何家庆决定亲自从山林中考察。

为了邂逅奇妙的自然植物,何家庆的第一站选择的是大别山。

大别山不仅是红色圣地,从生态角度讲更蕴含着无穷的探索价值。此山就像宝藏一样,而他就是那个即将寻宝的人。

只不过野外考察研究必然面临着艰苦的生活环境,从小到大吃苦耐劳的他倒不怕这些问题,唯一让他忧愁的是如何迈出这一步的经费。

这个项目没有办法向学校申请经费,想要探索自然深处,只能自己攒钱充当路费。

此时的何家庆已经结婚成家,他的妻子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贤妻良母,是何家庆成功背后不可缺少的女人。

理解了丈夫的困惑之后,她没有质疑他的异想天开,反而愿意支持他追求理想,自己愿意成为他成功路上的左膀右臂。

家人的陪伴与理解让何家庆倍感温暖,就这样,靠着父亲与妻子为他攒下的8000块,何家庆开始前往通往大别山的道路,这一去就是200多天。

何家庆一路北上,途经很多山川湖泊,他都在这些地方进行了考察,收集了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植物标本。

采集标本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好几次在山上遇到的危险差点波及到他的生命安全。

悬崖峭壁,泥石流灾害,野兽狼群,自然的挑战并没有让他退缩。

在深山的生活经常吃不好也住不好,不仅居住在潮湿的山洞,还要忍受饥饿的痛苦。何家庆的肚子一点点扁了下去,突出的肋骨也让他变得瘦骨嶙峋。

有一次他在山上爬行的时候,本来就身受重伤的何家庆受不住胃里饥肠辘辘的感觉,直接两眼发黑差点昏倒过去。

何家庆用力握住身边的石头,一个趔趄直接让他双腿悬吊在石壁上,生死攸关的时刻何家庆紧张地心脏都快跳了出来。

他在大山里拼命呼喊,大别山上乱石穿空,山间淡淡的薄雾中回荡着何家庆悲凉呼喊的回声。

这种孤寂让他感到绝望,而就在他以为自己要葬在这荒郊野外时,一位正在林子里打猎的猎人听到他的呼喊并救了他。

何家庆再一次感受到生命中幸运又温暖的善意。

此次大别山之旅一共经过了湖北,河南,安徽三个省,步行总路途达12000多公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样一个为了研究植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探索山林的研究员回来之后一下子受到了周围人的尊重与敬佩,很多人也拿他作为榜样。

何家庆没有白白冒险,他所采集到的植物样本特别有助于植物课题研究,上级还在1990年把他调到安徽的一个县当副县长。

副县长也是一官半职,但何家庆并没有为自己的仕途得意,也不考虑自己未来如何飞黄腾达。

他只想要在其位谋其职,做好一个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办事的好县长。

何家庆认为,县长这个职务就是要鞠躬尽萃,很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乡亲们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管,就是为了能让他们吃饱穿暖。

在他担任副县长的半年时间里,何家庆一直扎根基层,不断地走访民间询问乡里乡亲的生活状况。

此外,何家庆在几个乡村里辗转的时候顺便还继续采集植物样本,想要在空余时间继续做植物研究。

当了县长之后,何家庆不想让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只停留在温饱层面,他想让大家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乡亲们发家致富。

所以他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如何将自己的植物研究用于实践生活中。

何家庆担任县长的县叫绩溪县,这里植被丰富,有大量优质的植物资源,但是当地百姓不知道这些都是什么东西,所以没做到充分的开发。

比如牛饲料喂养的事情一直让贫穷的村民苦恼,但是他们不知道这里满山种的都是豆科植物。

财富就在自己跟前,他们却因为匮乏的知识看不到闪闪发光的金子。

何家庆心想,自己的最大价值很有可能就是让这里乡亲们认识到自己家乡的宝藏。

正当何家庆为哪种食物对绩溪县发家致富最有帮助而苦恼时,他在山上发现的魔芋一下子给了他灵感。

由于何家庆读过很多国外文献,他也曾在这些文献中了解到一个日本农民曾在80年代的时候通过种植魔芋达到富裕的消息。

何家庆听完之后感觉很振奋,因为他意识到绩溪县绝对是最适合种植魔芋的风水宝地。

绩溪县地处温湿地带,周围群山环绕,海拔适中,有树荫的遮蔽,也有太阳的照耀,这种地理条件特别适合种魔芋这种薯类植物。

有了想法之后,何家庆就开始计算魔芋产量带来的收益,结果发现这个数量惊人。

按照绩溪县的种植面积,如果都种上魔芋的话,一年能达到的魔芋产量为7000公斤

而且种植魔芋没有难度,很容易就种好长出来,这种事半功倍的植物他一定要想方设法推荐给村民。

虽然种魔芋有这么多好处,但还有一个问题摆在他面前,那就是他如何通过宣传说服村民种植魔芋。

为了帮助村民们摆脱顾虑,他那段时间挨家挨户向人们介绍种植技术,好在何家庆是一个人品好有威望的县长,百姓们对他的话并没有表现出排斥的感觉。

为了让村民更相信自己,何家庆自掏腰包,在县里很多村内寻找试点开始种植魔芋。

自那之后,他每天都头戴草帽、灰头土脸、穿戴破旧地扎根在田间。

暴晒的烈阳把他晒得皮肤黝黑,他在穿着打扮上也不修边幅,每天蹬着快要散架的自行车来回跑。

这样一个像乞丐一样邋遢的人物,路过的人不认识他的话,根本不会联想到他是县长,也不会想到他是植物研究的一位教授。

扎根在田里的生活很艰难,但是魔芋一点点长出来,何家庆内心的希望就多一份,他甚至很享受每天和村民们一起在田野里捣鼓魔芋的日子。

两年之后,500亩的试点魔芋终于迎来了丰收的日子,这些魔芋产量带来的收益竟然高达400万元,这个结果直接惊呆了县里的所有村民。

乡亲们闻声都赶到何家庆的办公室里,很多人甚至激动得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他们这才意识到,每天骑着自行车风尘仆仆在田野里奔波的何家庆,是一个真正在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县长。

除了感激之外,村民的情感里还夹杂着不舍。

因为此时何家庆的任职期满,他即将结束自己在绩溪县的县长生涯。

百姓们都舍不得他走,两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这场华宴终究需要散场,何家庆为这个县在山间种下了致富的种子,现在却要挥一挥衣袖转身就走。

何家庆离开很久之后,他的事迹仍在村子里处处流传。

绩溪县的扶贫工作看到了曙光之后,何家庆有了更伟大的心愿。他怀着对人间的感恩之心,想让所有山区的父老乡亲都发家致富,拔掉贫穷的根。

西南地区的一些山区百姓生活比较落后,何家庆跟商人商量过后,就拿着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两万多块钱,一个人踏上孤独的旅程。

很多人惊讶,为什么这样一个推广技术的人积蓄才2万多。

其实何家庆一生都没有挣大钱,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志不在此,他一有点钱他就投入到科研,还多次自费扶贫。

西南山区地势险要,他的年纪也越来越大,根本经不住这种路途的折磨,好几次差点闹出生命危险。

有几次还遭遇了歹徒抢劫,还被绑架过。

看着自己很有可能在还没有实现理想事业之前就撒手人寰,他在艰难险阻的山林里甚至还用皱皱巴巴的纸写好了一封遗书给家里人寄去。

何家庆在森林里饿得饥肠辘辘,只能灰头土脸的像个乞丐一样遇到人家就要饭。

只是这里人烟稀少,饥饿感从未在他胃里消失。

有一次他在林间看到远处正在冒炊烟的人家,饿的两眼发黑的何家庆还以为自己看到了海市蜃楼。

何家庆迈着艰难的脚步走了过去,他用哀求的眼神看向正在家门口煮饭的老爷子,问他能不能用十块钱换一碗饭。说着,他指向了锅里正在煮的东西。

老人家听到这话连忙摇了摇手:“不是不给你吃,我这煮的是猪食啊!”

为了生存何家庆顾不了那么多,即便是猪食他也大口大口地吞了下去,根本不在乎难不难吃。

这一幕让边上的老人家惊呆了,他不知道眼前这个可怜兮兮的年轻人究竟过着怎样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样漂泊的生活,何家庆过了一百多天。他走过一万多公里,一直致力于开发山区的野生植物资源,贫困山区的百姓也向他伸出援手,在温饱问题上一直帮助他。

但即便如此,结束完这段漂泊旅程后他还是那么瘦小,看上去非常营养不良。

几十年如一日艰苦的工作最终让他累倒在实验室里,本就在野外考察导致患有血吸虫病的何家庆在晚年被查出癌症,而且还是病入膏肓的晚期。

但当时的他一门心思就是植物研究,他手上还有很多植物资源等待开发。

所以何家庆顾不得自己的生死,唯一想做的就是跟死神争夺时间,好让自己能够完成手头的工作。

2019年,在何家庆奄奄一息之际,他写下遗书:决定捐献自己的眼角膜,这是他生前最后的心愿。

善良一生的何家庆临终之前也在想着怎么样能够帮助别人;

蜡烛燃尽之后,他的光辉依旧熊熊燃烧,死后的他归于自然,融入到他用双脚丈量、用一生守护的大山里。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