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洞庭美如画”愿景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显著改善

发布者:青衫磊落 2023-6-23 01:05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标志着中国湿地保护进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保护洞庭湖的越冬珍稀候鸟及其栖息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保存物种基因、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全球性意义。其中,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为构筑“双向”奔赴美好的生态家园做对了什么?

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南省东洞庭湖湖区水文节律变化明显。记者了解到,2014年4月,根据《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生态与环境影响处理专题实施规划(2011~2014年)》和保护区现状,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持编制了《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完善项目初步设计》。同年,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林业厅等相关部门,批准并分别实施了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完善项目。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于2015年开始实施,直到2020年12月全面完成建设内容并投入使用。按功能性分为管理能力完善工程、鸟类及栖息地保护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物种救护与繁育研究基地工程、科研监测能力完善工程、宣传教育能力完善工程等。

鸟类栖息地修复

为再现“洞庭美如画”的愿景,如今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完善项目取得显著改善和生态变化。其中,湿地生态得到有效恢复。据东洞庭湖监测记录显示:2021年越冬水鸟共7目12科53种288157只,所记录鸟类数量及种类为近十年之最;自然野化麋鹿种群逐步恢复数量,由濒危发展壮大到210余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种群数量达到120多头。该项目建设以来,稳定的栖息之地,让候鸟自由飞翔、麋鹿欢快奔跑、江豚尽情嬉戏,它们共同“特约代言”,让珍贵的濒危物种种群繁衍生息,形成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亲的生态模式。

东洞庭湖鸟类

东洞庭湖麋鹿

东洞庭湖江豚

救护设施得到完善。因东洞庭湖湖区地理位置特殊,每到汛期水位上涨淹没湿地洲滩,使麋鹿需向地势较高区域转移觅食,经常发生受伤、受困情况,需要人工救护。此外,这里还是我国湿地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停歇地,栖息着雁、鸭等水鸟达数十万羽,在东北鹤类迁徙网络、东亚雁鸭类迁徙网络和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网络等区域物种保护网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了解,保护区目前有鸟类36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8种,二级保护鸟类64种;有维管束植物486种;鱼类1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鱼类有2种;两栖类12种,爬行类11种,哺乳类3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3种。

据介绍,当地已建成麋鹿和鸟类救护、避难中心,占地330多亩。并已成功救助麋鹿30只、鸟类150多只,目前生活在救护中心的19只麋鹿生长状态良好,而且年接待参观人员3万多人。

麋鹿救护中心

救护麋鹿相关工作

鸟类救护中心

湿地保护与研究成果推广全面推进。当地拆除东洞庭湖非法矮围,建设大、小西湖及丁字堤生境工程生态矮围的控水闸,修建设巡护路网等一系列湿地保护基础设施,确保区域白鹤、白鹳、白头鹤、小天鹅、白琵鹭和大量的雁鸭类、鸻鹬类等5万只以上珍稀鸟类的安全栖息。同时,保护区与中科院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开展“大小西湖水位精细化管理”研究,其成果推广将对长江流域的水位适应性管理产生长期地、广泛地可持续影响。

老旧闸口

新闸设施

保护设施逐步改善。为完善湿地保护监测系统有效保护管理,保障野外巡护的开展和巡护区域全覆盖,根本整治违法犯罪行为、非法狩猎问题,以及购置新型的巡护监测和宣教设施设备,建设四处鸟类监测屋。

利用空气动力船开展巡护监测

巡护检测车

除此之外,三峡后续项目建设有力提升了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项目设计和管理、现场施工、湿地修复等方面的能力,为培养项目规范管理人才提供有效借鉴。(光明网记者 王一涵)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