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发布者:最后的骑士 2023-1-4 01:32

◆ 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也是农业发展进程的提速,既体现农业发展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又彰显打破常规的后发优势和赶超态势。

◆ 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

◆ 到2022年末,我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实现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 1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超过61%;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力保障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 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技术装备市场,积极稳妥利用国外农业资源,深度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加快培养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 下一步将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支持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过程托管等服务,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社会化服务。

◆ 2022年前三季度农业投资继续增长。我国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2022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0558亿元,同比增长1.6%。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第一次被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不断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显著成就。

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在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极端天气频发等国内外形势复杂交织的大背景下,农业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同时,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仍然是短板弱项。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还不稳固,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经营规模小,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粮食供求紧平衡格局尚未根本改变。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就曾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迈上新征程,中国必须进一步努力,推动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眼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

【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在优先位置】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

纵观世界,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不仅是基础、是支撑,更体现强国建设的质量和成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无论14亿多人口的“餐桌幸福”,还是亿万农民的丰收增收,都需要加快推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要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必须全面准确把握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内涵。在唐仁健看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也是农业发展进程的提速,既体现农业发展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又彰显打破常规的后发优势和赶超态势。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表示,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是供给保障安全可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同时,也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食物消费需求。

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专家们指出,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业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目前,我国在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还有相当的差距。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表示,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资源利用集约高效。近年来,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但水土资源环境约束仍然趋紧。要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业内专家认为,农业强国的突出标志是产业链条健全,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尚低于发达国家的3︰1~4︰1。要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技术装备市场,积极稳妥利用国外农业资源,深度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加快培养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内的气象监测设备(2022年9月2日摄)张涛摄 / 本刊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决定着农业强国的成色。

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更大、任务更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这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同时,要树立大食物观,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安全可靠。

全方位加强耕地保护建设。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占世界9%的耕地,要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严格落实中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2021年12月,自然资源部通报100起涉刑土地违法案件,涉及31个省区市,包括企业法人代表、投资者等在内的160余名自然人入罪获刑。

耕地保护,既要守住红线,也要提高质量。2022年6月,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的黑土地保护法诞生。从初审到三审通过,“小快灵”的立法实践仅用半年时间。除了为黑土地保护立法,各地还加强土壤监测、设立“田长制”、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增施有机肥,多措并举守好大粮仓。

10年来,我国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到2022年末,我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实现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科技助力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超过61%;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力保障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2022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克服极端天气、农资涨价等多重挑战,取得来之不易的丰收。这其中,科技的助力不容小觑。

在2022年秋收和秋冬种时,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玉米晚收、小麦晚播技术,延长玉米灌浆时间、增加粒重,促进小麦冬前壮苗、安全越冬。各地推行高产技术模式,如山东推广种子包衣、宽幅精播技术;河北推广节水品种、水肥一体化技术;河南、安徽推广深耕整地、播后镇压等技术,助力夺高产、降成本、更绿色。

推动种业振兴全面做强农业“芯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突破性品种选育、前沿育种技术研发等各个环节,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96个制种大县和120个区域性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国家级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提高到75%。节水小麦、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保证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国将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航母型种业领军企业,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同时,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创制推广一批大型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高效智能农机,整体提升种养加、农牧渔等各环节机械化水平。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树立大食物观,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这就要求,今后一方面推动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另一方面,在全社会积极引导并树立食物消费新观念,推动居民膳食结构优化与升级。

陕西省岚皋县南宫山镇桂花村村民在对水稻进行脱粒(2022年9月7日摄)邵瑞摄 / 本刊

【不断完善制度保障】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持续完善制度保障,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引导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发展农业、建设乡村、富裕农民。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

“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我国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年度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各省份,并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义务共担、责任共扛。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促进农业强国建设,中央财政近期提前下达2023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2115亿元。北方地区加强粮食等作物田间管理,南方省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加大多季和多种粮食生产方式探索推广力度,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下一步,我国将加大产油大县奖励、社会化服务等项目对扩种冬油菜的支持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冬油菜生产,让“油瓶子”多装中国油。

让亿万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近年来,我国各地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培育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带动小农户超过7800万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支持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过程托管等服务,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社会化服务。

手机“新农具”、信息“新农资”、市场新需求,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加大力度支持农民教育培训,构建高等农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协同发展格局,以培育计划为抓手,每年培训农民达到100万人,农民总体素质明显改善。

保住土地“命根子”,农民吃上“定心丸”。为了更好保障农民利益、激活发展潜力,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2018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改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入法。这些重大制度创新,为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粮食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筑牢了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我国已作出明确部署,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加强建设、严格管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实补足永久基本农田,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并建立以产能为依据的补充耕地核算机制,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同时,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使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牢固。下一步,还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综合利用盐碱地,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耕地地力等级。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金融行业将乡村沃土作为服务热土,努力补齐农村金融服务短板,把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引向田间地头,精准滴灌农企农户,推动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前三季度农业投资继续增长。我国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2022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0558亿元,同比增长1.6%。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22年6月末,全国乡镇银行机构网点覆盖率超过97%,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机制,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发展农业保险。这进一步为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优化考核激励机制,确保涉农金融投入稳中有增;优化金融供给结构,金融支持要重点聚焦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涉农经营主体、乡村建设等“三农”重点领域。

新任务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我们将踔厉奋发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大家都在看

  • 白鹿的奇妙时刻:沉醉日照金山,感悟自然之美

    白鹿的奇妙时刻:沉醉日照金山,感悟自然之美 《白鹿与日照金山的璀璨邂逅》。说说白鹿与日照金山的故事!1. 有个叫白鹿的俊姑娘,长得可水灵,眼睛大大的笑起来像春天里开得最艳的花,她平日忙着拍戏到处跑,有一回来到一个有高高大山的神奇地方,山高得像要碰 ... 自然之最10-30

  • 湖州漂流之旅:激流勇进,畅享自然之魅

    湖州漂流之旅:激流勇进,畅享自然之魅 湖州漂流之旅:激流勇进,畅享自然之魅。1. 在湖州,一场惊心动魄又充满乐趣的漂流体验正悄然等待着你的探索。这里山川如诗如画,水流奔腾不息,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你准备的一场冒险盛宴。2. 深夜当你穿上救生衣,踏 ... 自然之最10-30

  • 秋天最有仪式感的9件小事,做过5件,就很幸福

    秋天最有仪式感的9件小事,做过5件,就很幸福 当空气中飘荡着似有若无的桂花香气,杂货铺里堆着新鲜多汁的黄梨,月色一日比一日清寒,雨声从热闹变得沉寂,我们便知道,秋天已经来了。四季轮转,秋意渐起,季节的转换总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色彩。穿着暖暖的卫 ... 自然之最10-30

  •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江西庐山 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江西庐山 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 10月16日至17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登上闻名中外的江西庐山,来自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先后探访了庐山会议旧址、庐山抗战博物馆、庐山锦绣谷、美庐别墅、含鄱口等地,感受“人 ... 自然之最10-30

  • 米芾书法的“平淡”与“自然”

    米芾书法的“平淡”与“自然” 随着近两年博物馆爆火,越来越多年轻人排队去看书法真迹。抄经拓碑、临帖练字也成了新的热门休闲活动。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量依赖输入法用电子设备沟通,常常提笔忘字;但另一方面,每当有幸看到名家的书法真迹 ... 自然之最10-30

  • 2018全国适合养老的20座城市,丽江竟然排第一

    2018全国适合养老的20座城市,丽江竟然排第一 当你老了是想隐居山村还是在大城市享受?是想呼吸自由的空气还是照顾儿孙?2018刚开始,网上流传中国“最适合养老居住”前二十个城市榜单丽江也出现在这份榜单上!20昆山昆山,地处经济活跃的长江三角洲东端,位于国 ... 自然之最07-25

  • 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知道多少?

    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知道多少? 科技日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杜扶阳这几天,习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秦岭因他的到访而再次成为热点受到世界瞩目。那么,秦岭陕西区域内有多少个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地体系情况如何?  远眺西岳华山 杨晓卫 摄“ ... 自然之最07-25

  • 自然界的奇迹:揭秘世界之最的十大自然奇观

    自然界的奇迹:揭秘世界之最的十大自然奇观 这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些自然界中的“世界之最”,它们不仅令人惊叹,还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世界上最高的树:加州海岸红杉(Hyperion)加州海岸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中的一棵被命名为“Hyperi ... 自然之最05-27

  • 吉尼斯之最: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

    吉尼斯之最: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根据世界吉尼斯记录的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86米。珠穆朗玛峰最长的河流:亚马逊河,源头位于秘鲁境内,是世界最长的河流。根据世 ... 自然之最04-11

  • 地球上至今还活着的最大生物是什么?无法遏制,它仍在不断狂长

    地球上至今还活着的最大生物是什么?无法遏制,它仍在不断狂长 前 言在我们周围有很多自然奇观, 比如最大最高的动植物, 以及更神秘的单一生命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奇妙世界, 来认识一些地球上的自然之最, 看看它们的身影究竟有多壮观。一、 巨大的动物从前有怪兽般的 ... 自然之最04-02